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時節,是黎川縣洵口鎮皮邊村蜂農郭國民和他兒子最忙的時候,他們父子倆每天都要割蜜、搖蜜、分裝、銷售,同時還要接待慕名而來的遠近游客,向他們演示蜂蜜的采收過程,宣傳、展示東華山生態蜂蜜的綠色品牌。
郭國民出生于1940年,今年已經81歲高齡,但身體依舊十分硬朗,干起活來不僅有力氣還十分利索。他從20歲出頭便開始養蜜蜂,到現在已經有整整60個年頭。由于他的蜜蜂養殖技術嫻熟老道,生產的蜂蜜綠色天然,品味極佳,非常受歡迎,他便成為了當地久負盛名的“蜂王”。
黎川縣洵口鎮皮邊村地處武夷山深處,這里山高林密,樹木品種繁多,植被非常豐富。每年春季,各種花卉競相開放,為蜜蜂采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蜜源。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郭國民只要一有空便鉆進大山里,從樹洞、泥洞、巖壁上尋找野生蜂巢,采集蜜源,開始土法養蜂。雖然當時養蜂規模不大,每年只有大山里收集到的十幾窩野蜜蜂,但是在那個年代,這門偷偷摸摸的“副業”,也為他賺取了不少“外快”用于補貼家用。
蜜蜂養殖雖然不是力氣活,卻是個技術活,不僅要防棉蟲、巢蟲、螨蟲等蟲害,還要防大肚皮病、卷翅病等病害,還有胡蜂等天敵。經過長期的細心觀察,以及不斷總結積累養蜂的經驗,郭國民摸索出了蜜蜂養殖的一套方法,成為遠近聞名的蜜蜂養殖“土專家”。當地不少蜜蜂養殖新手,經常為此登門拜訪求教,每次他都毫不保留,將養殖技術無私的傳授給他們。
但是,正當他以為蜜蜂養殖能一直一帆風順時,意想不到的災害突然降接二連三地降臨。養蜂人最怕發生的是“盜蜂”,有一次,郭國民正在按慣例巡查蜂箱,突然有一窩蜜蜂從蜂箱里飛了出來,緊接著這窩蜜蜂引起了其它蜂箱蜜蜂的躁動,很快,所有的蜜蜂蜂擁而出,一時間鋪天蓋地,天空中密密麻麻,布滿了受驚的蜂群,它們之間互相廝殺,不一會兒便“尸橫遍野”,地上全是死去的蜜蜂。望著這些死掉的蜜蜂,他痛心不已。事后,他才知道一切都是工蜂“盜蜂”惹的禍。原來,蜂箱里如果出現了工蜂偷蜜,只要處理不及時,便會引起蜜蜂的躁動,受驚的蜜蜂便會互相殘殺,這種情況會造成蜜蜂的大量死亡,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2008年,中國南方遭遇了歷史罕見的冰災,冰凍天氣持續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山上白皚皚的一片,所有的樹木都結上了厚厚的冰層,100多箱蜜蜂找不到食物,幾乎全部餓死。緊接著2009年,他的養蜂場又爆發一場嚴重的病害。2010年春季又下了一場曠日持久、綿綿不絕的春雨,蜂蜜幾乎絕收。突如其來、接踵而至的災害,讓他始料未及,將他辛辛苦苦經營多年養蜂事業毀于一旦。但是他并沒有因此氣餒,放棄心愛的養蜂事業。而是重整旗鼓,一頭扎進到山里去繼續尋找中華蜂蜂巢。
東華山方圓幾十公里,這里樹高林密,要在茫茫高山林海里尋找蜂巢,談何容易。但他毫不畏懼,硬是翻山越嶺,從樹洞里、泥洞里找到了一窩窩的“土蜂巢”。有一次,他在一處懸崖峭壁上發現了一窩蜂巢,便將隨身攜帶的一條繩索一頭捆在樹上,一頭捆在自己的身上,然后順著繩索往下墜,慢慢地靠近蜂巢,將采收蜜蜂的“蜂籠”罩在蜂巢上,蜜蜂便開始一點一點地往“蜂籠”里飛,一直等到太陽快要下山,這窩蜜蜂才采收完畢,他回到家中時已經伸手不見五指。經過幾年鍥而不舍的努力,他又重新恢復了原來的蜜蜂養殖規模。
近些年,在國家實行精準扶貧政策下以及省政協駐村工作隊的精準扶貧幫扶下,皮邊村拋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通過建設秀美鄉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徹底改變了過去貧困落后的面貌。村里的紅色、綠色、古色旅游資源得到保護利用和開發,位于皮邊村的紅色革命舊址黎川縣“第一黨支部”經過重新修建,成為人們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接受黨史教育的基地。坐落在東華山腳下的“姊妹瀑布”經過媒體的大力宣傳,知名度日益提高。省政協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將皮邊河進行了整治和改造,修建了通往“姊妹瀑布”的旅游公路和游步道。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使皮邊村旅游產業風生水起,一年四季前來旅游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這個昔日偏僻的小山村,已經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村里的這些變化,也給他的蜜蜂養殖業帶來了商機,源源不斷的游客使他的蜂蜜日益火爆。
采訪中,郭國民老人高興地說:“前年外出打工的小兒子聽說家鄉發生很大的變化后,也回到村里返鄉創業,和我一起養蜜蜂。今年,我家蜜蜂養殖數量已經達到了300多箱。因為村里發展了旅游產業,現在來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我的蜂蜜不僅在家門口就可以銷售,而且兒子通過發‘抖音將蜂蜜銷往全國各地。我養了一輩子的蜜蜂還沒有碰到這樣的好年景,只要我這把老骨頭還能動,就要為家鄉繁榮,鄉村振興出力?!?/p>
作者簡介:吳維綱,黎川縣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