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男 劉玟琪 張端陽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已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推手。然而,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該文從城鄉差異、農村布局規劃、思想觀念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出發,探究了農村空心化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結合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從加快農村發展振興,增強農民返鄉吸引力;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完善惠農政策;培養本地優秀人才,成就新型職業農民;提高思想意識水平,促進農民治理參與度等維度,探討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空心化問題的治理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空心化問題;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3-0001-04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However, the problem of rural hollowing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layout planning, ideas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rural hollow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speeding up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farmers to return home, protect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improving the policy of benefiting farmers, cultivating local talents, achiev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ciousness level, promoting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undamental pat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hollow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 Rural hollowing out problem; Governance path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1]。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2]。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紛紛涌向城市,隨即形成了農村空心化現象,造成農村主體缺失,嚴重阻礙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3-7]。因此,要想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村空心化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通過對目前已有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國內大多數學者在對農村空心化問題進行研究時,主要集中在農村空心化的內涵、形成原因以及治理路徑等方面。首先,在對農村空心化內涵的界定方面,目前學術界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不同學者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如鄭萬軍、王文斌從人口維度的視角出發,明確指出農村空心化的實質就是農村人力資本的空心化[8]。龍花樓從地理維度的視角出發,對農村建設用地的利用情況進行分析,指出空心化農村的形成主要由于宅基地的廢棄和閑置[9]。肖琴從經濟維度的視角出發,認為農村空心化的本質是農村經濟發展失去動力和年輕勞動力[10]。徐勇從綜合維度的視角出發,認為農村空心化是支撐鄉村可持續發展和文明轉型的資金、技術、知識、人才和需求等資源大量流失,鄉村治理可利用的手段嚴重匱乏,從而陷入鄉村發展的困境[11]。王東強等認為,隨著農村青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引起農村人口數量減少和人口結構失衡,進而導致農村人才流失、資金外移、土地拋荒、農業萎縮、基層組織渙散、社會問題嚴重等一系列問題的一種現象[12]。其次,在農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方面,一些學者認為,農村空心化問題產生的原因多樣,其中包括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制度因素、思想觀念因素等。例如,吳文恒等從經濟因素的角度出發,認為農村空心化是由經濟社會發展導致的;崔衛國等從制度因素的角度出發,明確指出農村空心化是城鄉二元制度的產物,同時也指出自然因素以及農村思想觀念的轉變也是農村空心化的驅動因素[13]。最后,從治理路徑的方面來看,目前大多數學者主要是從城鄉一體化、政府積極支持力度以及基層組織建設等綜合維度展開研究。如崔衛國等認為只有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13];沈菊認為只有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整合社會資源,形成社會合力,才能緩解農村空心化帶來的壓力[14]。萬秀麗則從精準扶貧的視角出發,提出加強農村兩委建設,能夠為農村空心化的治理提供組織保障[15]。
由此可見,學者們在對農村空心化問題的研究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對該問題展開研究。但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實現農村空心化治理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結合進行研究的成果卻是寥寥無幾。以“鄉村戰略”和“農村空心化”為主題在CNKI進行檢索,截至2021年1月,檢索到的結果為85條。隨著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加劇,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因此將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空心化兩者有機結合進行研究,對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農村空心化的現狀
1.1 發展主體空心化 農民是農村的主體,同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落實的關鍵因素。只有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鄉村振興戰略才會有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撐。但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大量勞動力涌入城鎮,導致農村發展主體缺位問題日益嚴峻。發展主體空心化,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方面,農村常住人口進城務工而逐年遞減,很多農村甚至處于半消失的狀態;另一方面,由于進城務工的人口大多數為青壯年,致使村內大部分常住人口為老人、婦女和孩子以及沒有外出工作能力的人口,導致農村人口素質不斷下降,結構比例失調。
1.2 農業生產空心化 在自然經濟時期,農民主要是為了自身的需求而進行農業生產。農業生產也具有多樣性,例如種植、養殖以及手工等方式。多樣性的生產使得農民能夠自給自足。但是隨著城鎮化、信息化的進程,農村生產的目的越來越商品化,主要是為了滿足城市市場的需要,這使得農業生產逐漸地走向了單一化,由此導致了農村生產的空心化。
1.3 農村房屋空心化 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人走屋空”以及住房用地“建新不拆舊”現象逐漸增多。農村房屋空心化的情況較為復雜,可分為以下3種情況:一是部分外出經商人員完成資本積累后,轉成城市戶口,全家搬至城市生活,造成原有的住宅閑置;二是由于城市房價過高,外出務工人員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在城市購置房產,但是出于攀比心理,回鄉修建新房,而后繼續外出務工;三是受傳統農村封建思想的影響,大多數農民認為老宅子是家族的象征,因此他們在修建新房時不愿拆除老宅子。
1.4 基礎設施空心化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村公共服務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公共基礎設施日益健全,鄉村公路、醫療條件、教育條件、休閑場所逐步改善。但由于農村發展主體的空心化,導致農村人口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利用率不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1.5 文化建設空心化 青壯年作為傳承和發展農村文化的主要群體,由于受到城市現代文明的拉力作用,致使農村地區青壯年大量流出,青壯年所占人口比例不斷減少,農村文化傳承出現斷層。盡管相關政府部門采取了一些文化保護措施,但始終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發展主體、農業生產、農村房屋、基礎設施及文化建設的空心化,嚴重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一是農村發展主體缺位,農業生產單一,且技術水平處在較低的層面;二是留村常駐老人、婦女以及兒童文化基礎較差、政治參與程度不高,使得民主監督環節薄弱,政治建設難度加大;三是外出務工勞動力受城市現代文明熏陶,逐漸排斥并脫離本村鄉土文化,致使文化傳播后繼無人,出現斷層;四是農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缺乏關愛等矛盾日益,鄉村社會文明和諧難以維持。
2 農村空心化的成因
2.1 城鎮化進程加快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2000年以來,我國城市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勞動力需求,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工作保障,進城務工的人數不斷攀升,農村勞動力實現了跨地區、跨產業流動,農村人口人數逐年遞減。
2.2 城鄉發展不平衡 城鄉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城鄉間收入差距過大是當前農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的主要原因。受早期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以及以農補工政策的影響,先富帶動后富的理念不僅沒有實現,城市反而越來越富,這一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25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4617元,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約為2.69倍;201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359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6021元,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約為2.64倍;2020年2季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65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069元,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約為2.68倍。城鄉間的收入差距嚴重影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選擇進城務工,而進城務工的年收入也成為農村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因此,在城市高收入的拉力下,加快了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速度,致使農村空心化越來越嚴重。
2.3 村莊規劃不合理 由于村莊規劃不合理,加上部分村民受傳統農村思想的影響,導致農村建房的隨意性很大,建新不拆舊和人走房空的現象普遍存在。此外,農村在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權責不明以及權屬不清的現象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宅基地的流轉,造成房屋閑置,嚴重浪費了農村土地資源,使得農村土地、房屋的空心化程度加劇。
2.4 生活壓力增加 在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種植業仍然是傳統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本高效低的傳統農業難以緩解生活壓力。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要素的價格“節節高升”加上農產品附加值低的特點,從事生產的農民看不到農業發展的前景;另一方面,農村家庭出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使得對子女的教育成本不斷增加。長期如此,大多數農民看不到務農的前景,不得不為了擔起生活壓力離開家鄉,外出務工。
2.5 鄉土文化傳承缺乏載體 從內部需求方面來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外界文化對農村的影響日益深化,而農村鄉土文化大多又不被村民接受,隨著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大山的口號對農村居民的影響越來越大,導致很多農村居民走出大山,逐漸向城市流轉,因此農村鄉土文化傳承的主體逐年減少。從外部政策方面來看,地方政府缺乏對農村居民的思想引導,對國家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政策的宣講力度有所欠缺。內外部方面的原因共同導致了鄉村文化傳承缺乏有效載體。
2.6 生活觀念轉變 黨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組成部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城市生活的繁榮刺激了農村居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加快了農村發展主體的流動速度。這群發展主體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逐漸適應了城市現代化的生活,與閉塞偏遠的農村生活相比,他們很少有人愿意回到農村務農。長此以往,農村逐漸失去了這些“新生代群體”。農村缺乏生機勃勃的年輕人,必然會使農村治理水平停滯不前,致使農民看不到發展前景,紛紛涌入城市,進而加劇農村空心化。
3 農村空心化的治理對策
根據鄉村振興政策,結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及2018年3月5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指出要減少農村人口空心化,要切實實現由政府牽頭,民眾資源跟隨,并整合當地資源,通過加深農村改革進行城鄉融合的發展路程。
3.1 加快農村發展振興,增強農民返鄉吸引力 農村的經濟落后是人口流失的重要原因,要增加返鄉吸引力必須要實現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第一,制定保護鄉村經濟的相關法律法規,統籌規劃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學習其他國家成功經驗,結合我國農村具體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有法可依;第二,增加政府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財政補助,設立專用款項來輔助農村進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多樣的社會化服務,另外,需要增加農民對收入的預期,提高農村生活條件;第三,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建設農村特色產業體系,根據資源和條件因地制宜組建鄉村企業,還有,可以通過政策幫扶鼓勵企業下鄉,增加農村工作崗位;第四,加大戶籍制度改革的進程,減少二元戶籍制度的弊端,助推城鄉融合發展。
3.2 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完善惠農政策 土地是農民生活的重要資源,土地權益是農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之一。要讓農村吸引農民,需要建立切實可行的經營制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并在此基礎上增加惠農支農的政策力度,依法執行土地流轉,提高產出效益,讓農民能看到農村的發展前景,對農村報以積極的態度,才能實現農民對農村進行長期的支持與投入,減少農村土地“擱荒”“棄荒”現象。另外,政府需要增加對種糧等項目的專項補貼政策,并優化補貼對象,增加土地利用率。還有,需要加大科技下鄉的方式與種類,派遣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對農民普及相關知識并進行培訓與指導,培育屬于鄉村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強宏觀調控,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保障農民的基礎收入。
3.3 培養本地優秀人才,成就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農業生產新型主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角色之一。培育現代農業生產的高素質人才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新型職業農民具有較多的農業相關知識積累、對農村抱有濃厚的情感或興趣,易于接受農業科技并實現大規模的農業經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可以由政府領頭,開展多樣化的培訓活動,如組織農業專家開展講座、繼續教育學校等方式。還要根據實際的需求建立“產前、產中、產后”系統化的培訓體系。
3.4 提高思想意識水平,促進農民治理參與度 農村的發展狀況與每一個農民息息相關,可以利用電視、廣播、微信等多樣化宣傳渠道,普及國家實施的方針、政策,增加農民對農村的依戀程度,宣傳“土地空心化”的弊端,讓農民切實體會空心化治理的急迫,形成農民群體共識,提高農民在治理中的理解程度與參與積極性,敦促其自覺配合土地利用與規劃,充實村級治理主體,壯大“三農”工作隊伍,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4 結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城鎮化、工業化以及信息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空心化問題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障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對農村空心化的內涵、現狀以及形成因素進行了深入剖析,并且從綜合整治的角度,對農村地區空心化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措施,以期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以及農村空心化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陳萌山.關于“三農”政策調查研究的認識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9(07):4-9.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3]Liu Z, Liu Y, Li Y.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s dominate trends of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over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5:370-378.
[4]Liu, Yansui.Introduction to land use and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J].Land Use Policy,, 2018, 74:1-4.
[5]Liu Y, Fang F, Li Y. Key issues of land use in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ing[J].Land Use Policy, 2014, 40:6-12.
[6]Li Y, Wu W, Liu Y. Land consolidation for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Practical reflec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Land Use Policy, 2018, 74:137-141.
[7]Liu Z, Liu Y, Li Y.Extended warm temperate zone and opportunities for cropping system change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9, 39(2):658-669.
[8]鄭萬軍,王文彬.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農村人口空心化治理[J].農村經濟,2015(12):100-104.
[9]龍花樓,李裕瑞,劉彥隨.中國空心化村莊演化特征及其動力機制[J].地理學報,2009,64(10):1203-1213.
[10]肖琴.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城郊村“空心化”治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9.
[11]徐勇.掙脫土地束縛之后的鄉村困境及應對——農村人口流動與鄉村治理的一項相關性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2):5-11.
[12]王東強,田書芹,宋凡金.農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模式[J].開放導報,2014(03):100-103.
[13]崔衛國,李裕瑞,劉彥隨.中國重點農區農村空心化的特征、機制與調控——以河南省鄲城縣為例[J].資源科學,2011,33(11):2014-2021.
[14]沈菊.農村空心化背景下精準扶貧對象主體意識培育研究[J].農業經濟,2018(03):64-66.
[15]萬秀麗.精準扶貧視野下“空心化”農村治理探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7(02):118-12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