王 玲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農技推廣中心,四川 廣元 628000)
利州區是四川省廣元市管轄的一個市轄區,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嘉陵江上游,位于川陜甘三省交匯處,廣元市中部,東鄰旺蒼縣,南連劍閣縣、昭化區,西接青川縣,北界朝天區,位于105°27′E~106°04′E,32°19′N~32°37′N。陸路有108國道、212國道、205省道、萬廣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公路、蘭海高速公路、廣平高速公路。鐵路:寶成鐵路、廣巴鐵路、蘭渝鐵路、西成客運專線。
利州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年均氣溫17℃,生長期平均310d,無霜期共263d,年日照時數1342h。光熱資源豐富,熱量集中在4~9月,能滿足多種農作物生產。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80mm,年內降雨量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形成了冬干、春旱、夏洪、秋澇的一般現象。
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底線思維、統籌兼顧、科學劃定。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和土地利用現狀成果為基礎,以水土資源環境條件較好、農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優勢產區為重點,選擇優質地塊劃定“兩區”,劃足數量、劃優質量、圖數地一致,切實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落實到田間地塊,做到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初步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農田空間管理信息系統。
本次利州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以下簡稱“兩區”),涉及廣元市利州區共計15個鄉鎮,按照相關技術要求,結合廣元市利州區實際情況,以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和土地利用現狀成果為基礎,將全區“兩區”劃定面積指標分解到鄉鎮一級,以水土資源環境條件較好、農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優勢產區為重點,選擇優質地塊劃定“兩區”,劃足數量、劃優質量,確保全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用地面積不低于0.87萬hm2,其中水稻生產功能區0.4萬hm2、小麥生產功能區0.47萬hm2、玉米生產功能區0.47萬hm2,其中水稻小麥復種區0.13萬hm2、小麥玉米復種區0.33萬hm2。切實將“兩區”落實到田間地塊,做到圖屬地一致、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在合同約定期限內完成廣元市利州區“兩區”劃定項目工作任務并通過相關驗收。
廣元市利州區“兩區”劃定0.87萬hm2指標面積,實際劃定面積9084.61hm2,其中水稻生產功能區4133hm2、小麥4857hm2,玉米4952hm2,其中水稻小麥復種區1335hm2、小麥玉米復種3521.81hm2(表1)。

表1 “兩區”作物類型面積統計情況 單位:667m2
項目管理文件:立項及批復文件、工作組織及有關決議類文件、機構設置方面的文件、招投標文件及簽訂合同書、宣傳培訓資料、保密責任書或協議、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土地利用現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等基礎資料來源的合法性證明材料和數據移交清單、項目驗收申請及批復。
2.2.1 文字成果 “兩區”劃定實施方案、工作總結、技術設計、技術總結、自查報告及相關檢查記錄、管護責任書。
2.2.2 圖件成果 “兩區”劃定工作底圖、“兩區”劃定公示圖、鄉級“兩區”農田空間分布圖、區級“兩區”農田空間分布圖。
2.2.3 簿冊成果 “兩區”劃定匯總表、“兩區”外業調查表、“兩區”作物類型面積統計表、“兩區”公示表、“兩區”管護責任一覽表。
2.2.4 數據庫成果(電子成果) 矢量數據、刪格數據、管護數據、“兩區”劃定相關圖件、數據庫軟件自查記錄及檢驗報告
以“兩區”為平臺,大力培育種糧(油)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經營權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鼓勵采用土地股份制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多種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項目管理規定申報和實施財政支農項目,優化生產結構,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力爭5年內,“兩區”適度規模經營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成為糧油規模經營新機制、新模式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
以發展糧油適度規模經營為突破,著力深化“兩區”范圍內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大力發展農業經營性社會化服務主體,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技推廣和綜合服務能力。重點加強育秧中心、糧食收儲中心、加工中心和社會化服務主體建設,提高糧油產前、產中、產后綜合社會化服務水平,推動糧油產業向前端延伸推進規模經營、結構調整,向后端延伸配套烘干、物流倉儲等設施,走精品路線、高端路線、品牌路線,將“兩區”建設成為引領全區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驅動引擎。
深入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加大增產技術模式攻關集成力度,推廣使用綠色發展機械化技術,提升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動“一控兩減”(控制農業用水的總量,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總量)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實現永續健康發展。
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著力深化“兩區”范圍內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抓緊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技推廣和服務能力。以“兩區”為重點,深入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加快優良品種、高產栽培技術普及應用,提升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積極推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
根據農業法、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農田水利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完善“兩區”保護相關制度,將寶貴的水土資源保護起來。嚴格永久基本農田管理,確保“兩區”范圍內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兩區”范圍內的耕地原則上不得占用,因重大項目確需征占的耕地,必須按“占優補優、先補后占、占補平衡”的要求執行。
嚴格落實“兩區”農業基礎設施保護,積極創新農田工程建管模式,鼓勵農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按照“誰使用、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參與建設、管理和運營。加強資產管護制度建設,依法依規推進資產管護工作。管護經費原則上由管護主體負責籌集,政府按規定給予適當補助。
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兩區”監測監管體系,定期對“兩區”范圍內農作物品種和種植面積等進行動態監測,分析相關情況,實行精細化管理。及時更新“兩區”電子地圖和數據庫。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保障機制,落實責任主體,在保證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開放“兩區”電子地圖和數據庫接口,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雖然近年“兩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同時存在如規模型農業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初加工農產品多,精深加工農產品少,農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等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4.1.1 思想不夠解放 在謀劃發展上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種植業優良品種比較單一,特色畜牧業形不成規模,缺乏讓農民穩定增收的設施農業、精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少,帶動作用不明顯。
4.1.2 項目資金缺乏 一些大的富民項目單靠一家一戶的財力很難實施,必須依靠相關部門支持才能落實,中間環節多,程序復雜,往往使項目的具體落實與規劃有差距,難成規模。
4.1.3 主導產業發展還應加快 總體上看,“兩區”主導產業發展仍存在如優勢農產品布局分散以及扶持力度還不夠等問題,特色優勢、區域優勢文章做的還不夠,特色主導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還較低,缺少核心競爭力,在推進主導產業發展上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
4.1.4 農業龍頭企業綜合競爭力不強 農業龍頭企業經過幾年來的培育與發展,已取得長足進展,總體上規模不小,但其綜合競爭能力還不夠強。
4.1.5 農民組織化程度比較低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速度較快,水平不斷提高,但從總體上看,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與農民的期望與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
4.1.6 制約產業化經營因素仍較多 科技支撐不足,低產面積較大;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帶動功能弱;品牌創建力度不夠,品牌效應不顯著;組織化程度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澆地少,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4.2.1 加快特色基地建設,著力培育主導產業 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是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條件。要圍繞“兩區”特色和主導產業,繼續加快優勢農產品和區域布局,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對特色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的投資力度,引導農民繼續發展特色農業,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主導產業。
4.2.2 培大育強農業龍頭企業,提高帶動能力 一要培育催生龍頭企業。按照“放寬政策、放活經營、積極扶持,放手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使更多企業參與龍頭生產與加工,加速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提高企業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水平。二要創新多元化投入機制。繼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效益農業,要立足現有基礎,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業。要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外來資金投資農產品加工業,促使龍頭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三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建立產銷合作關系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
4.2.3 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要進一步優化合作社發展環境,爭取在信貸、用電等方面創造條件,支持合作社項目建設。要積極引導合作社制定和實施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鼓勵和指導合作社創建和營銷品牌,指導合作社建立“激勵-制約”機制,加強對社員的培訓,幫助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等多項舉措,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