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姝
[摘 要] 美育是我國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和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當下,教師雖然開始發掘教材插圖的智育功能,卻忽視了其中蘊含的美育價值。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從“美育”角度出發,探究“以圖激趣,感受美”“圖文互應,體驗美”“觀圖悟境,欣賞美”“借圖想象,創造美”的運用策略,以服務一線語文教學。
[關鍵詞] 美育;低年段;語文插圖;運用策略
一、統編教材低年級語文插圖的美育價值
(一)培養審美感知力
審美感知能力是指審美主體運用感知器官對審美客體直接選擇和認同的能力。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低年級學生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低年級教材插圖大都生動形象,充滿童趣,與文本內容高度契合。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藝術效果,能夠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比單純使用文字更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的能力。
(二)增強審美領悟力
低年級教材插圖充滿了社會美、自然美還有形式多樣的藝術美,這是文章內容無法直觀呈現的,又能與文章所表現的情境、文字、情感相互補充。教師在備課時應當深度思考,挖掘其豐富的審美內涵并轉化為教學資源,在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領悟力。如,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第18課《敕勒歌》是北朝民歌,描寫了牧草肥美、天地遼闊、牛羊成群的草原風光。“天蒼蒼,野茫茫”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圖、想象:你在這兒放牧,這兒是什么樣的?草原什么樣?天空什么樣?真是“天蒼蒼,野茫茫”。學生對這個詞語就有了形象的認知,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充滿自然美的草原風光圖配上優美的詩句,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提升了審美領悟力。
(三)提升審美創造力
有了知、情、意,就到了行的階段,即審美創造力培養。插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章的主旨和風格。在學習文章,體會作者的觀點、態度及思想感情的同時,學生可以利用插圖大膽地想象,并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審美感受滲入其中,對插圖進行創作。教材中的插圖為學生創造審美意象提供了范本和基礎。在統編版一年級下冊第四課《四個太陽》中,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插圖大膽創作。引導學生思考:你會為每個季節畫什么顏色的太陽?并試著畫一畫。經歷了這一過程,學生既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在審美的天空自由飛翔。
二、美育價值觀照下統編教材低年級語文插圖的運用策略
(一)以圖激趣,感受美
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對枯燥的文字不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色彩豐富、充滿童趣的插圖則更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我們應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插圖帶來的美的熏陶。
例如,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第17課《難忘的潑水節》講述了周恩來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故事。課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周總理今天打扮得怎樣?臉上的神情怎樣?通過插圖,學生很容易明白文章的情感基調。這樣,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周總理的距離,還喚起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圖中的周總理身穿傣族傳統服裝,面帶微笑,身邊的傣族人民也穿著五顏六色的傳統服飾,拿著具有傣族特色的水碗、樂器。他們簇擁在周總理身邊,也都綻開了燦爛的笑容。這樣的畫面在視覺上色彩鮮明,充滿民族特色,洋溢著歡樂、融洽的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服飾之美、民族和睦之美。
一年級下冊識字1“春夏秋冬”,選用四季的典型景物引入對“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的學習。春天,到處一片新綠,春風吹紅了桃花,也吹動了碧綠的柳枝;夏日,連綿的雨水讓粉嫩的荷花彎了腰,荷葉上布滿了點點雨珠;秋天,綠綠的葉子變成了金黃色,上面結了一層薄薄的白霜;冬天,大地一片雪白,遠處,屋頂上蓋著一層厚厚的雪,眼前,一個胖乎乎的雪人帶著紅帽子、紅圍巾,露出了愉快的笑容。精美的插圖讓學生沉浸在四季的美景之中,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插圖所描繪的內容,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了解詞語意思,加深詞語記憶。比如,在“春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觀察插圖后提問:“你認為圖上畫的是什么季節?柳樹姑娘的長頭發怎么飄起來了?”形象化的問法讓學生興趣十足。學生很自然地能夠由柳枝飄揚聯想到風,這就讓學生完成了“春風”這一抽象名詞的轉化。“春風”在孩子的心中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優美的“風吹柳枝圖”。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直接認字,而是充分利用插圖調動學習興趣,為充分欣賞插圖,發揮其美育價值提供了保障。
(二)圖文呼應,體驗美
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僅用語言講解課文,不僅會使課堂氛圍枯燥乏味,還會加大低年級學生的理解難度。而插圖能將抽象的詞語變得可觀、可感,使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重點詞句。通過文章和插圖的呼應,既使文本內容具象化,又能發揮插圖美學價值,進行審美教育。比如,統編版一年級上冊“識字三”中配了兩幅京劇花旦和老生的圖片,表現了京劇中的“站”和“坐”。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借助插圖,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動作。京劇插圖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還讓他們感受到了京劇藝術的獨特美感。
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小池”一文中,插圖描繪了恬靜、優美的初夏風光,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蔭、幾片荷葉、一只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插圖,學生感受到了夏日樸實自然的美感,充滿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在教學“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時,就可以充分利用插圖,讓學生觀察圖中的泉眼、細流、樹蔭,借助插圖說說自己對這句詩的理解。在風景如畫的插圖中,學生將“詩”與“畫”融為一體,圖文互應,在理解詩意的同時產生濃厚的審美體驗。
(三)觀圖悟境,欣賞美
統編版低年級語文教材插圖的選擇能夠緊扣本文核心內容,體現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思想。學生在欣賞圖畫的同時,還能感受到蘊含其中的人文美,獲得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一年級下冊的“小公雞和小鴨子”,講述了小公雞和小鴨子互相幫助的故事。在學習課文之后,希望讓學生感受到他們之間的善良之美。課文中呈現了兩幅插圖,一幅是小雞捉蟲子喂小鴨子,另一幅是小鴨子背小公雞過河。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關注插圖細節,欣賞人文美。插圖中,小公雞和小鴨子在幫助別人時表情都是笑瞇瞇的,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他們為什么高興,從而讓學生感受樂于助人的道德美。助人為樂的圖畫內容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又如,“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以連環插圖的形式將蘭蘭幫家人做事的情境進行再現。看著蘭蘭給爸爸拿拖鞋,給媽媽洗手絹,幫姥姥撓癢,再看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我們應該幫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借圖想象,創造美
在利用插圖進行美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努力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將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有機結合。通過對感受美、體驗美和欣賞美的能力的培養,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為創造美做鋪墊。教材插圖除了對課文內容起到解釋、補充的作用外,還給學生留下了創造的空間。
如在一年級下冊《咕咚》的教學中,有一幅圖呈現了野牛攔住大家的場景。但是課文中沒有明確寫出野牛在攔住大家時說了什么,這時就產生了一種“空白”。在教學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野牛是怎么問的?你能和你的同桌演一演嗎?這樣,“空白”就變成了學生理解故事的助力。在表演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野牛的語氣和其他動物的語氣,猜猜野牛當時是怎么想的。低年級小朋友想象力豐富,他們十分善于補充插圖的空白,創造出各種各樣有意思的對話。在這樣的交流碰撞中,故事情節越來越豐滿,學生自身感悟也逐漸深化。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冉祥華.美育與創造力[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5.
[3]孔起英.兒童審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172.
[4]曹榮林.運用課文插圖資源“點亮”小學語文課堂[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3).
[5]王風萍.巧用課本插圖,演繹精彩課堂[J].小學教學研究,2015(10).
[6]顧佩琳.低年級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分析與使用的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18.
[7]李天道.美育與美育心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8]宋振韶.教科書插圖的認知心理學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9]曹愛衛.低年級語文這樣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