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供應鏈
生鮮農產品以肉食品、水產品、畜產品、果蔬及花卉為代表,具有鮮活性、時令性、脆弱性,保質期短,時效性強且易污損。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完成生產周期后,需要短時間內進行采收、加工、倉儲運輸及銷售,盡可能地縮短其流通周期和銷售周期,保證產品質量和新鮮度。與普通產品相比,其對環境有著較高的標準和要求,不但要求安全無污染,而且還希望能夠保質保量、保值增值,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及時準確送達。
我國大多數生鮮農產品在采收時并沒有實施降溫措施,導致源頭農產品存在一定損傷。在流通過程中,一些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還有一些利用了廉價的泡沫箱和冰瓶,導致運輸途中生鮮農產品損耗、腐爛現象較多。部分中間商為了減少經濟損失,延長銷售周期,違規使用保鮮劑或者防腐劑保鮮,對人體健康有較大損害。
生鮮農產品本身需求量大,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流通困難、儲存運輸技術受限或者成本高昂,很大一部分農產品只能在原產地及其附近銷售,客戶群單一,供過于求,導致價格低廉。還有一部分生鮮農產品雖然突破了屬地局限,但在流通中的損耗率較大,為了彌補運輸儲存過程中產生的損失,面對消費者的售價一路高升。一方面大量生鮮農產品銷售不出去,另一方面消費者購買到的生鮮農產品售價則虛高,生鮮農產品產銷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導致供需不均衡,價格偏離價值上下波動。
發展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首先可以延長保鮮時間,即保質期,從而拉長產品銷售周期和消費周期。對各類農產品在采摘和流通過程中采取嚴格、規范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操作,可使我國各類農產品的采摘和流通置于冷鏈環境下,使保鮮劑或防腐保鮮劑等退出農產品保鮮環節中,保障食品的綠色、安全和健康。其次全程冷鏈利用低溫倉儲和運輸解決生鮮農產品產銷之間時間和空間的矛盾,打通流通渠道,調節供需,保障市場供應,同時促進流通環節保質保量高效運行,確保產銷均衡,穩定物價。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向上連接產品供應商,向下服務于消費者。要達到供應鏈的最優,需對各個環節的進行協調、控制,實現從采摘生產、倉儲運輸到銷售全流程的深度整合,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高的利潤。供應鏈角度下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強調的是“鏈”。鏈條上游生鮮農產品供應商,由于農業模式集約化與現代化程度低,經濟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無法進行統一的預冷和質檢等標準化管理,影響了產品的質量以及保質期,且存在一定農藥殘留問題。導致市場供應無法得到合理安排。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應從產后預處理的分級、清洗、包裝、療傷、預冷、儲藏、保鮮、記錄等開始:分級保證品質分類;清洗保證產品衛生;包裝防止產品磕碰損耗;療傷去掉腐壞,保證冷鏈物流腐壞不傳染;預冷去掉環境熱量,直接進入冷鏈流程。這也是生產到消費的“最先一公里”。可依托專業合作社,建立產地農產品共同配送體系,促使農產品供應商、專業合作社及中間商形成互動式的協作鏈,解決農產品供應商產后預處理的瓶頸問題。
對于生鮮農產品流通環節過多的問題,應打通產地到銷地的供應鏈條,推動短鏈物流,減少中間環節從而減少設備轉換環節,實現與消費者的距離更短、配送更快、全程冷鏈的發展目標。借助專業合作社和政策支持,實現農產品的“直采”和“直銷”,減少中間商,縮短銷售渠道,降低腐壞變質風險。建立起“供應商管理庫存”和“聯合庫存”的倉儲管理模式,提前預估和調度相關農產品的銷售量,一旦接到農產品訂單,及時就近配送,以減少農產品在途時間以及溫濕度含氧量等環境變化的風險。
消費者客戶服務滿意度也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物聯網技術可以讓生鮮農產品的整個物流過程從源頭到終端都實現信息化透明化。在采收階段給生鮮農產品貼電子標簽,一直跟蹤到產品銷售完結。零售商可以根據標簽上的保質期信息決定農產品銷售情況,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從信息平臺上直接看到農產品信息。保證所有信息都公開透明,如果發生問題,也可以通過追溯信息迅速找到問原因所。新零售通過塑造個性化專項服務的方式提升消費者消費體驗,強調對消費者的定制性增值服務。同時將零售擴展下沉到實體銷售階段,通過提供實體服務來強化消費體驗,保持用戶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