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輝,57歲的她雖然自打十多年前就成為了昌平龍錦苑東一區的居委會主任,但如今依然對工作充滿著新鮮的熱情,這從她對于自己工作的介紹,以及在語言中隨時充滿著的精氣神兒,便已然感知。人們常說,基層工作不好干,尤其是與居民生活最近的居委會工作,劉建輝一干就是十多年,而且還因為一份執著、一份熱情、一份對綠色生活的向往,讓居委會和居民工作也充滿著一份“精氣神”。
看著如今小區美麗的環境,居民們享受著綠意鮮花,或是投入晨練、或是聊得熱鬧酣暢、或是帶著小孩盡情玩耍、或是靜心讀上一本好書……回想當初社區建成入住的時候,劉建輝仍然歷歷在目。
當時因為小區剛剛建設,由于是經濟適用房項目,居民來自城八區,剛剛從城里搬來,居民們面對新的環境本來就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加之最初的基礎設施尚在起步階段,路燈、公交線路等也在配備之中。然而新小區以北即將建設的垃圾場等項目,無疑為新居民心中增添了不少“堵點”,居民們怨聲載道。細心的劉建輝發現了這樣的苗頭,面對群眾生活受到的威脅,群眾利益即將受到侵害,她意識到,如果這些場站一旦建成,居民利益受到損失不說,政府管理部門的聲譽也將受到損害。
面對當時居委會新班子軟硬件相對薄弱的實際情況,劉建輝首先想到的是盡快依托黨員的先進帶頭作用,以黨建作為引領。一方面劉建輝通過申請,在社區成立黨支部,并與社區李書記一同開展起了立正氣、樹立良好工作作風的多項舉措。
他們一方面組織社區人員逐一走訪居民,了解真實訴求與居民思想動態;另一方面有條不紊地開展起相關資料的總結收集,有效做到了化解社區居民過激行為,使問題解決的方式達到理性化。
信訪辦、規自委……詳細的調研資料與居民的呼聲,通過劉建輝和居民代表的合理有序反映被遞交到各相關管理部門。“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多方協調、充分溝通、協作中得以解決。
看著如今安居樂業的社區居民生活,劉建輝則是用一句短話加以總結:說的多不如做的多!
社區的環境好了,劉建輝又想到了更為“柔軟細膩”的事情:如何讓社區居民早日在這里擁有家的感覺,讓住慣了胡同小院的人們,在咱昌平也能享受到“老街舊鄰”的親切與歸屬感。
面對這樣的問題,劉建輝再次想到了激發群眾力量的重要性,為社區居民搭建一個互通交流的平臺,讓這個平臺不但“有趣好玩”,更“實用有效”。在這樣的想法基礎上,多種內容豐富的社區課堂如雨后春筍般釋放出勃勃生機。
社區每年堅持開展健康、環境等各類科普知識講座不少于10場。每個高血壓日、糖尿病日等科普健康節日,都在社區進行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向居民發放免費的宣傳材料。在她的積極運作和帶領下,龍錦苑東一區陸續成立了老年科普大學和老干部大學,先后有近900名學員完成了多門課程的學業……
劉建輝很自豪地告訴筆者,2015年,龍錦苑東一區分別獲得了全國和昌平區“科普示范社區稱號”,這意味著獨具特色的“社區科普大學”模式得到了居民和國家政府的肯定。
可以說劉建輝是個肯于在工作中費心思、動腦筋的人,為了讓科普與生活的貼近度更為密切,她和居委會還在環保與綠色生活等領域做起了文章。近些年,大家共同努力,共建單位昌平區水務局第四黨支部為社區1512戶居民免費更換了節水花灑和水龍頭,減少了對水資源的浪費。據統計,此項改造可使全小區居民用水量節省約30%左右,既保護了資源,又節約了居民們口袋里的錢,受到了大家的廣泛好評。
劉建輝說,如今的小區環境美、生活美、人心更美。越來越多老年人走入課題,走上講臺,夕陽無限。越來越多的年輕朋友、外地朋友成為了志愿者隊伍的新成員,因為他們把這里當成了家!

精美工藝品展現好心情
(昌平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