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東
[摘 要] 鄉土文化包括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是鄉村這片沃土上無數中華兒女多年實踐和積淀得到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已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我校以鄉土文化資源為載體,挖掘育人價值,開辟校本德育新天地。
[關鍵詞] 鄉土文化;校本德育;育人;新天地
鄉土文化資源是在鄉村這片沃土上,無數中華兒女經過多年實踐和積淀得到的寶貴財富,包括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無論物質的鄉土文化資源,還是精神的鄉土文化資源都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
我校以鄉土文化資源為載體,充分挖掘潛在育人價值,提高德育實效性,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轉化為內在品質,用鄉土文化資源開辟學校校本德育新天地。
一、了解民俗風情,弘揚傳統文化理念
民俗風情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為弘揚傳統文化理念,新學期伊始,我校德育處根據市、區教育局文件和學校實際情況擬定了解民俗風情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由德育校長牽頭,組織德育處教師、年級主任和思政課教師等進行研討而來。保證每個月開展一次,可以是集體組織,也可以是個人單獨行動。學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等走進所在鄉村,了解民俗風情等。為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民俗風情,開展了解民俗風情綜合實踐活動時學生要填寫實踐報告,以文稿的形式記錄本地民俗風情。
學生經過調查,發現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除家家要吃粽子外,下營鎮、官莊鎮等部分農村有婦女、小孩有頭戴艾葉,腕系花繩之俗,位于于橋水軍南岸五百戶鎮和北岸漁陽鎮的農村則有賽龍舟的習俗;而位于我區東北與河北省遵化市接壤的孫各莊滿族鄉的農村在端午節前夕,將艾葉插于門環上,據說可以去病免災。如中秋節這天,孫各莊滿族鄉的部分農村(都是滿族人居住)有供月習俗,晚上月明之時,在院子里擺著一張桌子,放上月餅、蘋果、梨、葡萄等水果和食品,點起三炷香,全家大小對著月亮叩頭,叩頭禮拜后,圍坐在桌邊共嘗月餅和果品。
二、講述傳說故事,挖掘潛在德育價值
中國文化孕育許多勵志的傳說故事,如同散落在歷史長河中一顆顆璀璨珍珠,閃耀著美麗的光澤。為挖掘這些傳說故事的德育價值,我校開辟“傳說故事大講堂”,定期聘請學校所在地年歲較大、在各村有一定威望的“三老——老黨員、老村干部、老勞?!眮硇Vv傳說故事,講傳說故事的時間是每個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地點在學校大禮堂,所有學生都要參加,每次講故事的時長為90分鐘,為把傳說故事講好,德育處的老師常常幫助“三老”制作PPT、打印文稿等,協助“三老”設計問題等。為激勵學生認真聽傳說故事,“三老”常常拋出一些問題“調”學生的胃口,如講述“愚公移山”這則故事時,圖文并茂,大大調動學生的視聽感覺,拋給學生的問題有:1.“愚公移山”這則傳說故事,你悟出哪些道理?2.“愚公移山”是一種什么精神,在當今時代,我們還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嗎?3.面對困難,“愚公”和“智叟”做法不同,你同意哪個人的觀點,為什么?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前,為激勵學生在書山奮勇拼搏,更是要給學生講述傳說故事,如“精衛填?!薄翱涓钢鹑铡薄芭畫z補天”“大禹治水”等,用這些故事浸潤學生的心靈。
三、讀寫名人傳記,筑牢立德樹人根基
名人傳記是對名人生平、生活和精神等領域進行系統描述、介紹的一種文學作品。我區建制已有3000多年,在這片沃土上培育了許多名人,如教子有方的竇燕山、北宋名相趙普、抗日英雄卜靜安等。在鄉村流傳下的名人傳記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找到人生榜樣重要載體。為還原原汁原味的名人傳記,組織學生進行采訪,奔赴名人所在地,用筆記錄下聆聽具有鄉土氣息的名人傳記。如走進我區西龍虎峪鎮東龍虎峪村,采訪老村支部書記講述竇燕山的故事,特別給學生講述《三字經》里“竇燕山,有益方,教五子,名俱揚”的故事,就是這個故事,影響和帶動全村居民重視家庭教育,提高全村教育文化水平。走進北宋名相趙普的家鄉——漁陽鎮城中村,90歲高齡的老教師許某給學生講述趙普生平事跡,如陳橋兵變、讓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故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通過許老師的講解,學生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趙普有深刻的認識,認清讀書的重要性。走進我區羅莊子鎮偏橋子村,抗日英雄卜靜安的76歲侄孫卜某權向學生介紹爺爺的生平和抗日救國的事跡,講到動情之處時,老人痛哭流淚,這些故事是卜某權父親親口告訴他的,現在又講給學生。向學生分享抗日英雄傳記能夠培養他們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四、尋訪古建遺存,砥礪拼搏進取精神
古建遺存,是指古代的一些建筑得以保護下來,如民居、皇宮、廟宇、寺院、祠堂……古建不同于現代建筑,那時科學技術不發達,利用當時僅有的建筑材料,如沙土、木材、磚石等,運用這樣的材料來做房屋,經過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風雨的侵蝕,屹立不倒、風采依舊,讓人欽佩古人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工藝。
我區古建遺存較多,有位于城區武定街的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獨樂寺和清代民居、始建于遼清寧四年(1058年)白塔寺和位于盤山的明清兩代建立的72座寺廟和13座玲瓏寶塔,一座皇家園林──靜寄山莊等。許多學生根本不知道這些古建遺存,為滿足學生眼福,組織他們拜訪古建遺存,一方面,了解我國古建筑文化特色,感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工藝,另一方面,作為激勵學生拼搏進取載體。組織學生拜訪古建遺存分兩步走,如拜訪獨樂寺時,先讓學生自由參觀,走遍寺廟的每一個角落,在參觀過程中會萌生一些疑問,如古代沒有起重機,碩大的石板和木材是怎么搬進寺廟的?古代沒有鋼筋和混凝土,獨樂寺經過上千年的風雨侵蝕,為什么屹立不倒、風采依舊?……學生自由參觀結束后,集中在一起,聆聽導游講解獨樂寺千年的故事,學生邊聽加記錄。講解結束后,學生把自由參觀時萌生的問題拋給導游,經導游解釋后學生恍然大悟,暗下決心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五、編撰家族族譜,以史為鑒鑄魂達人
家族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于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我國古代有編撰家族族譜的習慣,近現代這種習慣漸漸走出人們視野。
我校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編撰家族族譜,作為一項綜合實踐作業。編撰家族族譜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繪制世系圖,要求學生以自己為例,追溯祖輩、曾祖輩等人屬于何代,其父母為何人、生存年代和姓名等信息,不能有遺漏;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根據繪制世系圖所列的祖輩先后次序介紹他們的姓名、行次、生平簡介、社會地位、配偶等信息,介紹每位成員時要求學生最多用100個字描述,語言要精練、表達要準確;第三是附錄,用來記錄祖輩、曾祖輩等人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發生的重要事件等。這項工作學生很難完成,要在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幫助才能完成。編撰家族族譜,對學生來說不僅詳細了解自己父輩、祖輩、曾祖輩等人輝煌成就,還可以知曉更多親屬,便于今后加強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以家族中的父輩、祖輩、曾祖輩等人中成功人士為學習榜樣,汲取做人做事的精華,以史為鑒鑄魂達人。
六、學習傳統技藝,傳承傳統文化瑰寶
傳統技藝是民間傳承下來的技藝,傳統技藝包括:剪紙、陶藝、年畫、皮影,還有變臉、刺繡、泥塑、木刻、木雕、舞龍、戲曲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技藝受到挑戰,老藝人人衰藝絕、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藝失傳摻假等現狀層出不窮,學習傳統技藝,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瑰寶迫在眉睫,我校高年級開設傳統技藝這門必修課程,每周一課時,有專用教室和專職教師。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學校辦學能力,目前為學生開設剪紙、陶藝、年畫、皮影、刺繡、泥塑、木刻、木雕、戲曲等九個科目傳統技藝。
上課時,學生來到實訓教室,每個學生都要親手操作,如學習剪紙技藝時,每個實驗桌前擺放剪刀、紅紙、刻刀、訂書機、墊板、圓規、尺子、鉛筆、橡皮等。教師先講解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接著,進行示范操作,最后,組織學生臨摹。讓學生選一幅喜歡的剪紙,用鉛筆臨摹進行剪刻。熟悉操作后,便可以創新,確定好主題,便根據剪紙特點,從構圖、造型、黑白關系和裝飾等全面考慮,創作自己喜歡的剪紙作品。為點燃學生學習傳統技藝的熱情,學校對學生完成的傳統技藝作品進行評獎,創作出優秀作品的學生給予物質獎勵——教師給學生量身定做的木雕(刻有學生的名字),旨在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技藝,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