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生 孫衛東



摘 要:“黃山貢菊”是國家農業地理標志產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曾作貢品,有疏風清熱、平肝明目之功效,為藥、飲兩用佳品。該試驗示范通過“寧盾”有益微生物以及各項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和有機肥替代等技術融合集成應用,探索貢菊全程綠色種植體系,促進休寧縣農業綠色發展。結果表明,貢菊應用“寧盾”微生物肥處理與對照存在明顯差異,菊花葉片數、莖粗、產量和抗逆等性狀指標得到了明顯改善。
關鍵詞:微生物菌肥;黃山貢菊;綠色種植體系;病蟲害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 S56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3-0050-04
新安江源頭在休寧縣,其干流在縣域內達123.2km,流域面積達1984.1km2。保護綠水青山與推廣新安江生態補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切實履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菊花是休寧縣特色農業產業,近年來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已發展到2333.33hm2,年產值3.6億元。由于休寧縣菊花種植區的氣候、地勢、品種不同,菊花病蟲害的發生種類、為害高峰及程度均有所不同;加之各地菊農病蟲防控技術參差不齊,施肥習慣不合理,在菊花生產種植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隱患,給菊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確保休寧縣菊花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休寧縣在穩步開展菊花綠色生產試驗示范的基礎上,于2020年引進“有益微生物驅動的全程綠色種植體系(簡稱BeMMG體系)”,以微生物菌劑“寧盾”全程施用為主來防治多種病害,輔助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高效低毒農藥防控等措施,探索提出菊花綠色生產模式,實現菊花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寧盾”微生物菌劑是由南京農業大學生物農藥及綠色植保實驗室研發的一種由多種微生物菌復配而成,主要成分是多種芽孢桿菌及沙雷氏菌。2020年,休寧縣在安徽省農科院的指導下,在休寧縣藍田鎮前川村創建了菊花綠色生產示范片,并在示范片內針對菊花種植的“BeMMG、常規體系”2個體系,圍繞“寧盾”全程控害增效進行試驗示范和對比。通過田間試驗,測定BeMMG體系和常規種植體系中菊花生長的各項指標以及病蟲害發生程度和防治效果,并分析對比,為貢菊全程綠色種植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1.1.1 供試菊花品種 供試菊花品種為“黃山脫毒貢菊”,育苗方式分為扦插苗和老菊花分兜腳苗(以下簡稱“分兜苗”)2種。
1.1.2 供試肥料和藥劑 主要供試菌劑:供試菌劑為南京農業大學生物農藥及綠色植保實驗室研制,南京本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供應的微生物菌肥“寧盾”水劑,{A型和B型2種,芽孢桿菌數量≥20億/mL。登記證號:微生物肥(2013)準定(1096)號}。其他肥料:商品有機肥、尿素、過磷酸鈣、配方復合肥。供試藥劑:綠僵菌、除蟲菊素、苯醚甲環唑等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
1.2 試驗地點 休寧縣藍田鎮前川村,該區域菊花種植面積達19.34hm2,土壤為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本試驗共用田4塊,總面積0.21hm2。
1.3 試驗方法 在3塊不同菊花田內全部種植“分兜菊苗”,并且每塊田分別設置“BeMMG體系”“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3種不同處理,3塊田共設9個處理。另選1塊菊花田,增設1個“扦插菊苗”“分兜菊苗”2種栽培方式,同時,分別設置“BeMMG體系”“常規種植體系”“農民自防區”3種不同處理,共設6個處理。小區隨機排列,每個試驗小區面積均為120m2(每個試驗小區共分4畦;畦寬0.7m、溝寬0.5m)。每個處理小區種植密度為500株。試驗田四周設保護行。以上15個處理小區,試驗總面積1800m2。2個體系的具體操作方案見表1。
2 數據調查統計
2.1 土壤取樣檢測 分別在菊化移栽前和菊花采摘結束期,依次對試驗田土壤的pH值、有機質、全氮、銨態氮、速效鉀和有效磷開展土壤取樣檢測。
2.2 病蟲害防效調查
2.2.1 褐斑病 在菊花一次分枝末期和現蕾初期,分2次對試驗菊花進行褐斑病發生率和發病程度調查。每個處理隨機調查20株菊花,自上而下調查15片葉,按下列分級方法記錄各級病葉數及總葉數。病葉分級方法(以葉片為單位)如下: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5%;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1%以上。
2.2.2 根腐和枯萎病 在菊花一次分枝末期和現蕾初期,分2次對試驗菊花進行株發病率調查。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病株率(%)=(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該病級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級值)×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2.3 產量調查和品質抽檢 試驗期間對菊花的長勢和產量開展對比調查。產量調查,以鮮花進行數量統計,從菊花移栽大田后,在菊花一次分枝末期,對菊花植株的生物學產量包括株高、主枝粗細度(采用游標卡尺測量植株地上部2cm處的直徑)、總分枝數、總葉片數,進行調查統計。采花期對鮮花的質量(花朵大小、色澤、賣相)和農殘情況進行抽樣比較。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種植體系對菊花花期前長勢及病害的影響 土壤取樣檢測、產量調查和品質抽檢、病蟲害防效調查以及2個體系模式下菊花投入、產出比和經濟效益分析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
2020年5月19日菊花長勢及褐斑病調查統計數據(表3)顯示,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菊花株高為52.26cm,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菊花株高分別高6.46cm、3.24cm;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菊花主枝莖基粗細度為0.71cm,比常規種植體系下菊花主枝莖基粗0.07cm,比農民自防區菊花主枝莖基細0.15cm;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菊花單株總葉片數為161.39cm,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單株總葉片數分別多9.47張、0.56張;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菊花褐斑病病葉率為1.67%,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菊花褐斑病病葉率分別低4%、0.75%。
3.2 不同體系對菊花始花初期長勢及病害的影響 2020年6月14日菊花始花初期長勢及病害調查統計數據(表4)顯示,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菊花單株主分枝數為6.8個,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單株主分枝數分別多1.2個、0.6個;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菊花單株總葉片數為309張,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單株總葉片數分別多66張、22張;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菊花褐斑病病葉率為21.97%,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菊花褐斑病病葉率分別低11.31%、3.6%;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菊花褐斑病病指為4.93,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菊花褐斑病病指分別低3.68、2.02;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菊花土傳病害的枯死株率為6.49%,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菊花土傳病害的枯死株率分別低1.76%、0.87%。
3.3 不同種植體系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2020年6月28日菊花采收期不同種植體系土壤理化性狀對比數據(表5)顯示,采用BeMMG體系的土壤pH值為5.2,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下土壤pH值均高0.1;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為33.4g/kg,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下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高0.8g/kg、1.5g/kg;采用BeMMG體系的土壤全氮含量為3.13g/kg,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土壤下的有機質含量分別低0.11g/kg、0.24g/kg;采用BeMMG體系的土壤銨態氮含量為272.2mg/kg,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下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高2.5mg/kg、18.7mg/kg;采用BeMMG體系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為79.7mg/kg,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下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高3.2mg/kg、1.3mg/kg;采用BeMMG體系的土壤中速效鉀含量為79.3mg/kg,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下的土壤速效鉀含量分別高3.9mg/kg、9.5mg/kg。
3.4 不同種植體系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2020年度菊花不同種植體系經濟效益相關數據(表6)表明,采用BeMMG體系的微生物肥料及有機肥施用達18300元/hm2,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微生物肥料及有機肥施用分別高4800元/hm2、3300元/hm2;采用BeMMG體系的農藥施用為3525元/hm2,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農藥施用分別低2175元/hm2、185元/hm2;采用BeMMG體系的人工成本為9000元/hm2,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人工成本均高2500元/hm2;采用BeMMG體系的其他投入為4350元/hm2,與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下的其他投入一致;采用BeMMG體系總投入合計為35175元/hm2,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總投入分別高4125元/hm2、2025元/hm2。由此可見,采用BeMMG體系的投入成本最低。
在產出數據中,采用BeMMG體系優質花率達到83.7%,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優質花率分別高13.9%、8.1%;采用BeMMG體系的干花產量達到3292.5kg/hm2,比常規種植體系的干花產量高112.5kg/hm2,比農民自防區的干花產量低142.5kg/hm2;采用BeMMG體系的菊花干花銷售價格為66.8元/kg,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菊花干花銷售價格分別高13.4元/kg、9.8元/kg;采用BeMMG體系的菊花干花產出合計219939元/hm2,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菊花干花產出合計分別高50127元/hm2、22144元/hm2。2020年度采用BeMMG體系的菊花凈利潤為184764元/hm2,比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菊花凈利潤分別高46002元/hm2、22119元/hm2。
4 小結與討論
(1)采用BeMMG體系種植試驗菊花的葉片數、株高、莖粗、分枝數與常規種植體系、農民自防區比較,在不同生長期和生長階段,皆有顯著的差異和優勢,表現出較好的生長勢。
(2)采用BeMMG體系種植的菊花褐斑病和土傳病害發病率和發病程度明顯低于其他種植體系;菊花產量和品質(優質花率)也明顯提高。說明BeMMG種植體系對菊花生長、產量和品質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在BeMMG體系種植模式下,菊花植株褐斑病的病葉率、病指皆明顯低于其他體系和處理;植株土傳病害的枯死株率也低于常規種植體系、農民自防區。植株的總體抗病性顯著提高。
(4)在BeMMG體系種植模式下,小區土壤有機質、銨態氮、有效磷、速效鉀等指標皆顯著增加。表明有益微生物驅動的全程綠色種植體系(BeMMG)具有促進土壤養分釋放的作用。
(5)在BeMMG體系種植模式下,菊花投入和產出比明顯好于其他種植模式,效益達18.4764萬元/hm2,較其他體系或種植區分別提高25%、13.6%。
試驗結果表明,黃山貢菊有益微生物驅動的全程綠色種植體系(BeMMG體系),其與常規種植體系和農民自防區相比,在實現化肥農藥減量控害和增效的同時,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提高了土壤肥力,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菊花產量和品質,增加了菊農的收入,促進了菊花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管文芳,戴相群,胡強等,微生物肥料“寧盾”對草莓的促生防病效果初探[J].北方園藝,2016,02:158-162.
[2]劉鵬,劉訓理,中國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現狀及前景展望[J].農學學報,2013,03:26-3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