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杰
1997年開始施行的香港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那么,到2047年該怎么辦?夏寶龍給出答案:“我們期盼那時的香港,‘一國兩制實踐成果更加豐碩。”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香港、澳門絕不能缺席。中央在香港、澳門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香港、澳門好,為了香港、澳門同胞好。”
日前,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專題研討會上發表講話,提出在新形勢下推進“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在香港從撥亂反正到由亂及治的當下,這個講話是回顧,是總結,更是展望。
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年間,香港實現重大轉折
夏寶龍在講話中說,《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年間,扭轉了香港亂局,實現了重大轉折。
這篇講話,表明香港已告別過去。有了香港國安法,香港維護國家安全“不設防”的歷史得以終結,徹底粉碎港版“顏色革命”的圖謀;愛國愛港旗幟高高飄揚,反中亂港分子的囂張氣焰受到沉重打擊,香港重拾法治尊嚴。
這篇講話,肯定了當下的香港。特區政府及其管治團隊堅決扛起全面落實香港國安法責任,全力筑起維護國家安全的“銅墻鐵壁”;面對美國非法無理制裁,特區官員及愛國愛港人士無懼無畏、大義凜然,表現出愛國者的錚錚鐵骨。
這篇講話,憧憬了未來的香港。有香港國安法的有力護佑,香港必將變得越來越安全、越來越美好、越來越有魅力,我們對香港的前景充滿信心。香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講話中,還有幾個值得細品的細節。在提及“絕不容許任何一個反中亂港分子通過任何途徑和方式混進特別行政區管治架構,變成管治者”時,夏寶龍說:“這是一條鐵的底線,同樣適用于澳門特別行政區。”在今年7月13日,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認定部分參選人不擁護澳門基本法或不效忠澳門特區的事實成立,沒有被選資格。
這表明,作為實行“一國兩制”的兩個中國特區,澳門和香港都必須堅持由愛國者治理原則,且愛國者的標準有一致性,如必須真心擁護基本法,必須效忠所在特區。
另一個細節,則是稱贊警隊“忠誠護國安、勇毅保家安”。在講話中,夏寶龍稱香港警隊“是香港的驕傲,也是國家的驕傲,是香港的英雄”。這既是在高度肯定香港警隊的表現,也是在香港公職人員中樹立忠誠擔當的標桿,意義非同尋常。
到2047年,香港該怎么辦
成績只代表過去,更多的期待是在未來。
“大家可以暢想一下,當我們國家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的時候,‘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光明景象?”講話中,夏寶龍問。
這句話非常有分量,把國家2049年發展目標與香港2047年發展圖景做了具體聯結。
這也是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因為1997年7月1日施行的《香港基本法》中的第五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那么,1997年后的50年,也就是到2047年該怎么辦?
不確定性會給人以不安全感,也會給一些人、一些勢力以造謠中傷的空間。
夏寶龍在講話中給出答案:“我們期盼那時的香港,‘一國兩制實踐成果更加豐碩。”這說明即便50年到了之后,“一國兩制”安排也不會變,“一國兩制”實踐會更成功。
只是,這個“不變”不是刻舟求劍似的不變,更不是留戀舊時代的不變,而是因勢因地因時的“不變”。用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的話說,“有效的要堅持,缺失的要修補,跑偏的要糾正,過時的要更新”。用具體實踐來說,施行香港國安法、完善特區選舉制度,不是為了2047年的“變”而變,而是要讓“不變”變得更有確定性。也就是說,用“變”來堅持“不變”的主題與主線,用“變”來守護“不變”的基準與基礎。
此外,夏寶龍將香港的2047年與國家的2049年相關聯,更是在表明,“不變”的香港在民族復興歷史進程中大有可為。講話中,他用四個期盼,從政治、社會、民生、經濟領域,刻畫出香港未來圖景,“將成為活力四射、中西合璧、高度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大都會,將成為全世界都為之心馳神往的新的東方明珠”。
如此一來,還有必要擔憂2047年后的香港嗎?
當然,“不變”的確定性除了需要政治層面保障外,還需要在民生領域大有作為。在描繪2047年時的香港時,夏寶龍提到的第一點就是,經濟更加繁榮,各項事業發展更加均衡,社會更加和諧安寧。“特別是現在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粵語,指把房間分割改建成若干的小房間)、‘籠屋。”
外界注意到,夏寶龍在談及解決住房問題的時候,用的是“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必將”不單是中央的期盼,而是特區必須做到的硬指標;“極大改善”顯示這種變化不能是小修小補,而是有大幅度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
另一層意思就是,香港住房問題的嚴峻性以及背后的復雜性,牽一發而動全身。到了那個時候,連住房這樣“難于上青天”的問題都會得到極大改善,那么就業、醫療、貧富懸殊等問題更不在話下。用夏寶龍的話講,“全體市民都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愛國者如何治港
毛澤東說過,正確的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性的因素。這句話放在香港照樣適用。
管治好香港絕非易事。夏寶龍在講話中提到了“管治能力強的堅定愛國者”。內含兩層意思,非常明確:合格的治港者一是堅定的愛國者,二要管治能力強。
落實到當下,就是確保未來三場選舉(選舉委員會選舉、立法會選舉、行政長官選舉)順利進行,確保特區政權掌握在愛國愛港人士手中。如此一來,就能為愛國愛港力量提供廣闊的空間與平臺,這是機遇也是使命召喚。過去,人們會問他們,立場夠不夠堅定;未來,人們要問他們,能力夠不夠勝任。
這就是第二個要求——管治能力強。夏寶龍對此給予大篇幅的解釋:“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沖破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始終貼基層、接地氣。”“特別是要聚焦廣大市民關注的事,花大力氣采取務實有效的辦法加以解決,以施政業績取信于民。”
此外,“打破門戶之見,多諒解、多補臺”“在其位謀其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工作的實際成效來贏得廣大市民的口碑”等,這些話想必也是有所指的。
從之前確立“愛國者治港”原則,到明確“愛國者的標準”,再到如今深刻闡釋“愛國者如何治港”,治港的路徑越來越清晰。香港已經開啟由亂及治、由治及興的新篇章,將以積極之“變”確保香港未來“不變”,推動“一國兩制”實踐繼續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