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娟娜
[摘 要] 知識源自于生活實踐,生活是知識的基礎。在現代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要提升教學質量,就迫切需要順應教育發展需求,積極引入生活化教學,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培育學生生活化思維和實踐精神,積極推進語文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基于此,本文針對初中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素質教育;創新
在初中教育階段,語文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同時初中語文學習也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階段。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既要能夠成功地完成教育目標,同時也要能夠切實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并能夠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這樣一種雙重教學標準下,如何尋求一套同時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特點的教育模式也就顯得尤為關鍵。因此,生活化教學應運而生。生活化教學就是將具體的語文教育內容同學生生活實際密切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增進學生快樂的語文學習體驗,并促進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
一、初中語文教學和生活的關系分析
(一)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
語文是一門語言行學科,而從生活中學習語言一直以來一項公認的科學有效的學習途經。從本質上講,生活就是我們人類為謀求生存而從事的全部活動,而文字則是對生活的記錄,語言又是文字的集合。語文,從生活中來,同時又在不斷的促成新生活,兩者之間屬于一種緊密關聯和相互依存的共同發展關系。也正如教育名家張孝純老先生所言:“語文與生活同在,凡有人類生活的地方都有語文,都有語文實踐與學習”。所以說,語文教學的源泉就在于生活。
(二)生活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在當今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全新時代背景下,語文教學也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新時期,素質教育大力推進,語文教育也應由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中逐漸地走出來,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封建束縛,積極推進自身的改革與創新。語文作為一門開放性很強的學科,素質教育下的語文教育也不應僅僅局限于內容上的吐故納新,要真正地實現觀念上的轉變,但要達成這一點,教材無疑是對學生思路的桎梏。教材中多為一些歷史上素有定論的名篇佳作,但和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并無太大關聯,盡管在編制過程中對于語文實踐也進行了充分地突出,但對于學生主體而言無論是在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都難以溝通。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保證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關鍵就在于實現和學生的充分溝通,激發起學生的真情實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去學。所以,語文教學的靈魂就在于生活,只有具備了靈魂的保證,語文教學也才能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也才能去更好的引導學生去適應生活的需求,去走進自己的生活,去更好的學習和發展。
二、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分析
首先,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在生活化教學中,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方式,在這樣一種學習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發揮,也真正地實現了語文教學的學校、家庭及社會三位一體的重要目標。其次,生活化因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引入,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促使學生能夠掌握有效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其后期的學習和發展點頂下堅實的基礎。再次,生活化教學的實施也是促進教師自身發展的切實需要。從教育理理念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學研究能夠幫助教師更加清晰和深刻的感知到教學過程中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樣化表現形態,這對于教師及時的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和更好地把握語文教學的規律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從語文教學的實踐層面來看,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之前的教學主導者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協調者和觀察者,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對學生的學習實踐去進行觀察,并通過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語文學習進行回顧、診斷,不斷改善學生不良行為,優化學生學習方法,這對于提升語文教育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一)注重教學方式的生活化,強化教學與學生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實現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高效融入,首先就需要將傳統模式中的那種對學生生活實際完全割裂開來的教學方式徹底摒棄,將教學內容和現實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動員起學生的已往生活經驗,并引導學生能夠去積極地對熟悉的生活場景進行觀察,以豐富學生生活經驗,使其能夠對教材中所出現的人物、故事以及景觀等要素產生一種更加深刻的體驗。此外,生活化教學方式更有利于激發起學生的豐富聯想,從而激發起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保證教學效果。在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諸多的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以此為突破口,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實現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融入。
如對于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其所講述的就是作者對父親的深深懷念之情。對于學生而言,對自己父母可謂再熟悉不過,但對于父母對自己的那種深深的愛可以說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對此,在執教教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回憶父母對自己做過的一次印象最深刻的事,并表達自己對父母想要說的話。由此便巧妙地將語文教學同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到了一起。待學生分享過后,對于父母之情有了一種深刻的感悟,隨后在引導學生立足課文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思考“當作者看到父親步履蹣跚的背影時內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這樣一種生活化的教學設計,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文章感情脈絡,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達成了一種一舉多得的效果。
(二)立足教材深挖生活化元素,豐富教學中的生活化內容
在教材中很多課文都具有一種十分典型的代表性和凝聚性特色,這對于師生間良好溝通關系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幫助。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采取以點帶面的教學方法,加強對語文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從而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初中語文教學體系。通過語文教材和生活之間聯系的建立,幫助學生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同時也幫助教師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做到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實時監控,從而更好地保證教學效果。
又如對于《醉翁亭記》一文,其主要描寫的及時景色的秀美以及作者那種暢飲于秀美山林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將內容擴充至古人春游的專題上,以此促進學生學習面的延伸和拓展,增進學生對古人那種賞景、暢飲之樂。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安排一次出游活動,一方面既可以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和體驗“游之樂”,另一方面還可以加深師生間的溝通及交流,從而建立起一套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由此不僅有助于激發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收獲一種快樂學習的體驗,使其學習主觀能動性得以更加高效的發揮,更好的保證教學質量。
(三)立足生活注重生活化活動的設置,增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知識源于生活同時也運用于生活,因此在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立足學生的生活實踐,鼓勵學生能夠走出課本、走進生活,通過生活這個“大課堂”去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去加深所學的語文知識,從而更好地鍛煉和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為未來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在進行《漁家傲》這首詞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布置一項生生活實踐作業,即要求學生走進大自然,去通過自己的親眼看見、親耳聽聞以及親身感知去體驗秋日的特點,將自身真正融入秋的意境之中,增進自身的真切體驗和收獲自然之美。隨后再下屆課堂上組織學生一同分享和交流,并開展閱讀欣賞互動,結合詩詞中所描繪的秋景、秋意,和自己親身經歷達成高度的一致,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掌握詩詞內涵,更好的感悟詩詞意境以及更全面的認識生活。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日漸普及的教育發展背景下,注重生活化教學也逐步成為初中語文教學優化和創新的一項必然舉措。作為教師要積極迎合教育發展要求,及時革新教育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堅實以學生為中心,善于從生活化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學內容以及生活化實踐活動三個維度著手,推進生活化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全面滲透,使生活化教學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薛萍.活引生活之水激活語文課堂——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實踐方法分析[J].考試周刊,2021(10):39-40.
[2]張大軍.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生活化的有效措施[J].知識窗(教師版),2020(12):98.
[3]金興榮.關于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A1):23-24.
[4]柯生金.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生活化探討[J].文學教育(下),2020(12):186-18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