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摘 要:文章主要從增加朗讀時間、提高朗讀目的性以及豐富朗讀活動對象這三方面的內容著手,闡述了提升高年級小學語文朗讀實效性的注意要點,并提出了幾點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指導實效性的途徑,旨在為相關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朗讀教學
一、 引言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小學教師務必要強化開展學生的朗讀教學。但從目前來看,中國部分小學在進行朗讀活動的過程中都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制約著朗讀實效性的提升,基于此,有必要對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指導實效性的措施展開深層次的探索和研究。
二、 提升高年級小學語文朗讀實效性的注意要點
(一)增加朗讀時間
在以往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知識展開重點講解,然后學生再依據教師的講解內容來對課文進行具體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教師大多會先帶著學生讀文中的生詞以及句子,接下來再領讀文章的具體內容,最后學生才會自行大聲朗讀,但通常留給學生自己朗讀的時間都非常少,朗讀幾分鐘就會被教師叫停,并要求學生在課后對文章進行朗讀,以此減少對于課堂時間的過分占用,但一般學生在課后都不會積極主動朗讀課文。長此以往,便會使得課文朗讀的形式大于內容,并導致學生從內心忽略課文朗讀的重要性,這對于朗讀實質性作用的提升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并且不利于幫助學生對朗讀的內涵產生充分的認識與了解。除此以外,若是朗讀時間不夠,也會阻礙學生對文章產生更加深層次的解讀。基于此,教師務必要盡可能地增加小學語文課堂的朗讀時間,并積極提升指導手段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
(二)提高朗讀目的性
除了要增加朗讀時間以外,教師還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強朗讀的目的性。從目前來看,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教師開始傾向于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在朗讀教學的應用過程中,教師并未認識到普遍存在的朗讀目的性不明確的問題。比如,教師在進行公開課教學的時候,教師為了展現出更好的課堂效果,往往會讓學生對課文的某一段落進行朗讀,但由于教師的教學側重點仍然在于知識講解,所以往往不會展開針對性的朗讀指導,而學生自身也沒有認識到朗讀的根本目的,僅僅是對課文內容進行機械的朗讀。這種朗讀沒有體現出其實際的作用,不僅浪費了課堂時間,還有可能會在極大程度上增加學生對于朗讀的抵觸心理。基于此,教師務必要注重朗讀指導的針對性,此舉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朗讀效率,進而產生更大的收獲。
(三)豐富朗讀活動對象
在小學階段進行朗讀指導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盡可能地對原本的朗讀活動對象進行擴大。由于小學學生在學習能力以及認知水平方面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特點,所以教師在開展實際的課堂教學的時候,往往會選擇成績較好的學生進行示范朗讀,而其他學生則僅僅是聽。絕大部分朗讀的任務都落在了課代表、班長以及學習委員的肩上,而沒有職位的學生則常常沒有朗讀的機會,這種現象的存在久而久之便會使得學生在朗讀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還會打擊絕大部分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對語文課堂的朗讀產生厭煩和抵觸心理,并懷疑教師教學方式的公平性。所以教師應當讓每位學生都獲得朗讀的機會,并產生對于朗讀的熱情和積極性,進而在朗讀中逐漸體驗到朗讀的樂趣,此舉不僅能夠實現班級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還能夠為朗讀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創造必要條件。
三、 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指導實效性的途徑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除了注意上述幾方面的要點問題以外,還應當注意朗讀指導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綜合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教學方法以及指導策略進行優化選擇和調整,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保障朗讀指導的實效性,切實發揮出朗讀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實質性作用。
(一)加強重點內容指導
1. 辨識生字,強化規范字音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于重點內容的指導,教師需要重點引導學生辨識生字,并強化規范字音,從本質上來看,生字和發音屬于一體化的認知行為,小學生在學會發音之后便會很順利地實現認字。小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相對陌生的生字和生詞,學生在對其進行反復識讀和強化朗讀的過程中將會更加流暢和準確,自然而然便會實現語感的增強。
例如,教師在對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盼》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事先為學生進行范讀,并引導學生自行在書本上標注生詞和生字的拼音,范讀結束之后,再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反復朗讀,并對其中“窸窸窣窣、喧鬧、瑪瑙”等詞語的讀音進行多次練習。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分段朗讀的形式,挑選學生到講臺上進行課文朗讀,此舉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知曉學生朗讀薄弱的地方,并展開針對性地糾正和規范,還能夠加強小學生的記憶,對于其表現能力以及臨場發揮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 理解文本,深化朗讀效果
小學階段朗讀教學的開展應當注重學生的朗讀效果,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情感投入,教師務必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含義產生深層次的理解,然后才能夠在此基礎上強化朗讀的情感付出以及文學性等內容。所以,語文教師應當利用當下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進而創造出更為高效的朗讀情境,以便于小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更加明確的認識與解讀,充分將情感融入朗讀中。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中的《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為例,語文教師在對該課文進行朗讀教學的時候,便可以事先在網絡中尋找該課文的音頻,并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腦海中對文章內容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擴展一些生態環保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內容,讓學生對“只有一個地球”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并將這種認識和情感投入到朗讀之中。
(二)創新朗讀訓練的形式
除了要加強對于重點內容的指導以外,語文教師還應當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朗讀訓練的形式進行創新。但從目前來看,絕大部分的語文教師仍未能認識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經常會使用集體閱讀或者是教師領讀、學生跟讀的方式,這些方式過于傳統,難以同新時代語文教學要求相適應。基于此,教師務必要強化開展對于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的優化創新,采用多樣化的手段以及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讀積極性,進而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