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葉
玉米多品種混種栽培是指在玉米清種過程中,把普通玉米品種和兩個或兩個以上玉米雜交種,按照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后進行播種的栽培模式。這種栽培模式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玉米田間群體結構,通過不同玉米品種間授粉而充分發揮F0代雜交優勢,實現田間群體結構內玉米多品種間的優勢互補,確保玉米穩產與增產。據調查統計,玉米多品種混種栽培可增產10%以上。由于這種技術不需要額外增加種植管理成本, 操作相對簡便易行,增產效果顯著,應大面積推廣這種栽培模式。
1.1 發揮了F0代雜交優勢
玉米的雜種優勢非常明顯,不同類群甚至不同種之間進行雜交,F1代增產效果顯著。因此,目前世界上廣泛應用玉米雜交種,發揮F1代雜種優勢。通過實踐證明,在玉米雜交授粉的當代,也就是F0代,雜交優勢也表現的非常明顯,體現在抗逆性強、品質和外觀向著父本方向發生改變以及增產和增收等,這是玉米多品種混種栽培技術增產的重要原因。玉米是雌雄同株作物, 但同一植株雄花揚花比雌花吐絲要早數天,在自然生長情況下,玉米的天然雜交授粉率在90%以上。試驗結果證明,如人工強迫玉米本株自交授粉,會造成籽粒少而瘦小,產量降低。玉米多品種混種栽培,能夠減少玉米自交及同品種株間授粉的幾率,使不同品種的玉米雜交授粉的概率大幅增加,發揮了F0代雜交優勢,從而提高了玉米的抗逆性、產量和品質。
1.2 降低了授粉不良的風險
玉米生殖生長過程中,頂端的雄穗一般在抽出后的2~5天內會自上而下逐步地完成散粉過程,散粉期歷時3~4天。一般情況下,雄穗散粉后,脫落的花粉借助風等外力飄落到雌穗的花絲上而完成授粉受精過程。由于不同品種玉米的散粉、吐絲期略有差異,玉米多品種混種可以延長授粉時間,以減輕由于氣候等自然因素對玉米授粉的不利影響。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遇到嚴重干旱或連續高溫等情況時,植株雄穗會提早抽出揚花散粉,也可能出現雌穗延遲吐絲,出現授粉不良現象,造成結實率降低、產量銳減。而采用玉米多品種混種栽培技術,幾個玉米品種總計的揚花散粉期會延長,大幅降低了授粉不良的風險。
1.3 增強了抗逆性
玉米多品種混種栽培,能夠使多品種間玉米的抗性互補增強,即抗旱、抗病蟲害、抗倒伏能力增強,降低了自然災害的影響和病蟲害大發生的風險。
1.4 提高籽粒品質
玉米品種間雜交授粉對籽粒性狀的影響較為明顯,可使玉米籽粒品質明顯提高,分析數據表明,玉米雜交品種再雜交后,粒重平均增加可達3%以上。
1.5 生育期縮短、成熟度提高
玉米多品種混種栽培,形成了新的田間植株群落,整體成熟期有明顯趨短的現象。生育期變短能使玉米進行干物質積累的時間變長,因而可以更好地完成籽粒在秸稈上的脫水和后熟過程。有利于一年多茬玉米種植地區茬口的合理安排與銜接,有效避免了因為要趕下茬而不得不在玉米不完全成熟時提前早收而造成產量降低和損失。
要求各品種間的生育期和揚花吐絲期要盡量相同或相近,多品種的玉米混種,選種上要注意各品種間生育期的差距不要過大,最多不要超過3天。生育期相近的玉米品種揚花授粉期略有差異,因此還要注意各品種的揚花吐絲期也要盡量相近,使混種后各玉米品種間的花期相遇,順利完成群體的授粉過程。
要求各品種間玉米的株高、密度、株型也要相同或相近。因為差別不大才能使其受光相對均勻,也易于播種操作和田間管理,從而有效回避各品種間的相互影響(如以高欺矮和相互抑制)等制約,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可協調發展的整齊群落群體。
混種可使品種間的抗逆性選擇達到互補。玉米品種沒有絕對完美的,但我們在混種品種選擇時,玉米多品種搭配混種互補性較強,可以實現趨利避害,從而彌補各品種玉米在相關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通過多品種混種的方式,不僅可以形成一個優良的玉米生產群落,還可以改善玉米品質等。如利用高油、高淀粉、高蛋白等的玉米品種與普通品種混種,通過各品種間的玉米雜交授粉,在獲得高品質籽粒的同時,又能實現高產、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