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姍
關鍵詞:電子商務;農業經濟;經濟發展
我國的農業發展模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發生了深刻的改變,由傳統的實體市場交易模式轉變為現代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同時技術信息逐漸進入農民的生活之中,也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將電子商務應用到農業經濟發展之中不僅拓寬了農產品交易渠道,還在深化農業產業結構改革的同時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此外,電子商務還可以為農民提供實時的農產品價格情況,使農民能夠更加了解農產品市場發展動向并及時做出價格調整。然而,電子商務給農業領域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當前我國電子商務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應用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思想認識不到位等相關問題,其嚴重制約了電子商務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厘清原因、提出對策以促進電子商務與農業經濟發展深度融合。
電子商務作為二十一世紀新興發展模式已經滲入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電子商務自身具有獨特的應用優勢。首先,電子商務極大地節約了人力物力成本。電子商務集網絡化技術和數字化技術于一身,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大多數操作都是通過電子方式進行并且已經很好地取代了傳統的實體交易方式,這在拓寬產品交易渠道的同時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成本。
其次個性化服務也是電子商務的優勢體現。電子商務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助下發展出了多種運用模式,其中的電子商務個性化模式具有獨特的優點優勢,其可以通過大數據挖掘來了解消費者的消費喜好,根據消費者喜好以及不同需求來為他們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差異性的服務,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使得商戶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提高自身經濟效益。最后電子商務可以減少產品生產的時間。產品從設計到生產再到商業化銷售僅靠一家企業是不可能實現的,其需要多加企業共同溝通、共同合作、共同參與。而電子商務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情況,其實現了各企業生產信息的交流共享并極大地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大部分農業企業開始重視電商并應用其開展相關活動,這一舉措為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注入了新的動力。
2.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城市在我國目前的互聯網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遠遠低于城市。相關研究顯示,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村地區網絡用戶比例和上網時間明顯低于城市地區,一些農村地區還在通過電話線上網,大部分農村地區網速較慢且沒有實現光纖覆蓋。同時,許多農民更容易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電子商務缺乏理解和信任,他們普遍認為電子商務交易是虛假的、無形的,因此往往不愿選擇電子商務進行農產品交易。此外,網絡主干線建設的缺失也是直接影響農村地區開展電子商務交易的重要原因,一些地理位置偏遠且條件艱苦的山區甚至連電話線上網的方式都沒有得到普及,嚴重制約了其農業經濟水平的提升。
2.2 思想認識不到位
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整體識字率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對計算機技術的學習和對電子商務發展的了解,使得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模式難以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出最大作用。同時農民被傳統觀念所束縛,認為農產品只能進行面對面的實體市場交易,對電子商務在農產品交易中的應用缺少認知,再加上近年來普遍存在的網絡欺詐,大多數農民選擇不信任電子商務這種網絡交易模式。上述問題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改革產生阻礙的同時不利于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
3.1 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大對農村信息系統建設的投資力度,加快農村地區寬帶建設進程。另外,政府應該聯合企業建設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將各類農產品實時信息和新型農業技術展示在平臺之中,農民通過登入平臺就得以對相關信息有進一步的了解,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共享的同時為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技術支持,進而使電子商務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得到良好的應用。
3.2 提高電子商務認識水平
為確保電子商務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有效應用,有關部門結合區域內農業實際發展情況情況加強電子商務的宣傳和推廣,讓農民更加了解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了解電子商務的重要性、了解電子商務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還要開展相關培訓工作,定期培訓不僅是為了提高農民對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的認識,而且是為了提高他們使用電子商務平臺開展交易的水平。只有做好上述幾個方面,才能夠進一步增強農民運用電子商務的意識,才能進一步深化農業產業結構改革創新。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自身多具備的優勢使其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在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業經濟水平的提升上發揮出了巨大的價值。因此,相關管理部門應該進一步提高對電子商務的重視度,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電子商務模式的宣傳推廣、不斷提高農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促使電子商務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得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