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全民
我對于外部世界的印象,本世紀以前大都源于書本間或聞聽。千禧之年后,我才有機會走出國門,親臨我心儀已久的域外之境。起初是出于工作的原因,后來便是有目的的旅游了??梢哉f我眼界的開闊,足跡的遠達,伴隨著祖國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力的一步步加深。盡管我初出國門便一步跨入所謂的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卻鮮有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感,我最大的游趣點仍出于早年讀過的書本,可以說先驗主觀中的印象是我的第一向導。
正是千禧之年后, 我因工作來到意大利,才得以游覽意大利的歷史名城,進一步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很早以前,我便從書本上了解到,意大利名城佛羅倫薩有許多耀眼的頭銜:它是極為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歐洲文化中心,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歌劇的誕生地,舉世聞名的文化旅游勝地。它原來還做過幾年的意大利首都,后來才將首都遷往羅馬的。
佛羅倫薩位于意大利中部,是北部與南部鐵路、公路網的交通樞紐,阿爾諾河橫貫市內,兩岸跨有7座橋梁。市區仍保持古羅馬時期的格局,呈現出中世紀的建筑藝術風格。
全市有40多個博物館和美術館,烏菲齊美術館和皮提美術館舉世聞名,世界第一所美術學院、世界美術最高學府佛羅倫薩美術學院蜚聲世界,意大利繪畫精華薈萃于此。作為文化中心,它有大學,還有藝術、文學、科學研究院與圖書館等。
佛羅倫薩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文藝復興時期。有個美第奇家族酷愛藝術,在其保護和資助下,當時在佛羅倫薩聚集了眾多名人,如“文藝復興三杰”:著名油畫《蒙娜麗莎》的作者——達·芬奇,油畫《西斯廷圣母》的作者——拉斐爾,那位《大衛》男裸體雕像的作者米開朗基羅;再如文壇“三巨星”:史詩《 神曲》的作者——但丁,小說《十日談》(講述1348年,佛羅倫薩瘟疫流行時的100個故事)的作者——薄伽丘,《歌集》的作者——彼德拉克。此外,還有提倡“日心說”的“觀測天文學之父”“、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方法之父”、“現代科學之父 ”——伽利略,《君主論》的作者——馬基雅維利等等。
當時,正是有了以上眾多卓越的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有了他們創造的大量建筑、雕塑、繪畫、文學和政治理論作品,佛羅倫薩才像眾星捧月,成為文藝復興的重中之重,成為歐洲藝術文化和思想的中心。
以上這些名人,我之前都有所聞,也拜讀和欣賞過他們的一些作品。心想,如果能到作者的故鄉游覽,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有趣的是,這次我才了解到,早在1980年2月22日,我所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不久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古城南京,因其與佛羅倫薩市同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秀麗的湖光山色,就率先與佛羅倫薩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這更激發了我要一睹佛羅倫薩市真容的信念。
記得乘坐火車從博洛尼亞出發,不到一小時就到了佛羅倫薩,而后乘出租車找到賓館住了下來。稍事休息,我們就走出旅館,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佛羅倫薩的旅程。
舉目望去,佛羅倫薩市區美輪美奐的建筑鱗次櫛比。鋪著石塊的街道很窄,車輛很難通行,所以交通主要靠走。
不久,我們便來到了市政廳。仰頭望去,看到市政廳門頭上的佛羅倫薩市徽,主體是兩只雄獅塑像,在陽光下活靈活現,似乎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市政廳前面便是市政廣場了。這個廣場因為靠近市政廳而得名,又叫“領主廣場”。它是佛羅倫薩市的中心廣場,整個廣場呈L型。

廣場雖然不大,但眾多的雕塑精品,卻讓這里熠熠生輝。雕塑中,最有名的當屬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了,不過這里的《大衛》是復制品,真跡現藏于學院美術館里。其他的還有海神噴泉、科西莫一世騎馬雕像、獅子雕像、帕爾修斯和美杜莎的頭顱等等。
市政廣場是開放式的,周圍環繞著舊宮、烏菲齊美術館、涼亭和眾多的咖啡廳、酒吧。春風習習,三三兩兩休閑的男女進進出出,一派休閑自在的樣子。
在藝術雕塑林立的廣場上,還有許多街頭藝人和小丑扮相的乞丐,在變著法子博取人們的眼球,賺取游人口袋里的錢幣。令我吃驚的是,在這威嚴的市政廳前,并沒有警察或者城市管理人員去驅趕他們,因而,成為廣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里是佛羅倫薩共和國起源與歷史的焦點,至今仍享有該市政治中心的名聲。這里還是佛羅倫薩人以及眾多游客的聚集的地點。令人印象深刻的14世紀建筑舊宮,還有鋸齒形塔樓仍然統治著廣場。
在這里,我還見到了著名的海神塑像,也是19世紀的復制品,原作保存在國家博物館。海神尼普頓的面孔,很像逝去的第一任托斯科納大公——科西莫一世,暗喻佛羅倫薩的海上統治權。 在旁邊,是科西莫一世的騎馬雕像,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更加雄偉高大,讓仰視者為之震撼!
接著,在高大的走廊下,我還看到了巴托洛米奧·阿曼納蒂的“獅子”和古希臘神話中眾多人物雕像,每個都刻畫得栩栩如生,都有一個屬于那個年代的傳奇故事。
聽說附近的百花圣母大教堂是佛羅倫薩的地標,我很想看個究竟。趁著同仁們還在廣場參觀的機會,我和他們打了招呼,快步向教堂走去。
很快來到教堂,我看到,這個教堂外觀以粉紅色、綠色和奶油白三色的大理石砌成,展現著女性優雅高貴的氣質,怪不得有“花的圣母寺”之稱。

后來,我查了資料得知, 百花圣母大教堂中央有個巨大的圓頂,是第一座文藝復興式圓頂,共花了十四年的時間才完成,是文藝復興圓頂建筑的楷模。這座前后花了一百五十多年時間,經過好幾代人的努力才最后完工的大教堂,至今已經成了佛羅倫薩的代名詞。
百花圣母大教堂與羅馬帝國的萬神殿、文藝復興盛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稱古代歐洲的三大穹頂。百花圣母大教堂穹頂上的巨型壁畫《最后的審判》,是16世紀藝術巨匠瓦薩利的心血之作。從佛羅倫薩百花圣母大教堂開始,歐洲建筑正式從“哥特時代”進入“文藝復興時代”。
另外,聽說若想登上大教堂的屋頂,可從其右側內的禮拜堂左邊走廊進入,登上463級的階梯。由那里俯瞰城市,想來應該是別有一番風味。
時間有限,我無緣登上大教堂的屋頂,急忙拍了幾張照片,便匆匆告辭,回到廣場上的同仁們中間。
就這樣,我們在廣場上盡情地參觀著,猶如穿過時空,一下回到文藝復興的時代,作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使者,不遠萬里來到這里參觀游覽,流連忘返。
不知不覺中,太陽已經落山了。落日的余暉映照在天際,古老的城市輪廓像一幅壯美的剪影,清晰地展現在眼前。不久,城市的燈光也亮了起來,與落日的余暉交相輝映,令人嘆為觀止!
這時,我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廣場,大步向賓館走。
回到賓館休息,聽說到比薩市坐火車只要一小時車程,我們便決定去比薩一游,探訪一下比薩斜塔。對于今天信息時代來說司空見慣的比薩斜塔,對于那時的我來說充滿著神秘。
關于比薩斜塔,我最初的印象是在小學語文課本里。記得有一篇文章叫《兩個鐵球同時落地》。文中寫道,古希臘哲學家中有一個最博學的人物——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p>
21歲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對此大膽提出質疑,并通過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質量的鐵球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試驗結果,圍在斜塔周圍的人們親眼看到: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落地,與伽利略說的完全一樣。人們這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都是對的!
這個典故我記憶猶深,可以說像一粒種子深埋我的心中,啟發了我關于獨立思考不盲從權威的思想觀念。
第二天一早,我們四人便來到火車站,登上開往比薩市的火車。
在火車上,我通過精通外語的一位同仁,向同座的一位意大利老人請教一個問題:這個比薩市與我們吃的比薩餅有什么聯系嗎?
這位熱情的老人告訴我們:二者毫無關聯。因為比薩餅的原產地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市,而且這兩個詞在意大利語中的拼寫是不一樣的:比薩餅拼作pizza,比薩市拼作pisa。我這才明白,原來是中文翻譯中,異名同譯產生了誤導。這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啊!
接著,老人向我們講了關于比薩餅的有趣故事。傳說公元1600年,當地有一位母親,因家里貧困,只剩下一點點面粉,正在為給孩子做點什么東西吃而發愁。鄰居們得知后,湊來了一點西紅柿和水牛奶酪。這位母親就將面粉和成面團烙成餅,將西紅柿切碎撒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噴噴的比薩餅。
現在,這種食品早已走向世界,并在我們中國安了家。我的小外孫就是一個狂熱的比薩餅愛好者,幾乎每天都想吃它,可見其味道的魔力。
我們和這位老人隨意交談著,說笑著,不知不覺就到了比薩車站。我們向友好的老人告別,下車后,便隨著人流沿著通向斜塔的小街走去。
與中國的旅游區一樣,我們一路走著,一個接一個的簡易商棚沿著小街兩邊排列開來,賣的全是各式各樣的旅游紀念品,大小不一的比薩斜塔玩具琳瑯滿目。一些兒童小販直接把那些斜塔往我們懷里塞,恍如進入國內的新旅游點一樣。根據多次經驗,我敢斷定,其中許多商品上寫的一定是“made in China”!
我們謝絕了熱情小販的推薦,急切要一睹比薩斜塔的真容。
終于來到一個號稱奇跡廣場的地方。在綠草如茵的廣場上,三幢白色大理石建筑矗立眼前。
我們通過一位正在游覽的中國留學生了解到,它們分別是比薩大教堂、洗禮堂和鐘樓。這鐘樓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比薩斜塔!它那有些傾斜的銀白色身軀,在春日的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醒目。
這位留學生告訴我們,比薩斜塔建造始于1173年8月,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由于建造過程中發生了塔身歪斜的狀況,工程曾間斷了兩次,耽誤了很長時間。最后,前后歷時200年,于1372年才全部完工。

本來,在意大利,這樣的塔還有不少,但正是由于這座塔的“歪斜”,才使它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絕筆”,也成了比薩城的標志。
我想,世界各地的人們蜂擁而至,不正是為了一睹比薩斜塔的尊容嗎?這真是歪打正著、福禍相依?。?/p>
這位留學生還告訴我們,由于比薩斜塔的傾斜程度日益加大,它曾在1990年1月7日停止向游客開放,經過幾年的修繕,耗資2500萬美元,斜塔被扶正44厘米,基本達到預期效果。因此,2001年12月15日起,才再次向游客開放。專家認為,只要不發生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經過修復的比薩斜塔,300年內將不會倒塌,因為地下有大量鉛塊作為支撐。
聽到這里,我心里一陣激動。于是,我們圍著斜塔,仔細觀察,一一拍照,還學著別人的樣子,舉起雙手,做著“推”的動作,拍上一張貌似把斜塔扶正的照片,作為有趣的紀念。由此想起,在動畫片《哪吒鬧?!防铮袀€托塔李天王,今天,我們可是過了一把“推塔天王”的癮啦!
聽說付上15歐元即可登上塔頂,一覽比薩城市風貌,因為時間有限,排隊的人又太多,我們只好放棄。
人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覺得,旅游何尚不是一個遺憾的經歷呢?且留下一點遺憾作為念想吧!就像比薩斜塔一樣,也許不完美就是一種別樣的美!
這里需要補充的是, 2008年10月17日,我國杭州市與比薩市結為友好城市,雷峰塔與比薩斜塔結為姐妹塔,雙塔結緣,雙市交好,由此拉開了比翼齊飛、共謀發展的序幕。
終于完成了,從佛羅倫薩到比薩,我心中的文化啟蒙之旅,這么遠,這么久,似乎有半個世紀,所有的觀念影像都一一沉淀在我的潛意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