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江
摘 要:新高考強化對考生思維創新能力的考查。思維能力貫穿于觀察、實驗、自學、評價等各能力之中,是構成中學化學各種能力的核心因素。教師應善于把“傳授化學知識”提煉轉化為“探究化學課題”,著力鍛造學生的探索思維、求實思維、應變思維與跨越思維,保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奇異求變的發現意識及遠見卓識的獨特觀點,及時捕捉學習契機,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敏捷性、嚴密性、整體性和創造性。化學教學中還應依次推進復述辨認、分析評價、探究創新等各個層次的思維能力培養,才能最終形成思維創新能力。
關鍵詞:思維創新;整體性;創造性;評價
新高考助力推進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全面考查學生的能力品質,在考試中加大對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思維創新能力的考查力度。中學化學學科教與學培養的學生能力有: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與自學能力及創新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其他各種能力的核心。文章將依照自己在能力培養方面的實踐與探索,對思維能力與其他能力的關系,思維能力的品質特征,以及如何鍛造培養各層次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思維創新能力)做一分析。
一、 思維能力與其他能力的關系
思維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心理學家認為,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一般特征和規律性的概括與反映,而從信息論上講,思維是人腦輸入、存儲、加工和輸出信息的整個活動和過程。例如學生觀察化學現象,直接觀察到的是宏觀特征,而化學反應從本質上說,卻是微觀粒子變化的結果,如果“觀”而不“察”,“看”而不“思”,不能啟用“思維”去觀察,從化學反應的本質上去思索,是不可能得到真知的,甚至連牢固的記憶都不能形成,更談不上觀察能力的培養。再如實驗能力,往往指動手能力,但更應該包括動腦的思維加工過程,實驗能力應是“手腦并用”的能力。
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突破傳統實驗的束縛,運用設計性的化學實驗,去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讓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從不同角度去思考,運用聯想、比較、等效、逆向思維等方法建立起正確解決問題的思路,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對實驗結果與數據做出合理解釋。“自學能力”更離不開思維能力,在學習中,要對學習內容進行閱讀理解,并將所得知識進行必要的篩選、吸收、分解、重組與轉換,對舊有知識進行整理歸納貯存、調用分解或轉換,再根據學習目的與要求將知識重組整合,使問題得以解決。
在自學能力培養中,一些教師僅僅習慣于把一些學習內容交給學生閱讀自學,以一節課中學生活動多少,甚至是看了多長時間的書來衡量自學能力培養的力度,這是一種膚淺的認識。只有教師下大力氣鉆研教材,改革認知及學習模式,設置思維容量大、能力含量高的巧妙疑問,對學生自學加以引導把握,及時質疑與釋疑,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由此可見,思維能力不僅廣泛存在于其他各種能力之中,而且它是構成中學化學各種能力的核心因素。
二、 思維能力的幾個主要特征及其鍛造培養
教與學的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是學生學習的思維活動,而教師對這種思維活動起著規劃、組織與引導的主導作用,要做到這一點,并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更加積極、活躍和卓有成效,教師必須對思維能力的特征有較為明確的認識。思維能力具有下列幾個主要特征:敏捷性、嚴密性、整體性和創造性。
思維能力的敏捷性指的是善于把已知的一般原理應用到不斷變化的新情境中去,做出合理的判斷,選出適當的方法和思路,正確解決新的問題。教師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比較判斷能力,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思維方式是否正確、解題方法是否恰當簡捷。如果發現有問題,能夠迅速找出問題所在,并且在重新評價分析的基礎上,找到正確的甚至是最佳的解決方法。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同一知識點的內容設置為不同思維方向的問題,也將不同內容歸為同一思維方向,還將容易混淆的問題設置在相近的問題氛圍中,有時也有意在正向思維的問題中插入一些需要逆向思維的問題,以此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程度,從而使學生迅速形成找到解決問題最簡捷途徑的能力。思維能力的敏捷性還指思維活動的反應速度和熟練程度,表現為思考問題時的快速靈活,善于迅速和準確地做出決定、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敏捷性應注意:全面夯實基礎,讓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引導學生課堂聽講超前思維,搶在老師講解之前進行思考,把課堂接受知識的過程變成思維訓練的活動;自我加壓,有意識地限定時間完成學習任務。
思維的嚴密性在于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細致嚴密地發現新問題,全面準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我在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發現,并非所有的學生都能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而使自己對事物的認知變得細致嚴密,總有一些學生由于沒有良好的思維方式,做事缺乏毅力與耐心,在未能全面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本質的基礎上,就做出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判斷,久而久之,還會形成不良思維習慣,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制約了以后的學習,更制約了思維能力的提高。為此教師應耐心地幫助這類同學,并和他們一起分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思維嚴密性的角度找到自己的不足,從培養嚴密思維方式及情感智慧入手,鑄就堅強的意志品質,逐漸形成考慮問題周到全面、不遺漏隱含條件的思維習慣。
思維的整體性在于善于全面細致地分析思考問題,注意揭示事物間廣泛的聯系,善于分析產生問題的具體原因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條件,既注意問題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視問題的細節。“會而不對、對而不全”一直是困擾學生的一個問題。其實“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另一個過程。后一個過程的完成更需要付出細致的勞動。《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提到“把小事做細,偉大將不期而至”,精辟地闡述了細節的魅力。同樣學習的成敗也與細節息息相關。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及以此養成的良好習慣。對自己在平時練習中出現的錯誤,一定要認真分析原因,不怕麻煩,并回歸到課本和筆記,認認真真重新學習,深入思考,然后再尋找那些“質同形異”或“質異形同”的問題進行思考比較,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這樣才能保證問題的根本解決。對平時學習中的失誤,更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將這些失誤記錄在案,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切不可用“粗心”一帶而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習中“會而對、對而全”,從而形成整體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