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姝
我們在圖書館借閱新書或者書店購買新書的時候,總會看看書名,欣賞封皮,大概翻閱一下內容,這樣大概去猜測內容和體裁是什么,是不是我們喜歡的類型,這就是最初的預測。有時候到手的新書內容并不是我們當初預想的那樣,這就是預測的跟書本不太一致。這時候我們依然會讀下去,有時候會發現雖然與自己預想的不同,但是依然很有趣,很值得我們去讀,這就說明預測的內容可以跟文本一樣,也可以不一樣。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是有關預測方法學習的策略單元,要求我們學習在閱讀中一邊讀一邊預測,不但能帶給我們更多的閱讀體驗,更能幫助我們深入解讀文本,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在邊讀書邊預測中培養語文思維,形成語感,提升語文素養。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這個單元的第一課,處于單元“C位”。它讓學生初步嘗試一邊讀一邊預測,體驗帶著預測進行閱讀的樂趣和好處,掌握預測的方法。從孩子的天性來講,預測對了他們會感到很驕傲——你瞧,我跟作家水平一樣了!預測的不一致也值得開心——怎么樣,我能想出別的結局!那么作為本單元重難點的“預測方法”的學習,需要老師精心研究教學內容。
從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也就是三年級學生的平均閱讀水平來看,學生對于一邊讀一遍預測感到困惑的地方有兩點:從哪里預測?預測什么?
我們可以看一看課本上小讀者在哪里寫的預測,總的可以分為三個位置:寫在了題目旁邊,我們可以從題目旁邊預測;寫在了插圖和文本旁邊,我們可以從插圖預測;寫在了整個段落旁邊,我們可以從課文內容位置預測。
從對文本的觀察中知道了在哪里預測,就可以詳細讀一讀小讀者預測的是什么,也就是預測內容,以此為學習抓手,進行預測方法的學習和實踐。
比如在題目旁邊的預測:老屋為什么總也倒不了?是因為被施了魔法嗎?不單純是對題目質疑,同時根據生活中的見聞或課外讀物提到的魔法進行猜測,老屋總也倒不了,是因為就像課外讀物中見到的“魔法”,這個推測的來源就是預測的依據,這一類的推測依據可以叫作“閱讀經驗”。
那么從插圖進行的預測內容:老屋看起來這么慈祥,應該會答應吧?是小讀者在讀到文章中“老屋想要倒下,但是小貓咪需要它的幫忙,想要它不要倒,再堅持一下”這部分內容時看著插圖進行的預測內容,插圖中的老屋慈眉善目,令人想起生活中慈祥的爺爺奶奶總是能包容、關愛小孩子,生活中的常識得出了預測內容:應該會答應。這也是一種預測方法:讀內容的時候看了插圖,聯想到生活中的場景,以生活中經驗、常識作為依據,得出了預測內容。
當故事進行到后面,我們會發現不同的角色相同的故事在重復上演:老屋想要倒下——小動物來求助——老屋答應了請求,沒有倒下。那么我們就可以根據這樣的課文內容,對之后的故事進行預測,這是從課文前半部分內容來預測后面的內容,這也是一種預測方法——聯系上下文。
綜上所述,可以提煉出預測策略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依據文本信息和自身的知識儲備,從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角度對文本的人物、情節和環境等方面的變化發展進行猜測和推理,并反復驗證修改,從而優化閱讀體驗。在三上預測閱讀策略單元中,我們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里運用相關背景知識,不斷對閱讀內容進行猜測和驗證。
無論是哪種預測方法,只要有依據,就是有效的,有時候預測的內容和課文不一致,這并不影響我們繼續讀課文,反而會讓我們的閱讀體驗更豐富。我們只需要在閱讀中跟著內容修正想法,就能擁有精彩的閱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