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輝煦

摘要:目的:探究本縣社區衛生所對慢性病人的預防與控制對策。方法:選取2019年1月-12月本縣61例慢性病患者,對本縣管理的慢性病人進行預防與控制對策干預,并與干預前相比,觀察干預效果。結果: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患者對慢性病知識、體育鍛煉、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升高(P<0.05)。結論:對本縣慢性病積極進行預防與控制對策干預,能有效提升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穩定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慢性病;預防;健康知識、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K8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8-376-01
慢性病是指病因較為復雜、治療過程長并需長期服藥控制病情的非傳染性疾病,較為常見類型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1]。研究發現,在慢性病控制中,本縣社區衛生所防控為穩定慢性病病情重要方式,能有效預防慢性病發作,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對減少醫療費用均有積極作用。此次研究,為進一步探析本縣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對策,選取相應患者展開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12月本縣61例慢性病患者展開研究,61例患者中,男45例,女16例,年齡41~77歲,平均(59.68±3.65)歲,疾病類型,高血壓34例、糖尿病21例、其他6例,病程2~12年,平均(7.09±0.76)年。
1.2 入選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1)研究對象均為慢性病患者。(2)均知情研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者。(2)傳染性疾病者。(3)認知功能異常者。
1.3 方法
于2019年1月~12月對本縣社區衛生所進行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對策干預,主要內容如下。(1)建立健康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病情與聯系方式、家庭住址、文化程度等基本情況,建立健康檔案,便于對慢病患者進行后續針對性宣教活動。(2)全面評估。詢問患者病史、加強與患者交流溝通,了解患者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對慢病知識掌握程度、日常是否有鍛煉行為等,評估患者存在的可能誘發疾病的危險因素,便于進行針對性開展預防與護理,預防疾病發作,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3)健康宣教。定期舉行常見慢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知識健康宣教,宣教內容主要為口頭介紹慢病臨床表現,如何預防、如何護理、日常禁忌等健康知識,提升患者對慢性病知識掌握水平。宣傳講座上鼓勵患者踴躍提出內心疑惑,積極進行解答,消除患者疑惑,規范行為,減少慢病發作。宣教結束后,為其發放常見慢性病疾病健康知識宣傳資料,使其更好了解慢性疾病相關知識。(4)心理輔導。慢病較難治愈、需長時間治療,患者內心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中會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影響治療療效,不利于疾病控制。由此需加強患者心理輔導。如可定時邀請慢病患者來社區衛生所參與心理活動建設,如可通過比賽唱歌、分享平復心情方法等使患者心情愉悅,還可鼓勵患者培養自身興趣愛好,如跳廣場舞、下象棋等愉悅身心,減輕內心煩躁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5)自我管理干預。告知患者自我管理對預防慢病發作與控制慢病進一步發展積極性。如可指導患者如何進行飲食管理(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強食物)、鍛煉管理(加強日常生活中鍛煉、鍛煉項目如太極、慢跑)、環境管理(保持環境干凈舒適、減少病源)、心理管理(戒焦戒燥)、生活管理(起居有時、早睡早起、戒煙戒酒)等,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同時,有效控制病情。(6)定期家訪。依據患者健康檔案上家庭住址,定期進行家訪,了解患者病情控制情況、自我管理情況,并對患者不良生活習慣予以糾正,鼓勵家屬對其監督,觀察患者生活環境,找尋是否存在誘發疾病發作危險因素,及時予以制止,穩定患者病情。并詢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對疾病控制相關疑惑,及時予以解答,便于患者規范自身行為。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應用自制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估量表,干預前后從本縣慢性病知識、體育鍛煉、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方面綜合評估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各項滿分為25分,分值高低與掌握程度成正比,詳情如表1所示。
(2)觀察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滿分為100分,分值高低與滿意度成正比,詳情如表2所示。
1.5 統計學分析
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t檢驗、對比,P<0.05差異顯著。
2 結果
2.1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患者對本縣慢性病知識、體育鍛煉、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顯著升高(P<0.05),見表1。
2.2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升高(P<0.05),見表2。
3 討論
相關資料顯示,在慢性病治療預防中,本縣的預防與控制對策干預在穩定病情中有積極作用。此次研究,為進一步探析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對策意義,對本縣慢性病患者展開研究。
觀察預防與控制對策干預中,首先通過建立健康檔案、全面評估,有利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預防干預,保障干預有效性。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心理輔導、自我管理干預、定期家訪最大程度提升患者對慢性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穩定病情,提高生活質量。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患者對慢性病知識、體育鍛煉、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升高(P<0.05),可知,對慢性病患者積極進行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干預效果顯著,能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慢性病積極進行預防與控制對策干預,能有效提升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穩定病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戰, 宮恩瑩, 彭偉霞,等.社區賦能在慢性病防控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19,22(10):1153-1160.
[2] 汪良淦. 社區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對策探討[J].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 000(006):3543-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