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剛
摘 要: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是小學生該養成的良好習慣,更是小學階段重要的基礎性教育。然而,讀書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單調乏味的事,要想讓孩子多讀書,就必須讓孩子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學生讀書才能持久、深入。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要用具有懸念的故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問為什么,啟發學生深刻領會文本字里行間的內涵,讓學生用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式感悟文本中的道理。通過這種“趣—問—悟”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并歸納出人生的道理,演繹精彩人生。
關鍵詞:小學生;快樂讀書習慣
一本書似一個北斗導航儀,只要深讀細品就能帶領人們奔向多姿多彩的未來。高爾基先生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小學生正值人生的起步期,只要養成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就能從書本中汲取精神財富,為人生鋪筑通向未來的坦途。小學生階段語文學科是數學、英語、品德等課程的基礎。只有打好語文基礎,其他學科才能獲得進步。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孩子善于閱讀,養成讀書習慣。
然而,影響小學生讀書樂趣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學生自身沒有讀書的需求而造成興趣衰退。二是小學生受識字數量的限制,在閱讀中“識字”攔路虎屢屢作祟。三是小學生由于閱歷所限,在閱讀中的聯想常常受到限制。四是因為讀書單調乏味,所以小學生讀書的恒心不足。那么,我們如何讓小學生能夠主動、快樂的閱讀呢?我在統編語文教材閱讀教學中,著重念好趣、問、悟“三字經”,引導學生在快樂中閱讀。
一、 圍繞文本情節巧設“趣”
興趣是人們求知的最好老師,更是兒童主動閱讀的基礎。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樂之者。”
這說的就是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沒有外力作用下的水是平靜的,但只要向平靜的水中扔下一塊石頭,就能激起漣漪。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所有的思維都是從興趣開始的。因此,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探究、建構知識的內驅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并不濃,主要是由于閱讀課堂缺少“懸念”、掀不起波瀾、激不起學生的閱讀欲望。為了有的放矢地抓好閱讀教學,我們在教學中著重尋找文本中的興趣點,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學中,我們有的放矢地圍繞學生好奇心和欲解懸念等思維,大展技巧。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要想讓學生主動并快樂地閱讀,就要巧用學生對新事物翹首期盼的心理,把學生引向閱讀的殿堂,這是屢試不爽的高招。
如,在教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一文時,開課伊始我就說:“我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你知道兩千多年前群雄相攻、軍閥混戰的三國嗎?你知道《三國演義》故事中那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嗎?你想知道諸葛亮是如何不設工廠、不用工匠,在三天內輕而易舉地拿出十萬支箭的神奇故事嗎?今天的課文講述的就是這個故事,有興趣的話,請大家開始閱讀。”寥寥數語說得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一堂閱讀課就此拉開帷幕。
二、 圍繞文本中心思想提出一串“問”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探究性學習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它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充滿個性地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在教案設計時,我們圍繞文本中心思想提出一連串的“問”,讓學生在探究目標時發揮較大的自主性,留給學生富于個性想象力的空間,同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加以引導,讓學生在故事情節的描述中悟出道理。我在教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一文時,在學生通讀課文后提出了以下問題:
師問:“同學們,剛才讀了課文有什么感受呢?”
生答:“很精彩!很震撼!”
師問:“那哪位同學能說出借箭的原因、借箭的經過和借箭的謀略與結果呢?”
這一問,大多數同學都沉默了,我借機提示同學:“請大家再讀一遍,并找出剛才我提出的三個問題。”
通過辯論思維,引領學生尋找辯點,教師要創設互動爭論問題的情境和氛圍。辯論的魅力能讓學生在不同觀點中確定自己的觀點,而要想在辯論中占上風,第一個要素就是要拓展思辨能力,在事前做好充分準備。教學實踐讓我們感受到:有些知識學生單單通過自己領悟,往往會有自己發現不了的問題,但如果是在激烈的辯論中,正確的觀點往往會讓學生牢記于心。所以,我們經常引領學生用辯論的思維去探究文本的精髓,每每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我列出來幾個辯題,讓學生自由組合參與辯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引導學生在“悟”字上下功夫
疑問是一切學習的支撐點,學生在課堂中有疑問是學生求知欲強烈的體現,也是提升學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問的形式理解文章,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因此,教師要在聽、說、讀、寫的教學中,讓學生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們的做法是:
一是讓學生從文本閱讀中“悟”。《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時還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其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快速融入文本,感受和體驗文本的情感并悟出道理,是教學中要把握的重點之一。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文時是這樣啟發學生的:
師問:“武松明知景陽岡有老虎,為什么還要上景陽岡?”
生1答:“武松酒喝多了,不知道害怕。”
生2答:“武松武藝高強,勇猛過人,不怕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