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辦好特殊教育,推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全覆蓋,全面推進融合教育,促進醫教結合。作為實現教育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推進融合教育,辦好特殊教育,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構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題中要義。近年來,我國融合教育規模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不斷健全融合教育政策體系,形成中國特色的融合教育模式,對于全面推進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從人文關懷到賦權參與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薩拉曼卡宣言》,確定了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與目標。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殘疾兒童少年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成為對國際融合教育發展趨勢的本土化回應與探索。幾十年來,我國融合教育發展的首要目標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的“數量”要求,逐漸向追求質量轉化,從隨班就讀走向融合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系教授鄧猛指出,這種質量的轉向,首先從特殊教育政策向提高質量及構建有效支持保障體系轉變上可以一窺端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提出,要“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開啟了我國特殊教育質量提升改革的序幕;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辦好特殊教育”?!皬摹P心‘支持到‘提高,顯示出黨和國家對特殊教育逐漸重視,并越來越認識到特殊教育在我國教育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p>
同時,融合教育從政策愿景發展成為可實施的目標。鄧猛指出,在政策文本中,由早期采用“全納”的稱法,發展到與“融合”交替使用,進而更多地使用“融合教育”的術語,體現了學術界的討論與認知變化——“融合”更能體現從部分到完全融合的過程,從意蘊來說,本土與國際相結合的趨勢也一覽無余。由此,也帶來了隨班就讀的內涵不斷向全納、融合教育擴展?!半S班就讀需要與時俱進、提升質量,否則融合教育只能始終停留在萌芽狀態。”鄧猛表示,人們愈發意識到,以提升入學率為目標的隨班就讀模式已經基本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同時,融合教育對于“質量”的要求日益凸顯,“隨班就讀的名稱雖然并未更改,其目標與內涵卻不斷演化,更加呼應融合教育的精神”。
從國際范圍來看,2015年,聯合國在韓國召開世界教育論壇,通過了《仁川宣言及教育2030行動框架》,重申教育是一項基本人權和適應性權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發展框架和目標:確保全納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跟隨鄧猛學習的陳慧星認為,這說明總結過往教育發展經驗,聯合國注意到僅僅關注教育機會均等,對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具體到融合教育層面,國際融合教育的文化創設從倫理式倡導轉向賦權式參與?!叭诤辖逃龔脑緝H關注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教育范疇中向外拓展,其內涵也從單純獲得教育機會均等,逐漸深化為促進個人自我實現和社會公平發展的重要途徑。”
可以說,質量推進的轉向既是符合我國融合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也是國際融合教育政策的演進路徑和特征。
由滿足教育需求轉向促進自我實現
發展融合教育,需要站在世界看中國,也需要站在中國看中國。鄧猛提示,我國融合教育的興起并非建立在反叛傳統的基礎上,相反,它從未脫離傳統文化的范疇。一方面,長期以來,“殘疾”一詞在社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恥感文化”,使得殘疾人家庭甚至殘疾人自身也以殘疾為恥辱,忍受著不公正的待遇。另一方面,我國往往以幫扶或者福利等方式對待殘疾人,延續著同情、憐憫等情感傳統。人性的光輝閃爍,從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殘疾人難以被平等相待?!拔覈娜诤辖逃冀K聚焦于‘殘疾兒童這一群體,很少觸及學校整體變革。”建立在我國文化基礎之上的融合教育有自身特色與困境,如何探索適合國情的融合教育實踐方式,也成為融合教育機制設立中要思考的問題。
“單獨設立的特殊教育機構與融合教育學校并存,康復訓練中心與各種教育安置模式共處,‘醫教結合與融合教育并行?!编嚸腿缡强偨Y。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融合教育快速發展,當前的融合教育模式具有鮮明的多元化特色,醫學生物模式、功能主義模式、社會政治模式等不同模式一起發揮作用,而非此消彼長,慈善福利與權利倡導互相補充,并且整體趨勢朝向融合,充分體現我國融合教育的“實用主義”色彩——“在目前特殊教育基礎較為薄弱而社會需求又較高的背景下,每一種模式都有用武之地,而無須相互排斥”。
“現代化背景下本土融合教育質量評估框架需要以形成教育質量標準體系為目標,以不同學段和層次的教育體系內部各要素是否協調一致,與教育體系是否適應社會需要為標準來衡量我國的融合教育質量,并且將學生發展水平納入質量評估框架。”陳慧星表示。
基于此,陳慧星給出了具體的政策框架建議。首先,融合教育不僅需要保障特殊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更需要將之擴展為全人生的教育。從教育體系建設的角度考慮,應當以義務教育為重點,逐漸向學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兩端延伸。
其次,高質量融合教育的實現需要特殊學校和普通學校協同努力,各級教育系統積極配合。一個完善的融合教育管理體制,不僅能夠搭建起特殊學校與普通學校、普通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的溝通橋梁,監督和保障資源的合理分配與使用以及融合教育實踐的開展,還能夠將融合教育質量評估框架作為了解學校實踐狀況的工具,更加有依據地指導區域融合教育工作。
最后,課堂和學校需要做出改變,但僅僅改變于此遠遠不夠,融合教育更需要整個教育系統的變革,這就迫切需要教育政策發揮強有力的指導作用。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因此,對政策的解讀以及對執行效果的監控十分重要。目前,一些普通學校存在未將特殊兒童的學業表現納入班級考核體系的情況,難以衡量融合教育實施的質量。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需要成立由專人負責的融合教育政策小組,及時對政策進行解讀、宣導與監管,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融合教育發展需求的政策。
“對于特殊兒童而言,安置模式的多樣化并不代表其選擇的彈性化和自主化?!编嚸椭赋?,換言之,安置模式的選擇反映出特殊兒童及家長權利的博弈與實現。針對我國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安置體系更多地停留在封閉等級制模式的現狀,他認為,向需求支持模式和自由選擇模式轉變,是未來努力的方向。“無論何種類型的安置體系,都要處理好各內部安置方式之間的銜接問題,保證做到課程、教學、康復以及相關人員的無縫銜接,保證兒童的教育質量。”此外,加強融合教育人才隊伍建設,重視融合教育軟投入和評價,也是全面推進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訴求。
幫助特殊兒童回歸主流社會,促進特殊兒童發展,需要高質量的融合教育作為體系化的支撐,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