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 李嚴成
摘要:抗戰結束后,國家亟需恢復遭到破壞的司法制度,律師公會及全國律師公會聯合組織的重建也在逐步展開。與以往不同的是,1945年修訂頒布的《律師法》明確規定了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的法律地位,1948年9月9日,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依法成立,全國律師組織的籌建及其角色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后,希望通過聯合全國律師群體促進國家司法及法制革新,砥礪律師品德、推動司法現代化建設,但是在國民黨統治行將敗亡的背景下,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難以有效推進法制建設,僅發揮了有限作用與影響。
關鍵詞:律師聯合會;律師公會;司法建設;國民政府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民國律師公會檔案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9ZDA216)
中圖分類號:K26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08-0118-09
一、1945年《律師法》與全國律師公會聯合組織法律地位的確立
自民初律師制度確立,全國各律師公會及律師群體為組建全國性律師組織而不懈努力。北洋政府時期,杭州、蘇州等地律師公會曾試圖組建省級律師組織,1919年全國十八律師公會聯合發起組建“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但這些提案均被司法部否決。直到1921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因參與國際律師協會的需要才得到司法部的默認。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頒布《律師章程》依然沿用1912年《律師暫行章程》中的規定,沒有組建全國性律師組織。1929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律師協會雖然得到司法行政部備案,但同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人民團體組織方案》,對合法成立的團體組織頒發許可證,該組織因于法無據,無法獲得許可證,其法律地位受到挑戰。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計劃召開國民會議,需要通過職業團體進行國民會議代表選舉。隨后中央訓練部頒發《自由職業團體組織辦法》規定選舉方案,“為通令遵事查國民會議選舉法施行法所稱,新聞記者、律師、醫師、工程師、會計師等自由職業團體組織應依照《人民團體組織方案》及民法,……組織范圍以縣市為區域,但有特殊情形經省黨部之核準,得以省為區域。”① 中央選舉總事務所又規定,“凡律師公會應照《修正人民團體組織方案》,就該會所在地最高級黨部申請補行許可,始得參加選舉。”② 為此,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因屬于全國性組織,既無法獲得許可證,又無法參與國民大會代表選舉,遂向南京特別市執行委員會民眾訓練委員會申請補發許可證。經司法行政部、民眾訓練部等機關商討,認為“中華民國律師協會以律師公會為會員,核與文化團體組織法規、自由職業團體組織辦法及律師章程等之規定,均有未合,其應否繼續組織,本部尚在審核中,所請發給許可證一節,應從緩議”。③ 中央黨部認為,“各地既有律師公會,便無組織全國律師協會的必要,若要進行學術研究,也應該改為文化團體的名稱”。甚至要求取消“律師”名稱,以法學研究會自稱,且不必以律師公會為會員。南京市黨部也認為,“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并非人民所需要的團體,不予備案”。④ 針對全國律師組織面臨的多重挑戰,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常務委員劉陸民、劉祖望等人態度極為堅決,認為律師協會以“建設革命之秩序,完成革命之目的,建設三民主義的法制文化”為主要目標,“其性質為文化團體,而非自由職業人團體,與自由職業團體組織辦法及律師章程不發生關系,與文化團體組織法規不無抵觸”⑤,并提出律師協會應繼續存在的三條理由,再次呈請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頒發許可證書。中華民國律師協會為獲得組織許可證與中央黨部、訓練部、司法行政部的交涉一直持續到1936年,但始終沒有得到批準。因此,全國各律師公會只能寄希望通過修訂律師法來確立中華民國律師協會的法律地位。
自1929年中華民國律師協會成立,就決定由執委會負責律師法的修訂工作。⑥ 1934年12月,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在上海律師公會會所召開起草律師條例特別委員會議,出席委員除協會常務委員沈鈞儒、劉陸民、嚴蔭武、戴天球外,還包括永嘉、杭縣、上海、天津、江寧等地律師代表9人。大會由沈鈞儒主持,討論通過修訂律師法的多項提案,特別是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在律師法中的地位問題。⑦ 這次會議為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參與民國政府律師法的修訂做了充分準備。因此,在1935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召開全國司法會議之際,中華民國律師協會為爭取律師權益,積極行動,多方籌措,終于獲得出席會議的資格。⑧ 中華律師協會選派代表組成“司法會議律師代表團”參會,在會上提出多項議案,涉及國家法制建設的各個方面,充分展示了律師協會在國家司法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藉此機會專門提出修訂律師法、完善律師制度建議案。最后會議決定,允許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參與律師法的修訂,以推動律師制度的現代化。⑨ 這次會議為律師協會爭取合法地位邁出了關鍵一步。
全國司法會議結束后,司法行政部和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同時著手擬定律師法草案,于1936年完成。通過對兩種律師法草案的比較發現,涉及律師資格、義務、考試、地方性律師公會組織等方面的條款差別不大,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全國性律師組織的規定。司法行政部所擬定的律師法草案仍然沒有規定成立全國性或省級律師公會組織,而中華民國律師協會所擬律師法草案便突破了這一限制。中華民國律師協會所擬《律師法》(草案)第42條規定:“律師公會于同一高等法院區域內因共同執行特定之事項定立規約,呈經司法行政部長之核準得設立聯合會”;第43條:“律師公會基于全國各地公會之共同意思定立規約,呈經司法行政部長之核準得設立全國律師協會。”⑩ 該草案不僅要求成立全國律師聯合組織,還希望能夠成立省級律師聯合組織,以期建立地方律師公會、省級律師聯合會、全國性律師協會的全國律師組織網絡。
中華民國律師協會提議成立全國性律師組織順應了國際律師制度的發展趨勢。民國律師制度從西方移植過來,主要借鑒了日本1893年的《律師法》(也稱《辯護士法》)。盡管1893年日本《律師法》中沒有規定成立全國性律師組織,但1897年部分律師發起組建了“全國日本律師協會”{11},1920年還在日本召開了“國際律師協會”成立大會。{12} 1933年日本修訂頒布了《日本辯護士法》,其中第52條規定:“辯護士會,因共同執行特定之事項,定立規約,受司法大臣之認可,得設立聯合會”。{13} 根據該法規,日本全國律師組織獲得合法地位。與此同時,西方各國均有全國性律師組織,1934年中華民國律師協會還受邀加入世界律師協會。{14} 因此,受各國律師制度影響,明確中華民國律師協會的合法地位也是大勢所趨。
中華民國律師協會擬定的律師法草案呈報司法行政部后,山東、河南等地相繼著手組織省級律師聯合會組織。1937年1月2日,河北省律師公會聯合會召開成立大會,特邀北平地方法院派員監督,北平地方法院應允參加。
然而,民國政府對全國性律師組織仍存疑慮。1936年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再次向中央民眾運動委員會呈請頒發自由職業團體組織許可證,中央民眾訓練部仍舊不予批準:“自由職業團體應以縣市為區域,但有特殊情形,經省黨部之核準,得以省為區域”,認為中華民國律師協會以全國為區域,于法無據,再經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議不予頒發。{15} 有鑒于此,中華民國律師協會準備在同年蘇州召開的第八屆全國律師公會代表大會上繼續商討,呼吁國家明確承認律師公會聯合組織的合法地位。然而,由于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計劃召開的第八屆代表大會取消,爭取律師聯合會合法地位的努力無形終止,不僅如此,中華民國律師協會也隨之消亡。
1941年國民政府頒布的《律師法》以1936年司法行政部所擬律師法草案為藍本,沒有提及全國性律師組織,全國律師公會為爭取全國律師組織合法性的努力再次受挫。隨著抗戰勝利在即,國內各行各業開始復原重建,國民政府對各社會組織、各職業團體的建設極為重視。1942年12月,國民政府頒布了《自由職業團體全國聯合會會員代表選舉通則》和《自由職業團體全國聯合會籌備委員會組織通則》{16},鼓勵醫生、會計、新聞工作者以及律師等各行業進行群體聯合,以推動社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該通則為全國性律師組織的建立提供了法律支持,也推動了《律師法》的再一次修訂。“抗戰勝利以后,各國在華之領事裁判權勢須撤廢。在抗戰勝利年之開始,公布施行新律師法,以作積極準備,杜絕外人將來攻擊之口實,自屬切合時機之措施。”{17}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前十年間,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由相關機關認可,并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配合國家收回司法主權,代表全國律師參加全國司法會議、世界律師協會代表大會等。南京國民政府出于集體主義傾向的憲政、民權理念的考量以及行業組織、民間社團的社會動員機制,默許了全國性律師群體組織的合法性。{18} 但是,不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南京國民政府,遲遲未明確規定全國律師組織的法律地位,并將律師組織限制為一個具有高度地方屬性的行業,一方面是在當時國家主權、法權問題還未徹底解決的情況下,司法改良和法制建設勢在必行,律師制度作為現代司法體系中的一部分,國家必須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律師制度本身是一種制衡政府的制度設計,因此在律師制度的發展與政府權力的鞏固方面,原本就存在一定程度的緊張性。加之在當時多元互動、多方角力的歷史情境下,北洋政府通過《律師暫行章程》,以此來完成對地方權力的收編,此后律師制度也再難有實質性擴展。{19}
1945年4月5日,國民政府頒布新修訂的《律師法》終于明確規定了全國律師公會聯合組織的法律地位。該《律師法》規定:“各地方律師公會,得以七個以上之發起,及全體過半數之同意,組織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設理事九人至三十一人,監事三人至九人。”{20} 戰后國家明確全國律師聯合組織的法律地位,其原因如下。首先,抗戰后期,國家亟需依賴行業組織在社會秩序重建和社會控制中發揮作用,在這一時期,商會、醫師、會計師、新聞記者等團體紛紛組建或者重建全國性組織,國民政府社會部都予以大力支持。再者,抗戰時期國家司法遭到嚴重破壞,司法腐敗橫生,律師公會所具有的公法人性質,需要其承擔起對社會的監督與管理責任,配合國民政府的司法建設。在國家實行憲政治理的趨勢下,以彰顯其所謂的民主政治。最后,盡管新頒布的《律師法》實現了全國律師群體長期以來的奮斗目標,有利于全國律師群體聯合,更好地維護群體利益,但更有利于國民政府利用全國律師組織加強對律師的控制,這種控制意圖在1948年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過程中表現得極為明顯。無論如何,全國各律師公會在該《律師法》的推動下,在戰后律師公會復原重建的同時開啟了全國性律師組織的籌建。
二、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籌建
抗戰勝利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在國共政治協商和平建國的背景下,全國人民對于未來社會發展抱有非常樂觀的預期,進一步推動了各行各業在國家重建與發展中的熱情。抗戰勝利后,司法行政部指令全國司法機關按照計劃實施復員工作,各地法院遷回重建,三級三審的司法程序開始運行,全國司法逐漸步入正軌。
(一)戰后律師公會的恢復重建與籌建全國律師組織的醞釀
戰后律師公會組織恢復重建是全國性律師組織籌建的直接動因。戰后國家司法復原計劃的逐步展開,各地方法院漸次恢復,各地律師公會也開始重建。1944年,司法行政部會同社會部頒布《律師公會章程擬定辦法》,規定律師公會實行理事會制度,會內設理事三人至二十一人執行會內一切事務,定時召開理事會、監事會、理監事聯席會,廢除了之前的會長制和委員會制度。{21} 為此,戰后各地律師公會紛紛依法改組重建,至1946年底,全國已經恢復或重建律師公會共六十一處{22},但與全國律師組織復原仍存在一定距離,根據抗戰前中華民國律師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統計,當時國內有律師公會共78處{23},實際上更多。至1948年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召開之際,全國已有律師公會104處。因此,在全國律師公會恢復重建的同時,國民政府社會部極力倡導組建全國自由職業團體組織,受政府與全國律師公會的雙重推動,全國律師公會聯合組織的籌建提上議事日程。
更為重要的是,此時也具備了籌建全國性律師組織的法律依據。早在抗戰時期,1942年12月頒布的《自由職業團體全國聯合會籌備委員會組織通則》第1條規定,“各種自由職業團體為籌備成立各該團體全國聯合會,得組織全國聯合會籌備委員會”。{24} 1945年4月國民政府頒布的修正后的《律師法》正式確立了全國律師聯合會的法律地位,1947年社會部提出:“目前自由職業團體全國性組織已成立全國醫師公會聯合會、全國中醫師公會聯合會等三單位,擬于該年年底促成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的成立”。{25} 由此可見,全國律師組織成立的主客觀條件都已經成熟。
1946年4月30日,國民政府頒布“還都令”,國民政府中央機關從重慶遷回南京。位于南京的首都律師公會迅速恢復并即刻開展工作,因首都律師公會處于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理應肩負起聯絡、組織全國律師組織的重任。然而,上海交通便利,尤其是上海律師公會所具有的全國第一律師公會的地位,在全國具有極強的號召力,為此上海律師公會首先發起籌建全國律師組織的工作。上海律師公會指出,“抗戰勝利,河山重光,各省市律師公會大多業經先后整理成立,惟以各公會散處各地,殊少聯系,對于法治興革事宜,經緯萬端,非有集中全國力量統一領導不可”,組建全國性律師組織,“事體重大,須群策群力,方克有濟于成”{26}。而且按照《律師法》規定,“各地方律師公會得以七個以上之發起及全國過半數之同意,組織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所以,上海律師公會在發起組建全國律師組織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永嘉等律師公會也建議由上海律師公會發起勢在必行,“自七七事變突發,滬寧各埠相繼淪陷,全國律師協會工作隨之停頓。勝利以還,各地方機關法團均已先后復員,民生風氣澎湃,各地方人民團體之組織風起云涌,惟我全國律師協會已否復員,迄無消息。本會本年五月廿六日會員大會依據《律師法》第十條第二項之規定,擬請通函各地方律師公會發起組織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又因上海律師公會地處“全國政治中心,推行較為便利,關于籌備工作擬請其發起領導,各地方律師公會負責籌組聯合會”。{27} 在上海律師公會的倡議下,首都、永嘉、武進、鎮江、吳縣、銅山、南通、開封、鄞縣、杭縣、松江、蕪湖、嘉興、漢口、江都、廣州、天津、無錫、濟南、紹興、重慶、太原、北平、昆明等地律師公會均函復一致贊同,積極響應。
1946年12月21日,首都、上海等13個律師公會在南京中央飯店舉行籌建全國律師組織座談會。座談會以憲政實施、法治亟需恢復為由,商討成立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推定首都、上海、廣州、江都、重慶、長沙、漢口等8個律師公會為發起會單位,負責籌備聯絡全國各地律師公會等事項,指定漢口律師公會為負責人,陳耀東律師擔任秘書。{28} 1947年2月,首都律師公會召開當年第一次會員大會(因到會代表不足法定人數后改為談話會),經會議討論決定聯絡各地律師公會,發起成立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會后致函各地律師公會,“查我國勝利以來,各職業公會均已先后成立聯合會,而全國律師聯合會亟應及時組織。本公會爰依《律師法》第九條第二項規定,提經第一次會員大會談話會決定,由本公會征求各地律師公會七個以上單位之同意為發起籌備人。”{29} 接到首都律師公會的發起函文后,上海、杭縣、金華、蕭山等地律師公會積極響應,上海律師公會還委派該會常務理事陳庭銳等十名會員參與發起籌備,推動該項工作的進行。{30} 各地律師公會的積極配合,使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的籌備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隨著各方意見的統一,決定將新成立的全國律師公會聯合組織定名為“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二)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起人會議與籌備會議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正式成立經過了發起人會議與籌備會議。經過全國各地律師公會的共同努力,1948年4月16日,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起人會議在南京太平路大梁豫菜館召開。來自長沙、廣州、汕頭、西安、成都、唐山、北平、吳縣、鎮江、杭縣、江都、上海、首都等13個地方的律師公會代表出席會議,共計30人,社會部佘蒸云科長蒞會指導。會議主席戴修瓚首先向與會發起人代表報告了發起組織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經過,隨后參會代表詳細討論了聯合會的召開時間、地點、代表資格、組織籌備委員會、會務經費等具體問題。發起人會議決定當年9月9日在南京召開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大會,參會代表由各地律師公會選舉產生,“各公會至少出席一名代表,凡會員超過五十人者增加一人,超過一百人至二百人者增加一人,超過兩百零一人以上者以此類推,但至多不得超過十人”。至于所謂“綏靖區”律師公會代表的推選問題,大會決定“由社會部斟酌情形指派一人至三人出席,對于路途遙遠,無法派出代表參加會議的公會,可以以書面形式委派其他公會代表出席。”{31} 為了得到國家相關權力機關的支持,發起人會議要求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自由職業團體全國聯合會籌備委員會組織通則》的要求,先成立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推舉成立了籌備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由首都律師公會戴修瓚、王國鴻律師和上海律師公會江一平、張旦平等律師組成。會議秘書長由戴天球擔任,副秘書長由薛誦齊擔任。會議籌備所需經費由上海律師公會籌集、墊支。
根據發起人會議的決定,1948年7月30日,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在南京中央商場孫必仁律師事務所召開第一次會議。出席籌備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的代表分別是:江一平(戴修瓚代)、俞鐘駱(戴修瓚代)、張衛平(戴修瓚代)、戴修瓚、孫必仁、戴天球、王洪江、趙文琦、王國鴻、薛誦齊等十余人,由王國鴻律師擔任會議主席,主持此次大會,戴天球為秘書長。會上分別討論九月九日舉行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大會的各項事宜,包括籌備分組工作、參會會員接待處、會議籌備經費等,決議由孫必仁、戴天球、趙文琦、薛誦齊四人分別擔任總務組組長、文書組組長、交際組組長、接待組組長負責相關事宜,暫定韜園十二號趙文琦律師事務所為臨時辦事處,報到處及問訊處擇定在中央商場南部前三樓孫必仁律師事務所內,籌備經費暫定四百億,由秘書長戴天球接洽。{32}
9月6日下午14時,籌備會舉行記者招待會報告籌備經過。招待會由戴修瓚、江一平、戴天球、周克傅諸律師主持,另外還有來自上海的孫必仁、俞鐘駱律師等20余人出席。招待會首先指出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對討論憲政實施及法治精神建設的重要性,并簡要報告了戰前律師協會組織的發展歷史。隨后江一平發言:“全國聯合會之成立,必將發揮法治精神,確達保障人權之目的并喚起國人對于律師業務的重視”。最后由戴天球、周克傅二人報告籌備經過,即“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乃四月間奉社會部命令著手籌備者,由京滬兩地律師公會為召集人,負責籌劃”。全國各地律師公會一百余單位,有律師六千多人,各地代表正陸續來京,定于9月8日召開預備會,審查提案,起草宣言,9日舉行成立大會。會議預計一周,將對現行檢察制度、律師法及民、刑、商法以及律師實際經驗提供意見,作為司法機關之參考。{33}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籌備會常務委員會議為成立大會的召開做了充分準備,各地律師公會也嚴格依照1942年社會部頒布的《自由職業團體全國聯合會會員代表選舉通則》召開會員大會選舉代表。最終,在司法行政部的大力支持以及社會各方的緊密配合下,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大會如期召開。
(三)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成立
1948年9月9日上午9時,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大會在南京華僑招待所召開。到會的全國各地律師公會代表107人,司法院院長王寵惠(端木愷秘書長代表),立法院院長孫科(張肇元秘書長代表),社會部部長谷正綱,司法行政部部長謝冠生,行政法院院長張知本及最高高等地方法院院長等出席會議,與會人員共計130人。大會由主席戴修瓚主持,會議議程如下:首先由戴修瓚宣布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全聯會”)的成立,繼而報告籌備經過,強調該聯合會的使命在于發揚法治精神,促使憲政成功。然后,由秘書長戴天球宣讀蔣總統訓詞:“律師以自由之身,盡輔翼政刑保障民權之責,在現代社會生活及政治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之地位,歐美各國大政治家且多發軔于此,對國家民族致其忠實,固不盡以辨析條款離合同異為能事也。合當憲政實施未久,幣制改革之初,其他軍事政治革新措施均在分頭積極推動,必須我全國人民明法守法與政府相攜并進,蔚為社會之強大安定力,然后違背法紀危害國家之徒無所呈其奸謀。貴會于此時發生領導作用,于各謀展布之中,收步調協合之效,以忠誠服務為本,建牖民輔世之功,是所厚望。”{34} 隨后,司法院秘書長端木愷、社會部長谷正綱等先后致詞,皆認為律師制度作為司法制度之一環,希望發揚正義、主持公道,進而掌固國權,保障民權。最后,會議邀請中國司法顧問龐德教授向大會發表溝通中美法學思想的學術演講,演講歷史一個小時。中午12時開幕式結束。
10日上午起會議改在上乘庵全國營造業公會大樓舉行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一次全體代表大會,由章士釗律師主持。會議開始,全體代表一起對戡亂陣亡將士默哀三分鐘,并決議致電總統致敬{35},隨后推選戴天球為大會秘書長。會議就聯會組織章程草案廣泛討論,最后決定原案交付審查。11日全天舉行大會,繼續討論前日未決之議案,12日舉行第三次全體代表大會,修正通過組織章程,13日召開第四次大會討論提案,基于國家民主憲政法的立場,向立法與司法行政當局提出建議,廢止或修正這些法律,以及訂立新的合乎現實要求的法律等議案共一百余件。其中有建議立法院從速制定冤獄賠償法、廢止檢查制度、廢止特種刑事法令,建議政府增加立委名額等提案,均相繼討論通過。是日,大會還通過繼續參加國際律師協會的決議,并推定徐士浩、陳耀東、陳庭銳、胡經明、何士楨等五人為出席下屆國際律師協會的代表,會議最后通過呈請政府批準“九月九日”為律師節。14日上午繼續召開代表大會選舉理監事人員,下午舉行閉幕式,由主席江一平致閉幕詞后,大會隨即宣告閉幕。{36}
值得一提的是,大會通過了《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章程》。根據該章程規定,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宗旨是“促進司法及法律制度之革新,砥礪律師之品德,增高律師地位,并闡揚中華法系,溝通世界法律思想”。{37} 在組織結構上,依據1945年《律師法》第11條規定,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實行理監事制。設理事31人,執行聯合會一切會務,并互選常務理事9人處理日常事務,對外代表聯合會。另設監事9人,負責監察本會一切會務,并互選5人為常務監事,處理日常監察事務。根據會章,大會選出第一屆理事31人,候補理事15人,監事9人及候補監事4人。同時確定中山東路中央飯店226室為臨時辦公處。{38} 至此,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得以正式成立,并經政府同意,將九月九日規定為“律師節”,此舉成為戰后司法秩序恢復重建中的重大事件。
三、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成立特點與作用
(一)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成立特點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是戰后依法成立的一個全國性律師組織,該組織與此前“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1919)”“中華民國律師協會(1921)”以及“中華民國律師協會(1929)”相比,在法律依據、籌建程序、籌建動機和存續時間等方面均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律師作為近代新興職業,與民國司法現代化建設相始終,律師群體與律師組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的不同特征,反映著民國不同時期的政府對司法建設與全國律師組織的不同態度和舉措,也反映了包括律師組織在內的自由職業者群體在尋求聯合、保護以及與國家的互動、博弈方面的不同特點。
首先,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依法成立與此前于法無據相比是最突出的特點。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嚴格依據1942年《自由職業團體全國聯合會會員代表選舉通則》《自由職業團體全國聯合會籌備委員會組織通則》和1945年《律師法》籌建成立,其正當性、合法性毋庸置疑。1919年籌建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因缺乏法律依據沒有被國家承認;1921年和1929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律師協會雖然得到司法機關的默認和備案,但缺乏法律明文支持,于法無據,其法律地位不時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其存在備受質疑。為此,此前的中華民國律師協會的主要活動和目標就是爭取全國律師組織的法律地位,盡力推動國民政府修訂律師法,確定全國律師組織的法律地位。
其次,相較于以前的全國律師組織,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成立得到國民政府各部門的推動和支持。1919年,北京等律師公會自發組建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經京師警察廳向司法部申請立案,遭到司法部駁斥,訓令“此項聯合會既與定章不合,自難準予設立”。{39} 1921年組建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因參與國際律師協會、進行國際交流的需要,司法部予以默認。1929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則是為了為擴大執業范圍,維護律師權益自發組建,因有助于推動和配合南京國民政府收回司法主權與司法建設,司法行政部才準予備案。可以說,此前中央政府從未明確支持全國律師組織的籌建。抗戰結束后,全國律師組織的籌建得到社會部、司法行政部等國家機關的支持與推動。受國共內戰的影響,國民政府急欲聯合社會各界團體,發動輿論攻勢,穩定其統治基礎。因此在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召開成立大會之時,南京國民政府主要部門首腦皆蒞臨大會,國民政府對此次成立全國律師聯合組織的重視可見一斑。
最后,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實行理監事制,存續時間短。1919年籌建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成立;1921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律師協會采用會長制,存在時間為五年,1925年受國民革命影響無法運行而終止;1929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則是民國時期存續時間最長的全國性律師組織,該組織采用委員會制度,直至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終止。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于1948年國民黨統治即將敗亡之際,旋因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大陸被中華法學會取代,成為民國時期存續時間最短的全國性律師組織。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依照《律師法》規定實行理監事制。民國時期全國性律師組織先后經實行會長制、委員會制、理監事制,其制度構建逐漸完善和民主,但其作用的發揮必須依賴于一個社會穩定、國家強大、政治民主的社會環境。
(二)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有限作用與影響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之后,便遵照《聯合會章程》宗旨及國民黨政府期望,在促進司法及法律制度之革新,砥礪律師之品德,提高律師地位,闡揚中華法系,溝通世界法律思想等方面展開活動,但由于該組織存續時間短,尤其國民黨憲政的欺世盜名,該組織在法治與民主建設中僅發揮了有限作用與影響。
首先,在促進司法及法律制度之革新方面。這既是律師公會聯合會的宗旨,也是國民黨民主憲政政治的需要。蔣介石在聯合會成立大會上致訓詞,厚望該組織領導全國律師,在現代社會生活及政治生活中,盡輔翼政刑保障民權之責,為實施憲政、幣制改革、軍事政治革新、推進人民明法守法、加強社會控制等方面發揮作用。然而國民黨政府倉促實施民主憲政是為了挽救即將敗亡的獨裁統治,寄希望全國律師組織推動法制建設,懲治腐敗,實行民主法治,實屬難以承受之重。1946年11月國民黨不顧中國共產黨和民盟的反對,強行召開國民大會,公然違背政治協商會議上所達成的協定,不久又撕毀協定,挑起內戰,社會秩序再次遭到破壞。為掩飾軍事上的失敗,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倉促召開的行憲國大,在副總統選舉上,黨派內部明爭暗斗,操控選票,公然違背法律。國民黨政府在“憲政”的旗號下公然違憲,暴露了國民黨所謂“制憲”的虛偽,也表明國民黨政府統治下政治腐敗,法治只是一紙空文,法制建設更難實現。因此,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雖然成為民國時期真正合法的全國性律師組織,但所能發揮的作用及影響十分有限。
其次,在闡揚中華法系,溝通世界法律思想方面。1948年9月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后,進一步加強了與國際律師協會的聯系,并加入世界律師協會,積極宣揚中華法制建設成果,汲取外來先進理念,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1947年7月17日,世界律師協會{40}在美國布魯塞爾成立,約40余國參加,曾邀請中國出席,但彼時我國尚未成立全國性組織,無法參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于1948年8月16日在海牙召開,當時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籌建即將完成,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籌備會常務委員派出法學家徐士浩、鄂森、陳庭銳三人,代表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出席,此次國際律師協會{41},以“闡揚中華法系,溝通世界法律思想”為目的。
最后,在砥礪律師品德,提高律師地位方面。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1921年、1929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律師協會不同,該組織創建于抗戰勝利后的恢復重建時期,其角色與作用自然不同。經過十四年的艱苦抗戰,中華民族終于贏得了反抗外來侵略戰爭的勝利,收回被列強攫取的領事裁判權等司法主權,司法重建漸次展開,人民亟需建立一個民主、法治的現代化國家。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當時的社會形勢。該組織成立前后,《新聞報》《中央日報》《時報》《大公報》《申報》等新聞媒體多次報道,為了提高律師地位,大會將每年九月九日設立為“律師節”。但由于國民黨腐敗的政治,虛偽的憲政,對于嚴重受損的律師形象,單憑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挽回律師聲譽,實在難負重任。
戰后國統區經濟凋敝,社會秩序混亂,亂象叢生,有些律師知法犯法,利用律師職業巧取豪奪,聚斂錢財。抗戰勝利后,全國許多報刊長篇累牘報道律師不守風紀、道德敗壞的新聞,導致律師名譽進一步受到損害。如《律師的技巧》諷刺律師辯護不引用法規條文,反以現場表演來混淆視聽,為故意殺人者脫罪{42};《贈辯奸律師聯》一文諷刺律師不分是非黑白,為獲酬金而為漢奸辯護{43};此外,還有《律師夫人》《律師的好處》等等,不勝枚舉。盡管在抗戰之前也存在對律師的非議,但當時律師形象還不至于全面崩壞。到抗戰勝利后,律師的名譽問題引起了國家與社會的廣泛關注。
1947年浙江杭縣律師公會召開第二次會員大會,大會主席汪紹功致詞中特別提到:“感覺社會上一般人士對于我們的觀感,因為同業中有少數人的不知自愛,以致被人當作和過去的訟師一般,實為我律師界的恥辱……現在律師制度,是國家所特設,使其保障人權,協助司法,凡是律師,都擅長法學,富于經驗,服務社會,自然和從前的訟師有天壤之別。雖然,假定不知自愛,仍舊不免社會上的責難和攻擊,因之如何樹立我們律師的風格,實在是當前一個重大的課題。”{44} 浙江省社會處方青儒處長也認為:“律師系國家特定之職業,我國因種種條件不夠,一切尚未達到理想的境地,(照理想,律師應由國家設置),故仍須由當事人致送報酬,律師道德風紀不良者,往往酬金之多寡,為辦案之標準,其實律師應該具有正義感,不能以酬金之多寡,而決定辦案之興趣。”{45} 當時社會普遍認為,“近來各地律師的風紀敗壞不堪,挑撥教唆,無理纏訟,招搖撞騙,包攬訴訟,不顧道德心意,甚至與對造律師勾結,出賣當事人。致風紀蕩然,自貶身價。”{46}
對此,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試圖整頓律師風紀、維護律師名譽,但收效甚微。盡管國家當局認可律師職業的高尚性,但群體名譽被污成為輿論場中的焦點,因此恢復律師名譽,重塑律師形象刻不容緩。為此“全聯會”成立之時特意將“砥礪律師品德、增高律師地位”定為“全聯會”的宗旨,希望以此敦促全國律師公會約束律師行為,挽回律師形象。但是,在抗戰勝利后國統區政治黑暗、司法腐敗的大環境下,律師界雖然仍標榜推進法治、伸張正義、保障人權,但實際上很多律師利用律師身份巧取豪奪,國民黨統治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整個社會已經痼疾纏身,非“全聯會”一己之力所能改變。時論認為,“司法腐敗,堪為破壞法治的罪魁,要爭取局面的好轉,必須在行政上進行徹底的革新,在司法制度上也應厲行改進”。{47}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雖有心治理,但難以發揮有效作用。
四、結語
抗戰結束后,隨著國家重建與經濟恢復漸次展開,1945年重新頒布的《律師法》終于明確了全國律師組織的法律地位,解決了全國律師組織一直存在的正當性與不合法性的悖論問題,實現了全國律師群體自律師公會建立以來的奮斗目標,為戰后全國律師組織的籌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但這一有利環境很快被國民黨發動內戰所打破。伴隨著戰后司法與律師公會的恢復與重建,全國律師公會也在為成立全國律師組織做準備,至1947年成立全國律師組織的主客觀條件都已具備。在上海律師公會、首都律師公會等的倡導與推動下,全國律師公會紛紛響應,經過充分醞釀與發起人會議、籌備會議的準備,最終在1948年9月9日正式成立全國性律師組織——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1948年3月,參加行憲國大的代表戴天球、張旦平、金春花、程神林、王善祥、丘昭文、陳維、俞俊珠、陸惠民、張寰治、蘇尚文等律師發揮了重要作用。{48} 與以往于法無據不同,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依法成立,而且得到國民黨政府的支持,盡管是為了掩飾敗績,標榜民主憲政,加強社會控制。國民黨政府試圖在壟斷政治權力和繼續司法改革之間尋求平衡,進行司法黨化,違背司法獨立性原則。{49} 國民黨政府倉促實施“憲政”并沒有改變司法黨化與獨裁,更不用說步入民主政治的正軌,反而隨著軍事戰場的全面潰敗暴露了其標榜民主憲政與獨裁的本質。因此,在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存續僅僅一年多的時間,根本不能發揮全國律師組織的角色與功能。
法律職業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現代法治建設需要強大的中央政府、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作為基礎。抗戰以來,南京國民政府的司法建設遭受重創,司法腐敗叢生。法學家徐道鄰認為,“抗戰以來,最使人痛心者,莫過于司法界聲譽之跌落,此乃國家前途命運之最大隱憂,可惜尚不被人重視”。抗戰勝利,旋又爆發內戰,社會又陷入無序狀態,盡管1948年國民政府實行“民主憲政”,但司法狀況并無實質性改觀。國民政府支持組建全國性律師組織,希望聯合律師群體,穩定國民政府的統治。但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畢竟只是公平、正義的法治維護者,不可能發揮和承受難以承受之重。
注釋:
①《自由職業團體組織辦法:中央訓練部通令》,《東省特別區市政月刊》1931年第6卷第5期。
②《為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呈請補發許可應請如何辦理由》,1931年6月20日,中央訓練部檔案722—164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③《令緩發給中華民國律師協會許可證由》,1931年7月28日,中央訓練部檔案722—164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④《致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函:為函詢律師協會被黨部駁斥立案是何原因請逕函鄞縣公會由》,《上海律師公會報告書》1933年第31期。
⑤《中華民國律師協會函:為陳明特別情形及應繼續組織各理由仍請補行許可由》,1931年9月23日,中央訓練部檔案722—164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⑥《全國律師協會開會續記》,《申報》1929年4月5日。
⑦《法界消息:律師協會開會討論起草律師條例》,《法律評論》1934年第12卷第7期。
⑧ 《律師協會為律師應參加司法會議呈司法行政部文》,《法學叢刊》1935年第3卷第1期。
⑨ 《律師協會報告司法會議議決案》,《申報》1935年10月4日。
⑩ 《律師法草案乙:中華民國律師協會所擬律師法草案》,《上海律師公會報告書》1936年第34期。
{11} 董璠輿:《日本司法制度》,中國檢察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頁。
{12} 該國際律師協會是1919年由菲律賓倡導組織,由中國、暹羅(今泰國)、八達威(今巴達維亞)、日本等地律師界聯合組成,基本屬于東亞地區的律師協會組織。
{13} 《日本辯護士法》,社團會全宗匯集Q130—70—25,上海市檔案館藏。
{14} 《全國律師協會消息:商議加入世界協會定期集滬修改會章》,《申報》1934年7月28日。
{15} 《律師協會以全國為組織于法無據,請發許可證書未便照準》,《中央黨務月刊》1936年第91期。
{16} 蔡鴻源:《民國法規集成》第42冊,黃山書社1999年版,第344頁。
{17} 吳學義:《論律師法》,《新政治》1941年第5卷第5期。
{18} 李嚴成:《論民國律師公會的公法人性質》,《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19} 孫慧敏:《制度移植:民初上海的中國律師(1912—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93),2013年7月,第168頁。
{20} 《律師法》(民國三十四年四月五日國民政府修正公布施行),《法令周報》(重慶)1945年第3卷第14期。
{21} 《律師公會章程訂立辦法修正公布》,《中華法學雜志》新編4第1期。
{22}{25} 《社工消息:社會部發表自由職業團體組織數字,年內將成立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社會工作通訊》1947年第4卷第3期。
{23} 《中華民國律師協會第七屆大會籌備宿所》,《申報》1936年1月13日。
{24} 《自由職業團體全國聯合會會員代表選舉通則》(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部令公布),《社會部公報》1942年第8期。
{26} 《公函各省律師公會:為擬組織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函請領銜備發起由》,1946年7月11日,上海律師公會卷Q190—1—13844,上海市檔案館藏。
{27} 《永嘉律師公會函:為擬請發起籌組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由》,1946年7月20日,上海律師公會卷Q190—1—13844,上海市檔案館藏。
{28} 《全國律師界籌組聯合會》,《中央日報》1946年12月23日。
{29} 《首都律師公會函:關于組織全國律師聯合會由》,1947年2月19日,上海律師公會卷Q190—1—13866,上海市檔案館藏。
{30} 《上海律師公會函:為函復贊同發起組織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由》,上海律師公會卷Q190—1—13866,上海市檔案館藏。
{31} 《上海市社會局訓令:奉令為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籌備會定期舉行成立大會通令遵照等因令仰遵照由》,1948年5月26日,律師公會檔案Q190—1—13896,上海市檔案館藏。
{32} 《中華民國全國律師公會籌備會常務委員會議第一次會議記錄》,1948年7月30日,律師公會檔案Q190—1—13896,上海市檔案館藏。
{33} 《律師公會聯合會定九日在京成立》,《中央日報》1948年9月7日。
{34} 《律師公會聯合會昨在京正式成立》,《中央日報》1948年9月10日。
{35} 《律師聯合會昨在京舉行首次會議》,《大公報》(重慶)1948年9月11日。
{36} 《律師公會全聯會正式成立,通過定“九九”為律師節(附照片)》,《社會建設》(重慶)1948年第1卷第6期。
{37} 李衛東:《中國近代律師職業群體與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博士后出站報告,第155頁。
{38}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章程》,徐家力:《中華民國律師制度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附錄”,第193頁。
{39} 《為聯合會既經部駁斥以后應如何籌備由》,《北京律師公會歷年辦事報告》,北京律師公會1925年刊行,第86頁。
{40} 國際律師協會共成立過三次,第一次是1919年由菲律賓倡導,中國、暹羅(今泰國)、八達威(今巴達維亞)、日本等地律師界聯合組成,成立了基于東亞地區的國際律師協會組織。第二次是1929年成立,會址設在比利時首都,會員國約50國,協會組織系以各國律師協會為其會員單位,每一會員僅一權。第三次便是1947年在美國成立的世界律師協會,一直延續至今。
{41} 《世界律師協會將在海牙舉行:我國法學家將出席》,《法律知識》1948年第2卷第3/4期。
{42} 《律師的技巧》,《風月》1946年第26期。
{43} 大弓:《贈辯奸律師聯》,《是非》1946年第6期。
{44} 《大會演詞匯輯:第二次會員大會主席汪紹功致開會詞》,《浙江杭縣律師公會特刊》1947年9月,第51頁。
{45} 《大會演詞匯輯:第二次會員大會社會處方處長訓詞》,《浙江杭縣律師公會特刊》1947年9月,51-52頁。
{46} 《整肅法官及律師風紀》,《法律知識》1948年第2卷第3/4期。
{47} 徐道鄰:《假如政府肯全面革新》,《申報》1949年2月6日。
{48} 《律師界大集會閉幕前后》,《申報》1948年9月22日。
{49} 徐小群:《現代性的磨難:20世紀初期中國司法改革(1901—1937)》,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版,“導論”,第3頁。
作者簡介:趙睿,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62;李嚴成,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62。
(責任編輯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