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閩景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無論是購物、出行還是獲取信息,新技術都已嵌入其中。相關技術在教育教學和評價改革中的應用得到重視。大數據和腦科學正在揭示學習的秘密,一旦學習的秘密被通透地發現,學習必然會發生真正的革命,而現在剛好在一個分水嶺上。因此,主動擁抱數據對于教育產生的種種可能性,并努力讓其促進教育變得更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教育過程伴生無數數據,只有去采集才能擁有。教育教學過程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數據的無法窮盡,因此我們可以從能采集到的數據變量開始,不要追求等有一個完美的平臺來一下子滿足所有教育數據采集的需求。這決定了一方面我們不要想去窮盡數據變量,太多的垃圾數據會掩蓋真相,另一方面又要盡量去收集數據,因為大數據分析并非揭示教育教學的因果關系,而是發現教育變量的相關性,有了一定的數據量,才會呈現規律性的東西。
大數據的價值不在于數據很大,而在于可被積累、可被挖掘。大數據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十分重要,但目前最需要的變革并非在技術層面上,而是教育的組織變革。當前教育有大量數據,但沒有大數據,本質上是因為組織變革落后于技術發展和教育需要。數據不可持續采集、數據不可跨系統關聯,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組織機制上的問題。圍棋規則很簡單,卻可以演變無數的可能,人的DNA分子所有的基因信息可以用一個容量很小的U盤拷貝,卻可以衍生無窮不一樣的生命,都是因為其組織運行的科學性。
數據服務存在教育倫理問題,需要有法規支撐。越是個性化服務,就越需要精準的信息支撐,學習者在得到大數據指引的同時,必定越透明,這不僅僅涉及學習者的隱私問題,更涉及智力水平、興趣偏好、生活與學習習慣等敏感問題。數據使用者,必須對數據和學習充滿敬畏,同時也需要有法律方面的支持。
數據代表的是過去,而人的未來并不全部由過去決定。當數據本身成為未來發展因素時,未來就不再全部依據過去數據演繹。教育數據無論是老師知曉還是學生獲悉,都會在心理和行為層面產生影響,有人會產生正反饋,有人會產生負反饋。這好比股票數據一樣,你分析過去的數據預判未來,結果未來因此而改變。當然,個性化服務源于精準反饋,但精準也是有兩面性的,比如你訂閱了“頭條”,系統會依據你的選擇推送,結果導致你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從而限制你的視野開闊。
數據很重要,但比數據更重要的是教育過程本身的意義。數據創造不出經歷,但經歷能夠創造數據。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就,與他的經歷有關,并非和數據有關,因此教育要更關注經歷與體驗。當然好的學習經歷產生的數據品質也更高,這對數據的后續應用價值至關重要。
有些數據可以只用來審美和回憶。有許多教育目標很重要,如責任感、幽默感、溝通能力、領導力等,雖然大數據也給了我們一種描述的可能性,但很難設定為數據變量。有些數據涉及孩子成長和教師成長,這些數據是不可再生的,哪怕這些數據將來沒有分析價值,其審美價值和資料價值也是彌足珍貴的,因此強烈建議老師能錄下每一節課堂教學的情況,把它像礦藏一樣存儲起來,將來技術成熟的時候也許很有挖掘價值。
教育數據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現、指引和激勵。應用大數據來改進教育教學是科學,更是藝術。教育大數據的基本取向就是為學習者提供更好的學習服務。這個過程能夠發揮正面效益,依靠的是對教育的正確理解,在這一點上,大數據和在一張傳統試卷上給學生打一個分數并沒有太大的不同。數據分析要精準,但數據結果的應用卻可能要模糊,有的時候遺忘數據比記住數據更重要,因此教育大數據應用是科學更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