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偉


[摘 要]文章從智慧社會視角出發,闡述了大學智慧圖書館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提出了高校智慧圖書館服務欠缺跨界合作及建設質量不高的現狀,并從推動智慧圖書館跨界合作及優化創建高校智慧圖書館兩方面的內容著手,對智慧社會視角下大學智慧圖書館服務與管理工作開展的策略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智慧社會;智慧圖書館;跨界合作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13-0088-03
智慧社會作為一種新興理念,對于我國大學的智慧圖書館優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但從目前來看,在實際開展智慧圖書館服務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因此有必要對其展開深層次的分析。
(一)智慧社會概念界定
“智慧社會”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數字地球”等概念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而成的。從“智慧社會”視角出發的大學智慧圖書館服務更加側重于生活化、普及化、智能化、移動化、互聯化、網絡化、數字化等內容。“智慧社會”更加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在“智慧社會”的視角下,大學智慧圖書館建設應當加大力度開展可視化、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并強化圖書館跨界合作,進而形成一個系統的智慧圖書館服務體系。“智慧社會”其實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發展趨勢,強調的是充分調動起社會各界的力量,確保用戶之間的高效互動與交流,最終推動大學智慧圖書館現代化建設進程[1]。
(二)智慧社會視角下高校智慧圖書館服務與管理現狀
1.欠缺跨界合作
從智慧社會視角出發,為了保障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質量,應當積極開展同其他機構之間的跨界合作,進而為高校師生和社會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圖書館服務。但從目前來看,高校智慧圖書館在建設的過程中,并未注重開展對于自身核心業務的定位工作,與此同時還欠缺與之相對應的服務機制,嚴重阻礙了高校智慧圖書館實效性的發揮。
2.建設質量不高
大學圖書館是海量文獻的重要存儲之地,而對于圖書館來說,最寶貴就是其所存儲的大量的文獻資源,所以在實際創建高校智慧圖書館的過程中應當立足于文獻,強化開展信息資源整合工作,以提升各類文獻資源的利用價值。然而現如今高校在智慧圖書館建設方面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即信息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平臺結構不完善、資源挖掘力度不夠。
(一)推動智慧圖書館的跨界合作
1.信息媒介
對于圖書館來說,其本身便屬于具有服務功能的機構,大學圖書館則是面向高校全體師生的一個服務機構,為其提供通過文獻搜集的方式來獲取資源,在當前智慧社會建設的要求下,應當積極推動高校智慧圖書館資源建設及服務工作的創新發展,充分利用跨界合作的方式高度融合信息資源及圖書館,共同開展信息傳播活動。實際信息共享過程將轉變以往單一的信息儲存,成為在現代社會信息資源生產中的推動者及創造者。目前相關調查顯示大學圖書館在信息生產的過程中廣泛存在著界限模糊的方式,與此同時還面臨著高校師生日益增長的大量需求和有限圖書館資源之間的矛盾,因此大學圖書館應當認清形勢,積極尋求跨界合作。
2.教育平臺
大學圖書館除服務功能外,還承擔著對高校師生的教育職能,與此同時其還是弘揚正能量以及倡導全民閱讀的重要場所。基于此,大學圖書館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強化開展對于現代技術及文化資源的融合工作,深度合作提升教育實效性,并擴大高校圖書館的影響力,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有效建立起具有更寬廣服務范圍的智慧圖書館信息平臺,在跨界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出高校圖書館的社會教育效能[2]。
3.城市第三空間
第三空間主要指的是除了居住地點及工作地點以外,人們進行非正式公共聚集的場所,第三空間最主要的特點便在于“中立地帶”、超時間開放及為人們提供心理支持和撫慰等。在智慧社會理念的要求下,大學圖書館要確保現代技術同圖書館各方面建設充分結合起來,圖書館自身需要精準掌握好當下時代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最大限度實現對于現代化、信息化先進技術的高效應用,探索同外界合作的機會,對現有的空間展開進一步的延伸與拓展,為用戶和讀者創設出更加優質的閱讀環境,確保圖書館服務模式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而為師生的生活與學習提供方便,實現對于高校圖書館服務功能的有效延伸。
(二)優化創建高校智慧圖書館
1.整合信息資源
在實際創建高校智慧圖書館的過程中應當立足于文獻,強化開展信息資源整合工作,以提升各類文獻資源的利用價值。高校應當大力開展對于相關信息資源的智慧化處理工作,并將快速增長的大量文獻資源加工成更具單獨性的個體,與此同時還要通過智能芯片的應用對海量個體資源的信息進行反饋。在信息資源整理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嚴格遵循精細化的原則,以保障智慧圖書館在學習服務中的有效性。大學圖書館以往所采用的文獻陳列模式過于粗放,大多都是以“庫”為單位,為提升信息資源整合效率,應當適當采用以“篇”為單位的形式整理歸類各種文獻資源,優化開展對于多元化資源組織形式的應用,充分同高校中各種類型學科服務的需求相適應。在信息資源整理中內部學術資源的整理屬于較為重點的內容,包括專利、論文等。以我國某高校為例,在2019年,全校總共發表了278篇論文,其中包括114篇中文核心期刊,并有89篇被SCI收錄,3篇被CSSCI收錄。高校內部所具有的學術資源既能夠強化學校的科研能力,還能夠優化開展面向全校師生的學科服務,因此要強化信息資源的科學著錄和系統整理工作。
2.優化平臺結構
從本質上看,大學智慧圖書館其實是一個信息平臺,平臺結構本身的合理性及科學性對于智慧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及服務質量有著直接的決定性作用,所以在創建大學智慧圖書館的過程中應當積極采取優化平臺結構的相關措施。平臺結構優化的重點內容便在于對于功能模塊的設計,結合當下我國各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成果,智慧圖書館的功能模塊主要包含以下幾部分內容,如圖1所示。
以學科門戶為例,在對該模塊進行智慧圖書館創建的過程中主要涉及一站式檢索及資源導航兩個子模塊的構建,其中資源導航將立足于學科分類體系,通過對于資源的二次加工和充實,切實保障各個資源之間的互聯互通。而一站式檢索則要重點加強對于檢索系統的健全和完善,主要采用關鍵詞檢索的檢索方式,在不斷對平臺結構展開優化和完善的過程中,檢索效率將會逐漸提升,對于平臺學科服務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
3.加大挖掘力度
智慧圖書館的資源本身并不具備服務學科發展的功能,使用者自身需要加大對于智慧圖書館資源的挖掘力度,這樣才能夠切實保障智慧圖書館價值的充分體現。與此同時,資源的挖掘力度也是資源價值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大學智慧圖書館的資源挖掘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內容著手,即服務教學、服務科研、服務學科。服務教學主要指的是立足于課程圖書館的建設工作,其中涉及指定教材、相關論文、資料講義及拓展文獻等內容。而服務科研則是重點加強研究專題圖書館建設,通過主題詞分類開展對于特定科研項目文獻資源的整合工作,而學科建設則需要構建虛擬專業分館[3]。
從目前來看,我國高校整體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從智慧社會視角出發,高校同社會之間開展了一系列的密切活動,這不僅幫助高校從社會中取得了海量促進高校發展的優質資源,還使得高校服務社會的力量得以增強,大學智慧圖書館在立足于面向師生進行學科服務的同時,還應當對學科服務的內容進行優化拓展,切實保障社會服務與學科服務的有機融合。以我國某大學為例,該學校在機電、材料及航空航天等學科上存在較強的優勢,是當地比較突出的高校之一,而該地區近些年來涌現了諸多包括人工智能、衛星及航天信息、裝備制造等新興戰略產業,在這一環境條件下,大學要加強對于信息資源的深入挖掘工作,進而實現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向城市服務的高質量延伸與拓展,最大限度發揮出圖書館各類資源應有的價值。
4.強化剛柔管理的有效結合
剛性管理主要是通過對相關規則、規定、章程的制定,并采用強制性的手段和方式敦促各項規定的有效執行,以提升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有序化、規范化水平。剛性管理制度強調切實發揮出規章制度的約束性作用,保障圖書館管理工作的持續平穩開展。而柔性管理則主要是采用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嚴格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最終實現構建和諧文明社會的目標,在現如今大數據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要切實展現智慧服務的實質性作用,應當通過建立感知服務系統提高高校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感知能力、服務能力、管理能力、決策能力,智慧圖書館感知服務系統的應用能夠充分應對圖2所示的各類問題。
上文所述的相關能力要求管理工作的開展需滿足“用好人”“疏導人”“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等內容,上述特征充分展現出柔性管理的本質要求,采取引導、發展個人能力的方式,切實展現高校圖書館員自身的作用,激發館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為全校師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基于此,高校圖書館應當保障好柔性管理和剛性管理的結合質量,源源不斷地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智慧服務,推動高校圖書館的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在智慧社會視角下,通過采取跨界合作的措施優化開展大學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工作,能夠有效提升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質量,對于其學科服務和社會服務功能充分發揮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大學要充分運用智慧社會的相關理念,為智慧圖書館的優化建設提供支持。
[1]王歡.大學智慧圖書館信息生態模式及發展途徑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0,37(32):11-14.
[2]王艾.“智能+”視域下智慧圖書館構建研究:關鍵要素、現實問題與實現路徑[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21):137-138+140.
[3]許正興.后現代教育導向下的智慧圖書館發展生成機理與要素系統構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0(06):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