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雨
上世紀70年代因為結婚,我嫁到大乘巷,也便開始了我的一份有味道的記憶。
這種味道確實不怎么好聞,但正是因此給予我的是一輩子忘不了的記憶。其實在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很多人對于傾倒垃圾的記憶都會很相似。當時塑料袋還是個稀罕物,于是各家各戶選擇盛放垃圾的物件基本是以桶來代替,尤其是以鐵皮為主要材料的油漆桶是垃圾桶中的“戰斗機”。原因有二,其一是大小合適,垃圾裝滿正好適合一位成年人的力量所及,豆條做的提手更是靈活耐用。其二是當時各家各戶都燒爐子,尤其是冬天,爐灰的產出量巨大,有很多時候鏟出的爐灰并未燃盡,鐵皮桶正好不怕燒壞。土簸箕、小鐵桶、大條帚便成了家中的“衛生組三員猛將”。

入住大乘巷后的第一個家
小鐵桶喂飽了,怎么辦?倒垃圾!
垃圾桶!垃圾桶與北京百姓的生活距離最近。老北京小胡同賽牛毛,數量賽牛毛,寬窄也有點這勁頭兒,甭說汽車鉆不進來,就連技術高超的三輪兒,您正著進來,遇見倆急彎兒,都得倒著出去。所以只有垃圾桶才能臨時解決小胡同里居民們倒垃圾的問題。在胡同稍微寬敞點的地方放一兩個,由環衛工人定期將垃圾清走。圓柱形的身姿,一米多高,碩大的身材,厚鐵皮打造,底部裝倆“風火輪兒”便于工人推拉,頂部裝鐵蓋子,盡量起到遮擋氣味的效果。
垃圾箱可以說是垃圾桶的轉運站,長方形的身材吞吐量了得,密封性能要比垃圾桶強很多。然而,每到冬天它也會遇到一位強敵。那是一桶沒涼透的煤灰渣子,進了垃圾桶猶如到了獨屬于它的主戰場,破報紙、爛襪子、露了大腳指頭的片兒懶、白球鞋……在這些散兵游勇的幫助下,死灰復燃,火看不見,煙卻不老少。白色甚至濃得發黃的煙從垃圾箱中由各種縫隙擠了出來,在胡同中“亂跑”,絲毫不跟你商量,便去你家做客。
垃圾桶和垃圾箱正式退出了人們的視野之時,胡同中的小空場兒沒有了往日的臭氣熏天,成為了孩子們快樂的活動場,百姓茶余飯后聊天下棋的聚會佳處;那是露天垃圾場變身為封閉式垃圾樓,蒼蠅蚊子滿天飛成為了歷史;那是因為拆遷,我們基本沒挪地兒就住進了樓房小區,用當時的新名詞“就地上樓”……
要說大乘巷成功打好“翻身仗”,還是得從1996年說起,那也是一個冬天。當時搬進樓房已經有幾年的光景了,我也從20來歲的“新媳婦”到了知天命的年紀。買個油鹽醬醋不用走多遠,小區西門就有小鋪兒,至今還記得售貨員是位待產的孕婦,每次買東西總要和她說幾句長輩對晚輩的貼己話,看著她一天天長大的肚子,也猶如看見了美好的未來。那美好的未來同樣出現在小賣部門口的小黑板上,“垃圾分類”新鮮且醒目地以《致居民一封信》的形式出現在了街坊鄰里的視野里、生活中。
自打那天起,議論的聲音、疑惑的聲音、甚至扯閑篇兒的內容都會不約而同的與“垃圾分類”四個字有關。多年習慣有什么垃圾一股腦兒放一塊堆兒的日子即將結束,分類?怎么分?有用沒用?成為了大家伙兒的問題焦點。
沒多久,小區里便出現了幾個擁有不同標志的分類垃圾桶,書本紙張、塑料泡沫、碎玻璃、廢金屬……原來分類就如此簡單。這不是把原來各家各戶勤儉持家的老作風加以延續嗎?簡單啊!當時對于“分類垃圾”的認識真就這么簡單,總習慣與廢品回收扯上關系。
不過,小區里來的一群年輕人卻給住戶普及了不少簡單而又不簡單的知識。“地球村”聽說是一個民間公益組織,在當時習慣于政府操心百姓生活的年月,一家社會組織管百姓生活同樣是件特別新鮮的事。
在這些年輕人的努力下,首先解決了“為什么分?”的問題。大家伙很快意識到,我們生活中長期進行的垃圾混裝問題,不單單是衛生與生活節儉與否,更關系到整個環境與后面幾代人的生活與生存。尤其是在看到塑料的頑固與難以分解,為整個地球帶來了諸多危害時,大家心里非常沉重,而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窗,一扇環保的窗戶。
最初僅僅是把可回收物品進行分類的活動,在小區運行了幾年,大家伙又開始籌劃起與國際接軌的事。您可別小看這垃圾分類的國際接軌,居民們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因為小區里住的大多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知識儲備多,另一方面視野開闊。大家伙有的直接找資料,有的托在國外留學的孩子幫忙觀察人家先進的垃圾處理經驗。最終大家的視野集中到了“廚余垃圾”和“廢舊電池”兩方面內容上。
尤其是廢舊電池的處理,在當時尤其是上了歲數的人,手電棒、話匣子在家中的應用還是非常普及的,隨之而來的便是廢電池的產生。記得居委會給居民們看過一份宣傳材料,一節舊電池在草地上,伴隨著它的影響,干枯的草坪面積逐漸加大,這讓居民們非常震驚。此外,據說中國少年報的知心姐姐和一位從德國留學歸來的女博士早就關注到了這一點,他們與一群年輕人包括孩子們一直在努力倡導生活環保這件事。
好像是在2000年左右,小區里誕生了一個小盒子,它們是廢舊電池的新家……
在大乘巷生活了幾十年,垃圾分類這件事讓社區環境多了不少干凈衛生,也讓大家伙擁有著特殊的自豪感,這幾十年,不大的小區,來過各級領導調研,也來過國際組織的老外“串門”參觀。“我們家就住大乘巷!就咱北京第一個實行分類垃圾的那小區!”說者就有份自豪。
但這一切還都不是最重要的,在我認為,分類垃圾這件事真正改善的是所有居民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了文明的力量。
記得大概是在三四年前,小區剛開始搞廚余垃圾的時候。各家各戶的參與熱情都很高,但時間一長都會有疏忽大意的時候。對此,小區特意配備了垃圾分類指導員,并給各家各戶分發了垃圾袋。“文明12分”制度也在小區里推行,一方面促進分類這件事在居民的頭腦中隨時想起;一方面通過一個季度12分,出現問題扣分,取消免費垃圾袋的方法促進居民的分類生活。
說心里話,這樣的方式確實管用,不是因為就圖這免費的垃圾袋支持活動,而是因為大家伙共同完成一件事的凝聚力,與一份生活之樂兒。
沒錯,咱北京人到什么時候,干什么事,都講究一份心情,就圖一樂。生活還在繼續,大乘巷的分類垃圾生活相信還會發生各種改變,正如現在大家早已習慣了分類垃圾這件事,也早已將它與文明畫上了等號。

“后窗外的空地”曾經雜亂今日整潔
編輯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