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云 馮小鳳 陳俊 魯俊
關鍵詞:玉米;草地貪夜蛾;發生及防控
草地貪夜蛾也被稱為秋粘蟲、偽黏蟲,屬于夜蛾科,屬雜食性,來自于美洲熱帶地區,2016年開始入侵非洲、亞洲各國,2019年中國大陸也發現了草地貪夜蛾。其幼蟲具有暴食性,成蟲有著較強的繁殖和遷飛能力,寄主廣泛,環境適應能力強。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對玉米格外喜愛,玉米整個生育期內都會受其危害,尤其在中苗及抽雄這兩個時期所受到的危害最大。
芒市氣候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玉米復種指數高,一年種植3~4茬,為草地貪夜蛾的寄生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芒市于2019年1月14日開始監測到草地貪夜蛾入侵,其中玉米受到的危害最大,對玉米的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做好對草地貪夜蛾監測與防控,對保證芒市糧食生產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據調查統計,芒市11個鄉鎮都發現有其為害,復種指數高的區域重復受到為害。2019年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24.65萬畝,防治面積30.66萬畝,其中4.84萬畝鮮食玉米受到侵害,為害程度為中等偏輕,被害株率每畝3%~7%,百株蟲量22~40頭,在2~4月、6~8月、10~12月為高發期,局部田塊百株蟲量87~220頭。據調查,夏季玉米所受到的草地貪夜蛾危害最為嚴重,但是由于及時進行了宣傳和全方位的防控,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全市沒有出現嚴重災情,更沒有出現絕收的情況。
2.1 高度重視主動防范
通過廣播、電視及網絡等方式,多渠道開展宣傳培訓,讓農戶學會檢查和識別草地貪夜蛾的技術,教會農戶在前期對玉米進行保護性噴藥預防,在后期進行保穗防控措施。
2.2 加強監測預警措施
通過對高空測報燈、蟲情測報燈等方式對草地貪夜蛾進行監測,在全市布置性誘劑監測點33個,在風平鎮設置3組糖醋液集誘點。每周1次田間調查,監測和調查結果收集整理后上報上級部門。
通過對監測點蟲情監測數據、大面積的田間普查和寄主植物調查的分析,發布蟲情預警信息,便于農戶盡早準確地發現和進行控制。
3.1 統防統治措施
根據蟲情監測數據和田間踏查情況,及時組織群眾統防統治,做好指導和培訓工作。在發生面積較大的村寨進行集中統一噴藥,安裝高空殺蟲燈、性誘劑捕殺成蟲等措施,實現對蟲口基數的防控。
3.2 藥物篩選試驗
通過兩年來對防控藥劑進行篩選試驗,篩選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簡稱甲維鹽、氯蟲本甲酰胺(康寬)、乙基多殺菌素等藥劑,其中甲維鹽效果好成本低,適宜大面積推廣使用。
3.3 選擇適當防治時機
化學防治選擇在幼蟲期即卵孵化盛期和低齡幼蟲高峰期,施藥時間應選擇在早上或傍晚前(低齡幼蟲夜間取食危害)。選用生物農藥防治應在卵孵化盛期施藥,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防治可在低齡幼蟲高峰期施藥。
3.4 推廣綠色防治措施
利用性信息技術監測及誘殺成蟲是綠色防控的重要手段。一套草地貪夜蛾性誘劑誘芯和捕器能控制并誘殺1~2畝農田范圍內的成蟲,無毒無害而且節省人力物力。
3.5 防治效果
2020年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28.02萬畝,比2019年增加3.37萬畝,但是每畝被害株率減少到2%~6%,百株蟲量減少到20~35頭,所以草地貪夜蛾雖然繁殖快、傳播快、危害重,但是只要做好監測,及時采取恰當的防治措施,就能將蟲口基數控制在較低水平,將危害程度降到較低,保證玉米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