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賀麗青 張丁心



文章基于文化場景理論的解釋框架,以建設南京“文學之都”為例,探討文化產業的客觀結構和消費者的主觀認識體系與南京“文學之都”建設之間的關系,進而給出文化產業推動南京“文學之都”建設的方向。以金陵文化為切入點,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思考,回溯并動態追蹤金陵文化與作家創作和市民文化的雙向互動關系,梳理南京歷史文脈。同時以文學為本位,以地理空間為中心,融合時空對南京的文學資源進行有效的、針對性的梳理和定位并開發設計。將文學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創意文化資源、智慧傳媒、數字文博等資源等進行整合,提出南京“文學之都”建設對策。
城市與文化,從起源階段起,它們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它們互相促進和規范、制約著彼此的發展與變化。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城市的文化功能要比城市本身的形成更早。每一代人在人類考古的文化堆積層中,在城市里留下遺跡的同時,也創造著屬于自己特定的時代和地域特征的城市文化。
江南“煙水氣”的形成
長江文化。長江流域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與黃河文化不斷發生著交流和交融。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共同造就了上古長江文化的燦爛與輝煌。長江古稱“江”,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西周時期的《詩經》,《詩經·周南·漢廣》中“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江”指的就是現在的“長江”。漢魏六朝時就已經開始出現“長江”的稱呼,唐代時,稱淮河為東瀆,長江為南瀆,黃河為西瀆,濟水為北瀆。晚明及至近代,長江由西方傳教士宣傳到了世界各地。陳鋒主編的著作(2006)為流域經濟、社會、文化的系統性考察和現實問題的解決做了積淀。長江文化研究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梳理與凸顯,但因受區域地理文化局限,沒能把整個長江文化打通和融匯起來加以研究。賀云翱在2014年初發表《長江經濟帶建設必須重視文化發展》前瞻性地呼喚盡快構建長江文化戰略。但在實踐層面,由于缺少對長江全流域文化的戰略性統籌和觀照,長江文化建設呈現明顯的碎片化和區域性。長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質,多元開放、兼容并蓄、交匯融通。
江南文化。法國經濟學家佩雷斯特經過研究認為:“精神氣質”在一個地區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江南”有著特定的地理歷史定義,李伯重就根據施堅雅的區域研究理論提出“江南地區”的兩個標準:地理上的完整性及該地區經濟聯系的緊密性和經濟水平的接近性。關于江南文化,劉士林在其著作中(2005)為我們分析江南文化的審美—詩性本質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劃分界限。劉士林還對何為江南都市文化進行了清晰的定義。一是從歷史傳統的層面進行分析,它是基于江南地區獨特的城市空間作為背景而創造的一種極為個性、發達的都市文化模式,在內在結構等方面與古代我國其他地區的城市文化存在明顯差異。二是在當代都市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以上海為第一城市的長三角一帶在初步建立“全球第六大都市群”之余,也使得當地固有的文化傳統漸漸發展出其現代形態。
金陵文化。陳書錄認為金陵文化的第一個高峰為魏晉六朝文化,前后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建都于金陵,史稱“六代豪華”,魏晉風度形成了南京六朝煙水氣。第二個高峰為南唐文化,秦淮兩岸商賈云集,商業繁茂,國力鼎盛,休兵安民,民風開放的南唐,為飽經戰亂之苦的士大夫提供了棲身之所,取得了非凡成績。第三個高峰是以朱元璋定都南京為起點的明清文化。
金陵文化的獨特魅力
明清經濟史上的江南地區,應包括明清的蘇、松、常、鎮、應天(江寧)、杭、嘉、湖八府及由蘇州府劃出的太倉州。在地理、水文、自然生態以及經濟聯系等方面形成了一個整體,從而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經濟區。文章遵從李伯重的“八府一州”說,即江南的核心區——環太湖流域。魏晉人生活上崇尚人格上的自然主義和個性主義,所以人的精神也最自由,最解放。文章在歷時性上贊同魏晉南北朝為“江南”的軸心期。
“金陵”名號緣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后在今清涼山修筑城邑,名之金陵邑。“自建都至今,兩千五百多年間,南京城市生活中心的移動不超過五公里。身邊的山山水水、草木風景或是人文建筑,與千年前沒有太大地理上的差別”
金陵文化不是江南文化的唯一繼承者,卻因其南北二源頭而具有兼容并包的開放氣質。金陵文化是區別于北方中原文化的詩意的審美文化,南京經歷數度興廢與政治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金陵文化是融合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的一體的“天人合一”。金陵文化是六朝士人“煙水氣”的市井文化:雅文化與俗文化的共鳴。
南京歷史文脈
以南京為都城的六朝,是中國文學開始走向獨立和自覺的時代。這一時期,古都南京首次成為中國江南地區乃至全國的文化和文學創作中心。魏晉文學成就非凡,這一時期名家輩出,詩歌辭賦、筆記小說、文學理論方面的成就斐然。涌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形成了燦爛的南京六朝文學。烏衣巷中的高門望族;燕雀湖與昭明太子的傳說,鐘嶸的《詩品》,劉勰《文心雕龍》,劉義慶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著名詩人幾乎都跟金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千里迢迢來到金陵,吊古傷今,南京一隅留下了文學印跡。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父子和宰相馮延巳代表的南唐詞境界開闊、情致纏綿,以其獨特魅力獨領一代風騷。
宋元時期,許多文學大家來到南京,或履職或游歷,留下了不朽名作。“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晚歲定居金陵,其散曲和雜劇《墻頭馬上》《梧桐雨》為元曲優秀代表作。
明清代小說、戲曲創作進入繁盛時期,曹雪芹的《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曹家與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云錦有著密切的關系。
新中國建立以來,南京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在海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名家名作,如陸文夫、高曉聲、方之以及蘇童、葉兆言、畢飛宇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尤其葉兆言的“秦淮”系列等有著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今天的南京依然是文學創作、生產和傳播的重鎮,持續提升南京在文學領域的生產力和傳播力和創造力,同樣是文學之都建設的一大任務。
江南審美精神的詩性繼承。五四以來,區別于啟蒙話語權下的批判為主,以沈從文為主的鄉土作家,繼承魏晉以來田園牧歌式的中國敘事傳統,余光中、汪曾祺以唯美抒情的基調表現鄉愁與江南味道,蘇童小說被譽為南方想象的詩學,這也可以說是江南審美精神的詩性繼承。
南京文學景觀
高翔認為文學景觀分三種。“最常見的是,某個現實的存在物被作家捕捉而成為文學作品的原型,經過作家的書寫而被世人熟知。”例如滕王閣;“還有一種,是現實中原本不存在,經過作家的創造而產生的虛擬形象或幻想空間,借由現代技術將其在地化和實物化”如西游城;“第三類文學景觀,是與作家本人和其寫作活動有關的歷史遺跡,如莎士比亞故居。”
文化產業發展實踐表明,產業集聚和人才集聚密切相連、交互影響,其中的連接點之一就是周邊的文化娛樂設施及其文化藝術氛圍,即克拉克所說的“文化場景”。一定的文化場景有利于促進創意人才的集聚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創意人才的集聚反過來也會對城市建設者提出建構和完善“文化場景”的要求。文化場景理論包括客觀結構和主觀認識體系兩個部分,客觀結構是指公園、廣場、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空間中的物理場域:主觀認識體系是一個包括三個主文化、價值觀維度,和十五個次維度的解釋框架。(見下表)
主維度 次維度
真實性( Authenticity) 理性的
本地的
國家的
合作的
少數群體的
戲劇性( Theatricality) 親善的
正式的
展示的
時尚魅力
挑釁的
合法性( Legitima- cy) 傳統主義
自我表現
超凡魅力
實用主義
平等主義
因此,基于金陵文化為南京文化產業賦能,引用文化場景理論的解釋框架設計研究主體調查問卷,另外,從全球創意城市網絡(UCCN)的官網文件以及入選城市的文獻調研來看,我們可以將文學之都的建設大體總結為七個指標:文學產業化發達程度,文學教育的普及程度與質量,文學景觀的數量與影響力,文學活動的數量與影響力,文學服務的載體數量與效果,文學傳播的國際化程度和影響力,文學與其他文化藝術媒介的互動程度。
南京“文學之都”建設對策
從點到面打造南京文學景觀。拓展文學多樣性,多樣性不僅僅體現在傳統紙質主流文學作品創作宣傳,包括亞文化文學作品,新興科技融合文學產品及國際文學作品,對傳統文學進行科技賦能。堅守南京文學創作、生產和傳播的重鎮位地,為創意文化產業培養人才,為城市文化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平臺。云上觀非遺,云游南京,跟著名著游南京,詩歌南京地圖等智慧旅游與數字文博項目的開發和設計。設計強地域屬性、強IP屬性的文創產品。在市民公共圖書館等硬件設施完善的基礎上,利用節慶和活動,利用機構和企業對文學推廣的熱情及市民視角對文學生活的感知,打造書香南京。
基金項目:項目來源: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金陵文化為產業賦能的南京“文學之都”建設路徑分析與實證研究20YB36。
作者單位:三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