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媒介技術產生了質的飛躍,并且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之間的距離正逐漸靠近,這就是“媒介融合”,即不同媒介相互融合并形成的一種新型媒介形態,如電子雜志、網絡新聞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主流媒體業態開始產生變化,逐漸開始致力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以求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并且在此趨勢下針對傳媒行業發展的相關國家政策也開始有意識地向融媒體傾斜,主流媒體的價值形態正在有力拓展,在公共服務層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陳旭鑫編著、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農業新聞——公共服務與話語創新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以農業新聞的公共服務實施和話語創新的改進為核心,從理論分析和實踐探索兩個層面分析了農業新聞轉型路徑,對我國農業新聞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農業新聞——公共服務與話語創新的理論與實踐》全書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部分,內容主要是對本項研究的背景、涉及概念以及相關研究進行介紹。第二章對本項研究的理論基礎進行了闡述,主要包括公共服務理論和話語分析理論。第三章分別從內容特征、公共服務特征、話語特征3個方面對國內農業新聞展開了研究與分析。第四章主要是對農業新聞與農業實際需求的契合度調查,闡述現狀的同時也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第五章對農業新聞的公共服務與話語創新的路徑展開了研究,首先分析并闡述了其創新動力和理論內涵,其次從政府路徑和媒介路徑兩個方面提出合理建議。
該書作者認為,在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要求下,我國農村農業的發展需要與現代化傳播相結合。主流媒體作為農業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基本信息服務主體,其在農村農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是農業大國,加強農業發展是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尤其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布后,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更是需要多種力量共同介入并發揮助農作用。在該書作者看來,農業新聞與農業發展現實需求的契合度還不夠高,農業新聞的公共服務價值體現并不完整。參考本書相關調查結果并結合對當下主流媒體涉農傳播的分析,筆者認為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的農業新聞具有如下特征:其一,農業新聞報道內容逐漸增多,但類型并不均勻,太過強調發展成就,對農業服務相關的訊息播報以及對農業政策的解讀等內容較為不足,因此,農業新聞報道的實際應用效果并不突出。其二,農業新聞成為正面宣傳的主要陣地,監督功能逐漸弱化。在當前的全新媒體語境下,社會輿論逐漸復雜,不良信息傳播媒介增多,作為主流媒體,其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傳遞主流價值的職責,因此其在正面宣傳中的作用不斷增強。相對應地,主流媒體的監督功能也在逐漸削弱,對涉農相關不良問題的報道和監督更是少之又少。其三,當前主流媒體的農業新聞報道體裁多為消息、通訊,新聞信息簡單明了,但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該書作者認為,媒介融合是主流媒體農業新聞公共服務與話語創新的內在動力,并據此提出了積極性意見。結合作者所提出的發展建議并結合當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主流媒體業態發展趨勢,筆者認為主流媒體要在農業新聞報道中發揮作用,可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首先,強化農業訊息的采集環節和農業新聞的制作環節。在農業訊息的采集環節上,主流媒體應當以堅持農民群眾所需、堅持政策宣傳所需、堅持社會進步所需為涉農信息采集三原則,積極把握媒介融合機遇,利用網絡等新媒體渠道充分采集全國范圍內的宏觀農業政策以及本地的微觀農業訊息。在農業新聞制作中,主流媒體應當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以媒介融合為契機,引進新興媒介技術和新型媒介設備,例如用衛星車回傳新聞訊息、用5G便攜背包直播涉農新聞、用云盤存儲技術存儲新聞素材、用新媒體中心伴隨技術實現異地報道等。
其次,優化農業新聞信息內容。作為主流媒體,其在農產品流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農業結構調整中應當發揮出重要作用。因此,主流媒體農業新聞的內容應當以農業基層為主要鏡頭,以滿足農業發展實際需求為目標,積極開拓農業公共服務功能,致力于解決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此外,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還需積極實現跨平臺傳播,善于利用新媒體傳播渠道,構建農業新聞報道陣列。
最后,創新新聞傳播方式,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媒介融合背景下,社會輿論逐漸復雜、多樣,甚至對農業發展造成一定影響,而主流媒體原本的單一的信息傳遞缺乏活力和持久力,在輿論引導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當前主流媒體應當利用新興媒介手段和新媒體傳播技術,借助廣大群眾較為依賴的移動設備展開農業新聞服務,通過提供互動式、體驗式、服務式的新聞信息,使得農業新聞傳播達到理想效果,從而有效引導輿論。
(陳姝冰,女,本科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
書名: 農業新聞——公共服務與話語創新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 陳旭鑫
出版社: 知識產權出版社
ISBN: 9787513066167
出版時間: 2019年12月
定價: 7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