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一下我和網絡小說的關系,以及網絡小說給我創作上帶來的成長與收獲。我現在主要從事純文學創作,但曾經也是一名網絡作家,在網絡上連載過長篇小說,那是2008年到2011年,大約有兩年多的時間。
那時候正是網絡小說火爆的時候,《杜拉拉升職記》《侯衛東官場筆記》《明朝那些事兒》就是在這個時期火起來的。我當時寫網絡小說并沒有太多的規劃,那時的網站也沒有現在這么發達,并沒有打賞這種說法,我們一般都是在“天涯社區”發帖,主要是拼點擊率,點擊率高了就會被出版社看中。由于連載,并沒有整體的故事構思,動筆之后只能想到哪就寫到哪,這是很考驗寫作技術的,必須要學會編故事和塑造人物。正是這樣,我從寫網絡小說當中學會了怎么編故事,怎么扯人物關系,怎么搭建整體框架,怎么把故事講得更吸引讀者,怎么把人物寫得更加活靈活現。
2011年,我開始轉行寫純文學。但是,我從寫網絡小說那里汲取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經驗,就是講故事和塑造人物,我用寫網絡小說的兩大招式來寫純文學,只要故事講得好,將文字進一步提升,一般的刊物就能發表。因此,我很快就從一個網絡小說家突圍成純文學作家,在各大刊物上發表亮相。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都是沿著講故事這條路子走下來的,這是寫網絡小說給我帶來的寶貴經驗。網絡小說就是靠故事取勝的,沒有好的故事就無法吸引讀者。我們當時研究成功的網絡小說,開頭五百字必須要吸引人,一萬字必須要把讀者牢牢套住,在這兩個節點上,如果吸引不了讀者基本就沒戲了。因為網站上的網絡小說太多了,可以用琳瑯滿目來形容。前不久看到人民資訊網的報道,現在網絡文學作品達到了兩千五百九十萬部,可想而知體量有多大。所以,想在這浩瀚的網絡文學中脫穎而出,首先要有個好故事,而且故事要有一個好開頭,節奏進入要快,不能讓讀者放松。等寫了十來萬字之后,故事牢牢吸引讀者了,就可以增加水分,因為故事只要吸引讀者,摻點水分倒也無所謂。但純文學作品不一樣,那是一點水分也不能摻的。
當然,在純文學的創作中,會講故事永遠是二流作品。例如很多評論家說到《平凡的世界》,一直認為是二流作品,因為路遙老師是老老實實地講故事,而且語言太樸實也太接地氣了,缺少文學藝術。為此,我特意跟很多編輯老師交流,文學的故事性與藝術性,究竟哪個更重要。
我非常認可《收獲》雜志吳越老師說的話,她說,其實一個好的故事,本身就包容了思想性和藝術性。就像做一道菜,一道好吃的菜本身就已經包含了廚師的手藝,讀者就像食客一樣,當然不會關注這道菜是怎么做的,用的是什么手法,只要你把菜做得足夠好吃,那就是一道好菜。講故事也一樣,只要你把故事講得足夠好看、足夠精彩,自然也就是一篇好小說。
這番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這些年來,我一直想著如何將網絡小說的通俗性和傳統文化的藝術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文本,就是看網絡小說的人也喜歡看,看純文學的人也喜歡看。這就是人們說的“雅俗共賞”。雅,指的是文學藝術性;俗,就是故事通俗性。
如果故事性與藝術性兩者能兼容,就可以使作品達到創新,賦予作品流行性。什么是流行性呢?現在的網絡小說改編成電視劇,數量與質量上遠遠超過傳統純文學作品。播放量高的那些影視劇,哪一部不是從網絡文學改編而成的?《瑯琊榜》《花千骨》《楚喬傳》《步步驚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羋月傳》《歡樂頌》,包括最近很火的《贅婿》,反映改革開放的《大江大河》,全都是從網絡小說改編得來的。這些年來,傳統純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的少之又少,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無論是作品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還是傳播力,很難跟網絡小說相比,這就是網絡小說和傳統小說的優勢區別。
當然,網絡文學雖然在市場上叫座叫好,并不等同于它比傳統文學優秀,這是一個誤區,因為現在是智媒體時代、大眾群體消費時代,網絡文學占據了網絡的優勢,無論是傳播方式,還是傳播速度、覆蓋率等方面,都比傳統文學快,讀者只需要一臺智能手機就可以閱讀。傳統文學在思想藝術方面要求很高,一個純文學作家創作一本書,從開始構思到寫作出版,少則兩三年,多則六七年,需要不斷地打磨,屬于慢工出細活。例如李洱老師寫《應物兄》,這部長篇小說從2005年就動筆構思了,一直寫到2018年才完成,總共經歷了十三年,一共寫了兩百多萬字,寫壞了三臺電腦,最后打磨出來大約只有九十萬字,也就是說中間砍掉了一百多萬字。
如果是一部網絡小說,一百萬字大約三四個月就能完成,最多也就半年,因為要保持更新速度,否則很快就會被人遺忘。網絡小說從構思到創作,每天都是上萬字推出,作者只會想盡辦法增加字數,而不是砍掉字數,作者只要保持把故事講得精彩就行,至于文字是否精練,內容是否有思想,文本是否具備文學藝術性,他們是不會去考慮的。讀網絡文學的人,一般的側重點也在于被故事所吸引,被人物所吸引,并不會在意文字的美感和思想的滲透力。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摸索,怎么才能跳出純文學的概念,利用網絡文學的模式,將兩者兼容,就是讓喜歡網絡文學的人與喜歡純文學的人都喜歡看我的作品。經過多年的思考與嘗試,我終于想到了“雅俗共賞”。這個概念自古就存在,但是現在嘗試用這個概念寫作的人,還是比較少。最出名的就是金庸先生,他的武俠小說就是雅俗共賞的范本。我以此為借鑒,看了很多純文學和網絡文學的作品,相對比較之后,得到了一些經驗,取長補短,后來寫了一個試驗品,就是我剛出版的四十萬字長篇小說《春潮》,我用的就是純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兼容體寫的,既有故事的通俗性,又有文學藝術的高雅性。
《春潮》雖然說是試驗品,但還算蠻成功的,投稿短短五天時間就被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看中,出版成本版書,并簽了影視版權,而且新書上市不到一個月就開始加印,也有一些影視公司通過微博來找我。很多朋友看完后,都說這部小說的故事講得好,文字也很優美,可讀性和藝術性都有了。
《春潮》能進入這樣一個狀態,就是我從寫網絡小說那里獲得的寶貴經驗,也說明了這幾年下的功夫沒有白費。所以,我十分感謝那兩年的網絡小說寫作生涯,給了我很大的寫作啟發。接下來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探討網絡小說和傳統小說的結合性,再談一談我寫《春潮》的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與討論,一起共同進步,讓我們在寫作上有更大的進步與發展空間。
【莫華杰,1984年出生于廣西鐘山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34屆作家高研班學員,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兼任《華夏》雜志調查新聞中心主任,作品散見于《花城》《山花》《天涯》《芙蓉》《作家》等刊物。曾獲東莞荷花文學獎、首屆東莞文學藝術獎、廣東有為文學獎、第三屆海峽兩岸原創長篇小說優秀獎。著有長篇散文《重生》、長篇小說《春潮》、小說集《賒佛》(入選2019年度“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
責任編輯? ?李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