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
摘 要:伴隨著當下幼兒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筆者認為最為重要的素養依舊是德育,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期只有具備積極向上的德育素養,才能為其今后奠定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打下扎實穩固的基礎。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改革,筆者深深體會到,教師要積極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的理念,其實德育教學不是專門的課程,而是可以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角落的元素。文章從五個方面探索了幼兒園德育教學的實踐:習慣定終身,在德育教學中根植“習慣”;規則無大小,在德育教學中滲透“規則”;合作意義大,在德育教學中開展“合作”;大愛是永恒,在德育教學中經營“關愛”;疫情為契機,在德育教學中體驗“善良”。
關鍵詞:幼兒園;德育教學;現狀;實踐探索
近年來,在幼兒教學實踐的教育求索中,讓筆者感觸最深的是當前普遍幼兒的物質生活條件都很優渥,幾乎他們想要的一切物質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立即的滿足,所以大部分孩子都是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家長和長輩們對于幼兒的教育,關注的重點在安全健康方面的關懷備至,以及早期智力方面的開發,但對于幼兒性格、德育的培養方面來說,都是相對欠缺的。有的家長看似很重視孩子的德行教育,但是又忽視了科學方法的引導;有的家長對于德行教育根本不加以重視,甚至覺得德育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與此同時,有的幼兒園將德育教育作為一個專門的課程加以實施,給予了很多條條框框的內容,卻沒有產生實質性的成效。在筆者看來,德育教育的開展中,德育教學的契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可以滲透于教學的方方面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展開。
一、 習慣定終身,在德育教學中根植“習慣”
結合幼兒日常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幼兒時期最重要的素養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積極將習慣意識根植于一日活動的點點滴滴之中。有的孩子看似很聽話,但是習慣意識很差,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漸漸成了一個懶散之人。
日常的德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家長重視幼兒習慣養成,我們時常說習慣是最為可怕的,因為一點一滴不經意的積累,就會帶來水滴石穿的成效,孩子們在家庭生活中,只要父母用心、細心、耐心去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我相信,隨著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多的收獲。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比如筆者鼓勵幼兒在學校的時候可以自己吃飯,那么到了家中,就希望家長們配合學校的要求,讓孩子們可以從獨立吃飯、獨立穿衣服這些日常的小事開始做起,漸漸地要求幼兒們可以幫助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和家長、長輩們溝通,也可以認識很多生活的小知識,比如認識蔬菜、認識蔬菜的做法等,一點一滴中其實都是對幼兒終身習慣的培養和引導。
平日筆者觀察幼兒的生活習慣,發現幼兒普遍會受到教師的影響,教師的言行舉止也會在無意之中影響到幼兒。我們時常說教師是孩子們的一面鏡子,在日常的德育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很可能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比如筆者班級中有個叫書言的小男孩,半學期下來他還沒有學會給自己穿鞋。一次午睡起床之后,劉書言從廁所出來時,我發現她的鞋子穿反了,于是我就提醒她看一下自己的鞋子,并問她:“書言你的鞋怎么了?看看有沒有穿反呀?”她看了一眼回答道:“沒有呀。”我隨后說:“你的鞋子朋友沒有頭碰頭,尖尖的要朝里哦!”她又仔細看了看腳,就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把鞋子換了過來,我隨后走過去蹲下來對書言說:“看!鞋子朋友頭碰頭開心的笑啦。”書言笑著對我點點頭。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幼兒一般都對游戲比較感興趣。幼兒在游戲中會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在多次用餐時間,筆者發現書言的午餐吃得很慢,好幾次有老師喂飯她就能很快吃完,但是如果老師不喂飯,她的速度就很慢,并且很難把午飯吃完。對于此,筆者積極開展引導,比如鼓勵小組孩子進行競爭看看誰午餐吃得又快又多,在一次午餐中,書言吃得又快又好,我當即就進行了表揚,并且讓書言擔任了該小組的小組長,書言的積極性非常夠高,此時我又提示道:“小組長要積極給小組其他孩子做優秀的榜樣哦。”這樣一說,書言為了當好這個小組長,每次用餐又快又好。
由此可見,在幼兒德育教學的實踐開展中,教師一點一滴的滲透和積累,會成為孩子們的一面鏡子,而習慣的培養,應當根植在日常的德育教學之中。
二、 規則無大小,在德育教學中滲透“規則”
對于幼兒來說,規則意識是他們德育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時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德育教學中,筆者請孩子們一起商議,在全班范圍內積極交流,一起制定班級公約。比如班級中推選了小組長,小組長負責對大家開展監督,要求孩子們收拿玩具時學會輕拿輕放,哪里拿的東西最后不用時要放回原處,在圖書角整理每天的圖書,將圖書按照大小順序整齊排放,在自然角,每天進行打理,及時為小金魚、小烏龜換水,每天給綠植澆水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對于孩子們來說都是一種素養方面的教育和鍛煉,讓孩子們從小懂得其實所謂的德行素養不是去完成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在一件件小事的完成中去積累和收獲。
在班級中制定班級公約,使孩子們成為有禮貌、有教養的孩子。我積極為孩子們創設使用禮貌用語的環境,讓孩子們學會禮貌用語,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和同學都是幼兒一日活動學習和游戲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幼兒要想積極學會并使用禮貌用語,還是需要一定的環境的,有的教師提到禮貌用語教學,往往是通過一個活動、一次談話對禮貌用語的運用進行強調一下,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使用禮貌用語,積極為幼兒打造有效的課程教學形式。在日常的一日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在日常教育活動的參與中使用禮貌用語,比如每天早晨來到校園,筆者就要求孩子們做到一是要跟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說聲再見,如果舍不得離開他們甚至哭哭啼啼,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早晨來到校園,首先要跟晨檢的老師說“你好”“謝謝老師”等,來到班級后要和老師、同學說“早上好”。其實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就是在這樣的一舉一動中培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