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旭芳 張瑜
早晨來園,妮妮慢慢地走進班級,保育員走上前從妮妮肩膀上接過書包、水壺,取下妮妮的口罩……老師在一旁喊“快來運動了”,妮妮茫然地詢問“我可以玩什么啊”,老師順手遞給妮妮一個拋接器。妮妮舉起拋接器遞給保育員:“老師,纏到一起了,快幫我解開。”等到收玩具的音樂響起來,妮妮又將拋接器遞給保育員:“幫我繞起來吧?!?/p>
如今,這樣的畫面常常出現在大班幼兒的生活中,幼兒園一日生活在作息、活動安排等方面“強占”了幼兒當先的管理位置,教師過多主導導致幼兒逐漸喪失自我管理的愿望與能力。
幼“管”弱,日“彈”急
為扭轉教師“一言堂”的情況,需要幼兒敢于表達管理、樂于承擔管理以及熟于實施管理。實際調查發現,大班幼兒自我管理的現狀并不樂觀,其自我管理能力表現如下:
第一,意識上自我設計淺。大班幼兒盡管對于時間概念已有基本了解,但對于活動的任務、目的仍然不能清晰掌握,因而在活動設計中自主意識并不強烈。
第二,態度上依賴情緒重。大班幼兒在生活自理、安全自護以及思考問題方面,都已具備較高的能力水平。但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發現幼兒做不到完全獨立,這與幼兒在情緒上習慣性依賴成人的提醒與幫助有很大關系。
第三,能力上自我控制弱。一般來講,要求大班幼兒專注的時長要達到30分鐘,但在調查中發現62.5%的大班幼兒僅能持續10-20分鐘。同時,大班幼兒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需要他人提醒”和“因他人違反規則而學樣”的占比非常多,這說明大班幼兒受外界影響明顯。
“彈”之堵,“管”之怯
園所時間安排“苛”,自我管理少空間。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安排雖然遵從幼兒學習特點,符合動靜結合等原則,但在實際開展中因為時間設置的死板和零碎,以及內容關聯的斷裂和空缺,導致幼兒踐行自我管理的時間、空間不足。
第一,環節安排數量多:一日活動中安排十多個環節,時間被劃分得過于零碎,幼兒在短時間內難以生發對管理的深度體驗。第二,時間設置太死板:固定的時間內必須開展集體教學活動,而到了時間就一定要結束,違背了幼兒自主自愿的原則。第三,過渡環節等待久:過渡環節安排過多,又總是要求班級幼兒統一行動,無形中導致了時間的隱性浪費,幼兒在室內、戶外來回穿梭也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等待或干擾。
教師活動指導 “過”,自我管理沒機會。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時時充斥著教師的指揮、催促,造成幼兒一直處于被管理的狀態下,自然逐漸失去自我管理的機會。教師指導“過頭”的緣故在于以下三點。
第一,誤解真游戲:過多的游戲內容、材料受到教師預設的影響,幼兒在本該充分彰顯自我的游戲場景中,逐步失去管理的機會。第二,貪圖好收拾:教師往往為了快速結束活動,打亂游戲節奏,幼兒的情緒體驗以及深度探究的需求,都因為這種變相的“快”而被忽略。第三,追求高效率:為了完成這些環節,教師必然會高度控制幼兒,導致幼兒處于“時時有人管,事事有要求”的緊張狀態。
幼兒心理情緒 “怯”,自我管理缺意識。安排不合理的幼兒園一日活動,帶來的壓力最后必然會滲透到幼兒的心理層面,也就造成了幼兒對自我管理的“無意識”和“心生怯意”。
一方面,幼兒有“求表揚”的心理。由于時間安排緊迫,教師極力避免幼兒做出要求以外的行為,為了獲得表揚的幼兒便一味地順應教師的安排。另一方面,幼兒“難放松”。每個活動的節奏過快,易使幼兒出現緊張、慌亂的現象,更不敢、不愿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
“彈”有徑,“管”有力
園所釋放“彈”權利,建立自我管理領導力。幼兒園一旦在一日生活的組織上給予教師充分的權利,教師即可將權利釋放于一日活動之中,以引導幼兒嘗試自我主張。一是課程管理,教師要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整體課程觀,即將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據幼兒情況個性化安排游戲時間,將洗手、盥洗等滲透在一日活動中,既避免了碎片化的時間分割,又順應了幼兒自在的生活節奏。二是班級管理,在環境布置、材料投放中充分聽取幼兒的意見,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在班級環境中生活的影子、管理的痕跡,從而逐漸增強參與意愿。三是幼兒管理,教師首先打破“事事齊步走、環環緊相扣”的形式,給予幼兒選擇自由,如簡單的一個過渡環節,可以增加互動材料、豐富游戲內容,不斷充實幼兒生活。教師也就從催促幼兒“快”生活,轉變為帶領幼兒“享”生活。
教師松綁“彈”空間,助力自我管理生長力。適宜的一日生活與幼兒的自我管理是相互滲透和影響的關系,當教師逐步松開一日生活的束縛,幼兒才會真正生發出“敢管理”的愿望及基本素質。第一,時間安排可自如。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根據自己的需求嘗試安排活動內容,在時間長度上逐步過渡,由最開始的十分鐘到半小時,自我管理的機會隨之不斷增加。第二,空間互動能自由。隨著自主活動時間的拉長,幼兒對活動空間的要求相應擴大,由室內到走廊、再到平行班級的共享空間,由內及外、不斷增大的互動空間為幼兒的自我管理帶來更多選擇。第三,內容選擇能自主。豐富的選擇體現在幼兒可以寫寫畫畫、玩玩具,與物質媒介聯系,也可以照顧花草、與朋友游戲,與自然或人類發生親密聯結。多元的選擇可能促進幼兒自我管理朝著自如、自由、自主的方向蓬勃生長。
幼兒反思“彈”選擇,挖掘自我管理成長力。為了層層挖掘幼兒在自我管理中持續、有力的成長力量,讓“彈性作息”(即根據幼兒需求合理調整一日活動時間安排)真實彰顯幼兒主體性,有必要促進幼兒時常反思一日“彈性作息”中的合理選擇,反思的內容重點包含意識上的自我設計以及能力上的自我控制,并以游戲的形式體現。第一,以“游戲計劃”促自我設計的不斷完善。每人一份游戲計劃,通過這樣的方法給予幼兒管理的權利與途徑,讓自我管理的實現得以持續。第二,以“任務打卡”促自我控制的不斷提升。各環節中設置的任務打卡,強化了幼兒在彈性作息實踐中的堅持性和自覺性,適宜地規范幼兒管理的邊界和形式,讓自我管理的踐行更加有力。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普惠視閾下家園矛盾的調和路徑及機制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批準號:20YJA880042)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