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惜生靈,珍惜環境,懂得敬畏……”王鳳英,1971年出生,作為一名幼教老師,當她回憶起曾經在山區學校交流以及如今在教育中所滲透的綠色公益環保知識時,不禁感慨:這樣的一個教育過程,是孩子和老師共同成長與受益的。
那是王鳳英走入山村學校交流的經歷,3年時間,不但讓她感受到教育平等的重要性,同時也真切地意識到,環保與綠色生活這一課,是鄉村與城市中的孩子們共同需要的,而且這更應該作為人生的課程,從學校走入家庭,從家庭走入社會……
“農村孩子們因為身邊自然資源豐富,有的時候不知道要珍惜資源,環保意識會稍差一些。比如:他們不知道保護環境,有時隨手亂扔垃圾;春天他們會去河里撈許多小蝌蚪帶到幼兒園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很多小蝌蚪會死掉,只有個別小蝌蚪會變成小青蛙?!奔毿牡耐貘P英在發現了這一問題后,基于孩子們喜歡走進鄉間田野去觀察、探索和發現的興趣特點,利用農村資源開展主題活動。她首先與孩子們分享《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教孩子們表演唱《小蝌蚪找媽媽》的歌曲,一起了解小青蛙捉害蟲的故事。孩子們知道了青蛙對我們人類所作出的貢獻,因此課程延續生成了放生小蝌蚪的活動。正是這一點觸動了王鳳英,她下定決心在交流這三年的時間里,要將環保課程、綠色教育在山區的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帶著思考與實踐得來的經驗,王鳳英不斷在課程中嘗試融入綠色環保教育,而且通過不斷打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培育植物,分析植物,呵護植物……這樣一個頗具漸進式的有關植物的教育課程,便收獲到了孩子們的成長。
孩子們環保意識較差,教室里沒有盆栽的花朵和綠植,于是她發動孩子們,每個人從家里帶來一些。孩子們看著自己帶來的綠植總是干巴巴的,心里很是疑惑。她便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得出結果是: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和肥料。孩子們把自己的綠植都搬到了窗臺上,便于陽光照射。沒有肥料,她們通過看動畫片《小豬佩奇》深受啟發,每天吃完午飯后把孩子們吃剩下的果皮、果核埋藏在泥土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來進行換土倒盆;定期將魚缸里換下來的水、食堂里的淘米水以及經過浸泡的牛糞和羊糞放到花盆中用作肥料……
經過和孩子們的不懈努力,走進班級后,碧綠的吊蘭、文竹,鮮艷的菊花、蘭花最是引人注目,厚厚的仙人掌、綠蘿、玉樹散發著植物特有的清香,使人感到回歸自然的舒暢,為教室增添了生機。對于這些植物,充分調動孩子們的進取性,采取個人分養的方式,不僅僅讓他們學會養花養草,增長知識,還增強了孩子們的愛心、責任心。
“與孩子們開展的活動就是要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果只是在幼兒園這個封閉的集體中,孩子們不能將活動與實踐很好地結合?!闭沁@個理論與實踐的缺口,讓王鳳英萌發出讓孩子們走出課堂、走出幼兒園的想法。幼兒園外面有一個小公園,過往的行人有時把垃圾隨手扔進去。孩子們走進小公園里撿拾垃圾并制作禁止扔垃圾的提示牌,這個活動得到了鄰里鄉親的一致認可,孩子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快樂成長。
孩子們的成長被家長們看在眼里,這份環保教育也傳遞到了各個家庭?!拔野职终f了以后再也不到清水河里面去用漁網抓魚了,要一起保護清水河;媽媽說以后再也不去河邊洗衣服和涮墩布了;奶奶說,只要看見塑料袋就會打個結扔到垃圾桶,防止白色垃圾飄到清水河里;爺爺說,以后不上山去隨便砍樹燒柴了……”王鳳英開展的《我們是綠色環保小花匠》主題活動,在北京市中小學節能減排與生態校園建設優秀文集中獲得了一等獎;實踐活動《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獲得市級科研課題研究課評比二等獎。
王鳳英坦言:“生態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引導幼兒從小樹立節約意識,熱愛自然,利用自然,我希望為幼兒終身發展作出不懈努力?!?p>
大手拉小手
(密云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