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新媒體時代,利用影像藝術來回溯歷史不只是簡單的記錄工具,還承載著文化歷史的傳播作用。文章通過文獻搜集、實地拍攝的手法來探究影像藝術怎樣更好地表現井鹽文化,并提升影像藝術表現在歷史文化展現中的適用性和視覺互動性。闡述自貢“燊海井”井鹽文化,運用影像藝術推廣自貢井鹽文化,擴大井鹽文化的影響范圍。
影像藝術表現手段的興起與范疇
“影像”在《新華字典》中多指通過鏡子或照相機等利用光的物理性質對現實世界景象的一種復制、再現。由此影像的廣義含義可歸納為包含圖畫、攝影在內的靜態圖像和動態圖像。狹義理解中“影像”,通常被解釋為肖像、圖像,但“肖像”“圖像”更偏向傳統美學中通過繪畫手段所產生的承載于物質載體下的再現的一種觀賞性造型品。
利用影像作為一門藝術表現形式是與攝影術的發明不可分割的。自1838年達蓋爾發明銀板攝影術至今,攝影術已經誕生182年。攝影術的出現為記錄影像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隨著時代與科技的變遷,攝影術發展出靜態圖像與動態圖像兩種主要表現形式。攝影術“影像藝術”這一概念的出現與使用一般特指為Video art——錄像藝術。但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變遷,影像藝術這一概念開始泛化,可引申為可以包括靜態圖片、動態視頻在內的一門藝術概念。文章后續中所提到的影像藝術都泛指靜態圖像與動態圖像。
影像藝術的表現媒介與科技密切相關,科技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與審美范式,科技進步帶來的創作易行性與方式多元化也轉移到影像藝術中。易儲存、可復制、傳播速度快、大眾認知度高無疑都是影像藝術的特點。基于以上特點,如今影像藝術也廣泛運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中。影像藝術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非遺傳承記憶轉化為數據資料庫,為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新方式且意義重大。
如今,各地非遺保護工作在如火如荼進行中,采用影像作為記錄形式已成為其主要保護手段。國家圖書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以及央視紀錄頻道曾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手作·木作》等,都是以影像藝術為視角,探索非遺精神,記錄非遺的傳承與創新。
自貢“燊海井”井鹽文化淵源
自貢因鹽設鎮,到因鹽設縣,再到因鹽設市,享有“千年鹽都”的美譽。自貢采鹵制鹽已有2000余年歷史,在這期間鹽工們挖掘出一大批鹽井,而自貢“燊海井”便是其中較為出名的代表之一。“燊海井”從鑿成至今仍在生產井鹽,可以說“燊海井”標志著中國古代鉆井工藝的成熟,同時更是一座土法生產井鹽的“活化石”。“燊海井”坐落于自貢大安區阮家壩山下,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井位海拔341.4米。開鑿于清代道光三年,前后歷時13年鑿成。初鑿成時井深達1001.42米,隨后幾經加深達到現在的井深1100米。“燊海井”的開鑿時間、井的深度,都決定了“燊海井”的光輝歷史——人類鉆井史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的鑿成將自貢鹽業推向鼎盛時期,由此期間積淀出深厚的井鹽文化,這種井鹽文化包括井鹽生產遺址或現存生產現場;井鹽生產;井鹽貿易產生的古鎮、鹽商會館等建筑;飲食文化;相關文化元素,如等會、剪紙、扎染、龔扇等。井鹽文化種類之豐富,值得通過影像表現形式來保護。
“鹽文化”這一概念由鹽業史專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所提出,并對其內涵與特征的理論結構及學術范疇進行了一步步地完善,最終歸納為鹽及其所有物質產品和精神都屬于廣義鹽文化的范疇,研究對象包括鹽文化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國的鹽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和社會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的井鹽文化在中國鹽文化中也是獨一無二的部分,井鹽文化在作為近代四川鹽業中心的自貢得到了高度的發展。鹽井更是井鹽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產業的更替,自貢這座因鹽設市的神奇之地,不再以鹽業為區域主體經濟。文章將借助影像表現形式對“燊海井”中體現出的自貢井鹽文化進行傳達,加深人們對自貢井鹽文化的關注,傳承并發展這種文化精神。
“燊海井”井鹽文化的影像藝術媒介作用
1988年,“燊海井”正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2006年5月20日,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確定,四川省大英縣的嚴昌武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19年12月,自貢市貢井區、大安區自貢井鹽(大安鹽廠、東源井、燊海井),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具有多樣性,可以將非遺文化轉化為文化生產力,由此轉化為豐富的旅游資源,而正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將傳統文化當作獨特戰略資源”的指導方針。井鹽文化作為自貢的傳統文化需要創新改造,以展現文化魅力、文化精神。
自貢井鹽文化是經過上千年的歷史沉淀下來的,其中蘊含豐富物態文化、制度文化。但隨著區域主體經濟的變化,井鹽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力逐漸下降,使得大眾對井鹽文化的理解變得片面而概念,因此推廣井鹽文化就顯得舉足輕重。影像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已經滲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影像藝術為媒介研究并梳理“燊海井”中的井鹽文化,展現推廣自貢井鹽文化,引起關注,加深大眾對鹽文化的理解,擴大井鹽鹽文化的影響范圍。
自貢的整個地方文化可以說是以井鹽為中心,由井鹽文化散發出的其余社會、工藝、地方民俗文化彼此具有聯系性、融合性、體現了獨立性和自省性的特點,在當地社會歷史文化發展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保護和弘揚井鹽文化,對于加深當地人民的認同感、深化團結力、建設精神家園、推進城市現代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非遺與文化習俗也是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大重要資產,對文旅融合產業的發展,開發和利用井鹽文化這一資源,在構建合理、突出文化主題的前提下,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發展相輔相成、互相推動。傳播推廣井鹽文化不僅是對文化傳承的宣揚,亦對促進鹽業研究、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影像藝術與非遺傳承結合的優秀案例
紀錄片《傳承》由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歷時兩年打造,以表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主題,通過尋訪大陸和臺灣的中華文化傳承人,以真切動人的故事展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
《天下媽祖》是一部以媽祖廟及其信眾為拍攝對象的“非遺”題材的紀錄片,于2017在央視紀錄頻道及海峽衛視亮相,精心的制作打磨,精致的視聽手法運用,博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由葉君、蕭寒執導,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該片以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的修復歷史淵源。該片一經播出就廣受好評,它不僅展現了我國的文物,弘揚了文化,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讓人們都對文物有了解,讓文物走進生活。
除了上述中所提到的案例外,國內各類非遺攝影展及攝影大賽,都在用圖片的方式記錄各級非遺項目,用攝影的手段傳承推廣非遺,為非遺留下紀實攝影資料。
整理閱讀相關文獻,進行實考“燊海井”井鹽文化,收集實地拍攝素材為后期拍攝制作工作打好基礎。聯系訪談非遺技藝傳承人及當地工作人員,了解鑿井技藝及當地井鹽文化精髓,并結合相關紀實資料,梳理“燊海井”井鹽文化的形成脈絡。同時,尋找同類鹽業地區,比較分析自貢“燊海井”中鹽業文化特征;以突出表現“燊海井”獨特井鹽文化為出發點進行腳本創作及后期拍攝。在拍攝過程中通過技藝傳承人的視角切入,運用不同的鏡頭語言側重深化主題。在選景、布光、拍攝手法上盡可能采取最佳手法充分展示“燊海井”中井鹽文化的魅力之處。
如今影像作為傳播媒介高速發展,合理利用影像作為傳播媒介與載體,采取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可以將自貢井鹽文化的豐富內涵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自貢井鹽文化的底蘊,為井鹽文化的傳播提供與時俱進的理論與實踐支持。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是對傳承人的保護。而絕大多數非遺傳承人的技藝是通過口述言教的方式流傳,將口述轉化為影像記錄,對當前保護非遺傳承工作意義非凡,所以在建立非遺數據庫的同時進行代表性傳承人的口述史調查和影像記錄將成為必然。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