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萬秋貴
關鍵詞:非洲豬瘟;防控高危窗口期;風險管理;關鍵技術
在缺乏非洲豬疫苗上市的前提背景下,因非洲豬瘟而清場的豬場問題嚴重;因流通加劇,面源污染,導致病毒廣泛散播,養豬形勢十分嚴峻。為了有效推進養豬產業發展,保證我國生豬產業安全,對應的養殖部門要針對非洲豬瘟容易暴發的風險管理進行研究,采用有效的措施減少復養風險。
科學研究發現,受非洲豬瘟暴發影響的豬場多出現一定規律性特征,通過嚴加防控,科學監督窗口期問題,加強防控管理,將生豬養殖損失降到最低。
從防控非洲豬瘟工作實踐來看,非洲豬瘟防控高危窗口期包括了生豬發情、配種、分娩、斷奶、轉群等五大關鍵窗口期,幾個窗口期的致病因、傳播方式也有很大不同。例如生豬配種、分娩期間,人和生豬的接觸頻率高,若管理人員沒有做好工具消毒和環境處理就可能加快非洲豬瘟傳播;在生豬斷奶、轉群的階段,若生豬的通行通道沒經過徹底的清理、消毒,也會增加環境中病毒殘留,造成二次感染。轉群時候,生豬由于飼養環境、方式轉變,自身抵抗力發生變化,進而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如導致豬的腸道菌群紊亂,為病毒微生物寄生提供條件,隨著生豬的自由基增加,其生物膜通透性變大,非洲豬瘟等病毒性傳染病感染概率增大。
針對非洲豬瘟窗口期五大風險因素,建議相關從業人員針對自身生豬養殖規模,養殖環境,采用科學的管理措施來切斷疫情傳播途徑,降低養殖風險,避免受到非瘟疫情侵害。
2.1 采用全方位消毒、殺菌技術
養殖人員要做好全方位的消毒、滅菌管理,要做好人、豬、通道、工具接觸面的全面消毒。規模場設立二次消毒轉運站,外來的物、料要經過第一次全面消毒后貯放于場外轉運站,經過再次熏蒸或臭氧消毒后方可由內部運輸工具轉運入場,有條件的地方建議養殖場設置烘干房,物、料、車進行烘干消毒。養殖人員進入豬舍時候要執行嚴格的消毒措施,如更換工作服、換防護鞋、帶防護手套等;清理豬舍時候用過氧乙酸、戊二醛對豬舍進行立體消毒,走道、糞溝、場外環境經常潑撒燒堿,生石灰,工具用燒堿浸泡消毒,水中添加復合有機酸化劑,以此來盡量減弱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途徑。
2.2 減毒轉陰技術
實踐證明,部分養殖場戶在飼料中添加中成方劑,實施綜合防控,實現減毒轉陰,復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推薦的方劑如下:黃芪30克,青蒿30克,茯苓30克,黃連40克,黃柏40克,黃芩40克,大青葉40克,金銀花40克,連翹30克,黨參50克,茵陳40克,山藥30克,上述為100公斤生豬用量。煎藥口服,一天一劑,到豬場穩定為止。每月連續用15天后間隔15天再用。
2.3 運用免疫調節技術
非瘟時代,特別是母豬配種、分娩、斷奶時期,豬場常見病藍耳病,極易造成豬群免疫抑制,動物個體處于亞健康,增大非瘟感染風險。同時,豬偽狂犬病、圓環病毒等與藍耳病相伴相生,極易加重非瘟造成的死亡損失。提高豬群免疫力,必須要穩藍耳,防藍耳。建議豬群每月用泰萬菌素、多西環素、替米考星、免疫肽拌料7~10天,凈化藍耳等呼吸道疾病,提高豬群自身免疫力,群體抵抗力。
2.4 減少應激
值得注意的是,生豬流動性越強,其染病風險越高,建議養殖人員盡量在豬群空腹情況下,氣候環境好,溫度適宜的時候移動生豬,減少應激;生豬移動前期和后期,養殖人員都應當保持其居住環境干燥潔凈,仔豬保育初期盡量減少沖欄,以免空氣濕度過大而引起仔豬頑固性腹瀉,用過氧乙酸消毒可降低空氣中的氨氣、硫化氫等氣體濃度,保護豬的呼吸道黏膜,在飼料中加入一些益生菌類物質、黃芪多糖類產品,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葡萄糖抗應激。
2.5 加強產品檢測
若在生豬場當地發現了疑似非洲瘟疫的病例,養殖人員要及時排查本場內生豬,檢測疑似陽性結果后,要及時上報當地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部門,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部門及時對樣品來源場點開展隔離、消毒和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并在省、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指導下送樣確診。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作為一種頑固的瘟疫,其致病因素多,防控難度大。兩年多來,對國計民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目前,我國針對生豬養殖復產復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非洲豬瘟依舊是懸于復產頭上的一把利劍,需引起養殖人員的高度警惕。本文針對生豬養殖以及非洲豬瘟高危窗口期風險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風險管理的幾項技術建議,希望能夠為優化我國生豬養殖,為更多豬場成功復產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劉勇(1972-),男,本科,副高級工程師。石門縣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