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紅 高婷婷
摘 要:在中學教育中,德育教育是較為關鍵的內容,教師只有做到“以德服人,以愛育生”,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促進學生的發展。就目前而言,在中學生德育教育活動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在實踐中,教師必須結合當前中學生德育教育現狀,采取科學的優化調整策略,全面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學;教育;德育
一、 引言
在學校教育中,德育教育管理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不僅會對學校的發展帶來直接影響,也會對學生的道德素養水平帶來很大影響,更會決定學生全面發展的程度。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較之過去也發生了極大改變。尤其是當代中學生受網絡因素的影響,其道德觀念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進一步促進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中學教師就要全面提高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二、 強化中學德育的重要意義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德育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德育與智育、美育、體育共同組成了教育系統,并且德育教育排在教育系統中的首要位置,是其他教育內容無法代替的。事實上,德育教育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靈魂,也是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新時期下,隨著時代的變遷,德育教育也較之過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實踐中,教師需要按照相關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的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人生價值觀進行培養,將健康正確的社會思想、道德觀念傳輸給學生,引導學生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
在實踐中,中學教師應該認真履行自身的教育教學職責,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知識、品德教育,同時也要通過自身的言行對學生進行示范。教師在德育教育中需要做到以學生為本,要充分的尊重、愛護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自覺地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從而以德服人。
三、 中學德育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應試教育弱化德育教育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應試教育是不可忽略的一個現象,由于我國人口基數相對比較大,所以升學考試時學生面臨著極大的競爭。在校期間學生面臨著很大的學習壓力,學生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學習,除了睡覺吃飯,學生很少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同時學生學習也是為了考好的分數,從而進入自己心儀的高中、大學,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在制定教育計劃時,大多是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為主,而德育教育課程也會被排在靠后位置。
(二)德育教育觀念落后
在開展德育教育時,教師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觀念,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教育效果。而在實踐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中學德育教育中,還存在教師年齡相對比較大的情況,他們難以接受新鮮事物,也不理解新觀念,依然堅持傳統的觀念,認為學生必須聽教師的、應該接受教師的批評,這種觀念的存在會對德育教育帶來負面影響。在中學德育教育中,教師、學生屬于兩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兩者缺一不可。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或者是勸誡學生改正自身行為時,應該更多地讓學生自己思考,這樣才能做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良好互動。
(三)德育教育對資源整合利用不夠
德育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包括學校資源、社會資源、家庭資源,還有的來源于教材及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于這樣豐富的德育資源,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時,必須對其進行整合,靈活地應用各種資源來提高德育教育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中學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時,大多是以生硬的套用教材中的內容方式開展教學,甚至有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會占用德育課堂時間講解其他課程知識,這對于學生正確思想道德觀念的發展會帶來不利影響。
四、 “以德服人、以愛育生”的策略
(一)強化感恩教育
在實際中,有很多中學生不懂感恩,如中學生拿著父母的血汗錢胡亂買東西、上課遲到、不做作業等,這對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會帶來不利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水平較過去有了很大改變,很多中學生習慣了“享受”生活,他們感覺學習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學生為了“享受”而不愿學習。在中學教育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學科知識,更要指引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會感恩、有益于社會的人。因此,在教育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多的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為學生講解各種感恩故事,如羊有跪乳、鴉有反哺、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等,讓學生學會感恩。
(二)充分關愛學生
在教育教學中,愛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也是推進教育的催化劑,通過愛可以很好地滋潤學生的心靈,同時也能讓師生成為很好的朋友,這對于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有極大幫助。教師應該特別注重關注弱勢群體,在教育教學中,如何關愛弱勢群體是每一個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事實上,“愛心”是讓學生從“弱勢”變成“強勢”的重要途徑,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才會讓學生更好地親近學生,這樣教師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為什么“弱勢”,從而對癥下藥,促進學生轉變。在實踐中,中學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對學生要多表揚、多鼓勵,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減少對學生的批評,使學生可以揚長避短。中學教師應該對學生充滿愛,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推動學生更好發展。
(三)以愛心為基礎,充分理解尊重學生
陶行知先生提出在教育領域中,如果沒有愛那么就沒有教育。中學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時,必須以愛心為基礎,要充分尊重、理解學生,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學生形成共識,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理解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尊重學生的意見、人格及個體差異,要公平地看待每一個學生。當代中學生大多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他們自尊心很強,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是落實德育教育的前提,一個合格的教師即便是發現學生犯錯,也不能一味地斥責、訓誡學生,要充分尊重學生,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四)強化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