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的王成與38歲的羅星都長期居住于上海一家養老院。羅星常年坐輪椅,無法獨自站立,除了可以自己吃飯外,其他都依靠護工,為肢體二級、智力三級殘疾。
2019年7月11日,王成與羅星在養老院內走廊過道中發生口角。激動的羅星從輪椅上站起來,想要打王成,卻不慎將王成帶倒,致王成受傷。經鑒定,王成多處骨折。
那么,養老院為何會收納青年?老人的損失又該由誰來賠償?
近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一中院)審結了這起案件。上海一中院經審理認為,羅星行為能力有限制,其行為直接導致王成受傷,羅星的父親作為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責任,應承擔相應侵權責任;而羅星長期居住于養老院,處于養老院照管場合,故養老院疏忽大意未盡到監護職責,也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王成對事故的發生也有一定因果聯系和過錯,但過錯較小。故終審判定王成的損失由養老院承擔60%、羅星及其父親承擔30%、王成本人承擔10%。
上海一中院認為,本案爭議焦點為:養老院對羅星的行為直接導致王成受傷這一事實是否應承擔相應責任。
本案中,羅星為限制行為能力人且并非老年人,但養老院在明知羅星有精神殘疾,民事行為能力受限,日常生活需要其法定監護人提供相應監護與照料的情況下,仍通過簽訂《養老服務合同》的方式,讓羅星與王成等人一起長期居住于養老院,且未在日常生活過程中對羅星采取包括適當的防止與養老院老人密切接觸等在內的防范措施。在羅星與王成接觸過程中發生口角時,護工也未能及時制止。故對王成受傷之損害結果的發生,養老院難辭其咎。
(《上海法治報》20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