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莎莎
目前新課改受到了素質教育思想的引導,在開展各類教學活動中運用到了更多的現代化技術,但是這些改變很難在農村教育的過程中得到落實,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1 硬件的陳舊
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群體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通常會通過一些設備的輔助來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和理解程度。但是對于農村地區來說經濟水平比較低,消息時效性低,資金短缺,甚至用到的教學設備可能是城市淘汰下來的。教師在借助這些設備來進行教學,可能會遇到質量問題,如教學設備不受控制、接觸不靈敏,甚至出現故障的情況,這種情況會嚴重地影響到教學的效果,降低了教學課程開展的效率。
1.2 軟件的缺失
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配合之下,實現我國制定的優良教育目標。很多年輕的教師在畢業之后更容易被發達的城市生活所吸引。目前,農村學校的師資團隊大多數由中老年教師所組成,這類教師群體很難培育創新思維,更加不愿意根據時代潮流的發展來突破自身。對于農村家庭來說,經濟基礎比城市家庭更為薄弱,一些家長雖然能夠認識到知識對于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孩子在學校中實際的學習情況并不了解。農村中的很多家長為了能夠供養家庭,去城市打工,孩子放到老一輩家里撫養,而老一輩的思想會對孩子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孩子的爺爺奶奶很難了解互聯網和科技的重要性。農村孩子在利用課本進行閱讀和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城市中的學生已經學會了用互聯網來查閱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識;農村孩子在考慮吃飽穿暖問題的過程中,城市孩子的課堂教育已經被先進的技術所引領。這些原因,都是導致現在農村教育水平難以突破的成因。
2.1 高效便捷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被課本或課堂局限,在現代化教學的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具有無限的學習空間。在假期時間,老師無法面對面地對于學生展開教學和收取作業,但是在利用當今互聯網技術,可以通過郵件或通訊軟件等形式與學生溝通,通過群發的方式進行收發作業和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除此之外,還加強了家長群體與教師群體的溝通,家校雙方共同監督孩子學習。對于學生的校外學習來說,通過網絡推送的精品文章或主題,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當今互聯網的融合下,只需通過現代搜索技術便可以快速地查詢到先進的知識體系和模式,這些內容如果被利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之中,會使教學工作的開展更加高效。
2.2 多感官激發內驅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集中在老師向學生灌輸知識上,這種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輸,缺乏自己的主觀思考。在課堂之中融入了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之后,整個課堂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都是課堂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比如,老師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借助多媒體平臺的展示作用,讓學生對課文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加強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3 易存儲、易更新
當今先進的教學模式是傳統模式無法比擬的,因為傳統教學模式與之相比缺乏多樣性和高效性,也不能像現在一樣便捷地儲存。利用傳統模式展開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手動記錄和紙質歸納,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儲存的內容可能會被損耗。在查找內容的時候也會耗費很多的時間,很難滿足當下人們對于生活的快節奏要求。在教學工作中融入了現代化技術之后,海量的知識都可以在計算機中進行儲存,非常便捷且快速,在后續查詢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分類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內容,不存在破損的情況。
雖然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在目前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具有很多不可替代的優點,但是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仍然具有一些缺陷。老師會在課前進行備課,并且設計出講課的內容和課件,但是在具體上課的過程中就會根據課件的順序來進行教學,這種情況容易造成課程的千篇一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創造思維和多樣性。在此基礎上,如果借助現代科技呈現出教學的大部分內容的話,容易使學生的心理造成疲勞感,很難吸收每節課所講的全部內容,進而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科技影音和教學內容的配合,防止科技過度刺激學生的視聽體驗,而忽視了原本的教學內容。
總的來說,現代教學的開展應該充分利用技術的輔助作用,這些新興的科技會對傳統的教學方式起到強有力的輔助作用。為了讓高科技設備發揮出理想的效果,學校應該對目前已有的陳舊設備進行更新,教師應該加強自身對設備使用的熟練程度,注重揚長避短,尋找出一種具有針對性的高效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