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娟 譚大清
(重慶市合川區人民醫院急診科,重慶 401520)
急診室是搶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場所,患者在經過初步搶救后,往往需要進行院內轉運,將患者送至相關科室做進一步診治,轉運過程需要一定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如果患者的病情突變,則會大大增加救治風險[1]。因此,院內轉運是安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需要實施風險管理和預警機制的關鍵環節之一[2]。為此,重慶市合川區人民醫院于2020年1月起對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應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旨在確保患者安全、提高轉運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重慶市合川區人民醫院自2020年1月起對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應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隨機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實施常規轉運處理的急診危重患者100例,為對照組。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應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實施轉運的100例急危重癥患者,為試驗組。試驗組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齡21~79歲,平均年齡(56.32±10.52)歲;其中呼吸衰竭者47例,休克者29例,劇烈疼痛者18例,其他6例。對照組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55.74±10.64)歲;其中呼吸衰竭者45例,休克者30例,劇烈疼痛者17例,其他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自2020年1月起對重慶市合川區人民醫院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應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評分表的制作參照張佳等人[3]的表格,具體分為體溫、脈搏、呼吸、收縮壓以及意識5個維度,其中溫度評分(2分:≤35℃或≥38.6℃;1分:35.1~36℃或 38.1~ 38.5℃;0分:36.1~ 38℃)。 脈 搏 評分(3分:≥ 130次 /min;2分:≤ 40次 /min或在 111~ 129 次 /min;1分:41~ 50次 /min或 者101~ 110次 /min;0分:51~ 100次 /min)。 呼吸 評分(3分:≥30次 /min;2分:≤8次 /min或在 21~ 29次 /min;1分:15~ 20次 /min;0分:9~ 14 次 / min)。 收 縮 壓 [3分:≤ 70 mmHg(1 mmHg=0.133 kPa);2分:71~ 80 mmHg或在 ≥ 200 mmHg;1 分:81 ~ 100 mmHg;0 分:101~199 mmHg]。意識評分(1分:對聲音能做出反應;2分:對疼痛有反應;3分:無反應)。根據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對危重患者進行評分,即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潛在危險性越強,需要得到及時的轉運治療。醫護人員到達轉運現場時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包括體溫、心率、血壓、意識等。告知家屬患者病情和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家屬在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方可進行轉運處理。轉運完畢后,詳細填寫轉運登記表,轉運期間,如果患者的分值低于5分,需要一般急診護理,由專職支助人員陪檢轉運;5~8分,需要優先處理,急診護理期間需要加強關注度,可由3 年內的低年資護士陪檢轉運;9分以上,需要立即救治,由高年資護士參與搶救、陪檢轉運,跟蹤去向及病情轉歸。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出現的不良事件(設備準備出錯、管道脫落、呼吸困難、休克)、轉運時間(20 min以內)、安全轉運率和交接合格率,比較兩組患者和科室對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應用效果的滿意度。其中安全轉運率指的是轉運期間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患者所占比例。交接合格率指的是患者經轉運交接后生命體征平穩,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評估,百分制,分數在60分及以上的為滿意。低于60分(不包括60分)的為不滿意。安全轉運評價指標包括:生命體征、神志、瞳孔、靜脈通道、各類管道、呼吸支持、出血部位固定、臥位、頭部脊柱肢體保護、移動患者方式、病人安全、呼吸機指標、監護儀指標,對以上指標進行評分,分別為:1分、3分、5分,1分表示正常,3分表示一項異常或者相對穩定,5分表示高危狀態,1、3分表示安全轉運;交接合格率:單位時間交接合格例數/同一時間內交接的所有患者例數。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處理數據,并進行差異性分析。計量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轉運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的轉運并發癥發生率為3.00%,與對照組的15.00%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轉運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例(%)]
2.2 兩組患者轉運相關指標對比 試驗組患者轉運時間、安全轉運率和交接合格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轉運相關指標對比
2.3 兩組患者與科室滿意度對比 統計科室與患者的滿意度顯示,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與科室滿意度對比[例(%)]
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屬于急診科較為常見的工作,在轉運過程中存在較高風險,需要醫護人員在短時間內做出準確的判斷和處理[4-5]。在基層醫院中,受專業技術和診療水平的限制,對于急癥患者危重程度缺乏客觀判斷,往往根據主觀經驗進行,由此會增加轉運安全隱患。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的應用有利于醫護人員快速獲取患者相關參數,提高做出預判的效率,對院內轉運成功有積極作用[6-7]。歐陽國林等[8]在遠程急危重癥患者轉運研究中發現,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表可有效提高轉運安全性,降低死亡率。張佳等人[3]在研究基層醫院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時應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在提高工作人員的風險評估意識的同時,保證了轉運安全的效率和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自2020年1月起對本院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應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試驗組的轉運不良事件少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轉運時間、安全轉運率和交接合格率相比,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科室與患者的滿意度比較,均為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以上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危重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救治成功率和搶救時間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院內轉運中應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評估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收縮壓以及意識,進而對患者的生命指標進行了解,能夠及時處理不良反應,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對急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過程中應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能有效減少轉運時間,提高轉運安全性,患者和科室的滿意度均有所提高,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