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孟君 吳妍
摘 要:思辨,是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也是高考作文命題趨勢,更是作文教學的重難點,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中作文教學的現實需要和內在要求。本文聚焦于當前高中生議論文寫作中存在的概念界定困難、觀點立意模糊、論證說理不足等問題,提出以批判性思維為理論基礎的分析性寫作的課堂教學策略,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寫作能力。
關鍵詞:思辨;議論文;分析性寫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批判性思維教育對創新能力發展的轉化機制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 18SKGH080)的階段性成果。
寫作作為一項以語言符號為載體的思維訓練與表達活動,對提高思辨能力有積極作用。以批判性思維原理為理論基礎的分析性寫作,是培養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載體,不僅是有助于改進高中生寫作的教育模式,也是批判性思維教育在高中階段的重要實踐。
一、思辨寫作的必要性
(一)議論文寫作內隱思辨力
語文學科對于思辨能力的培養具有天然的使命和便利,重視學生的思辨能力訓練,是作文教學的內在要求。議論文寫作作為一種認知活動,以“說理”為核心任務,從表面上看是字、句、段到篇章的進程,但文字背后是作者的思辨過程。
(二)思辨寫作有利于發展創新思維
思辨寫作是經探究實證后得到新觀點、新認識的文字表達形式,更準確地說是研究的結果表達。從問題或觀點到最后綜合、權衡的辯證過程,通過體系化、科學性、系統化的流程,幫助學生形成理性反思后的創新思維,并進一步提高學生審題立意的高度。
(三)高考作文呈現思辨命題新趨勢
2015年,高考試卷出現“任務驅動型命題”“具體思辨型”命題,高考作文命題開始注重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2020年全國卷的“管鮑之交”“如何為自己畫好像”,新高考卷的“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天津卷的“中國面孔”都在強調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辨,引導學生以更開放的心態、理性的角度看問題,更全面、更辯證地看待社會與人生。
二、議論文寫作現狀分析
(一)概念界定困難
從作文命題的形式來看,讓學生圍繞某些概念或者關鍵詞開展寫作已是常態。確定并定義核心概念是思考的起點,避免概念界定錯誤是審題立意的關鍵。而現實情況是,學生在寫作中往往以華麗的文采與巧妙的技法掩蓋概念的模糊、認識的混亂,只堆砌大量的辭藻去印證概念。
(二)觀點立意不明
明確的態度和清晰的觀點是議論文創作的原動力。很多學生在進行議論文寫作時,往往存在觀點不明的現象。一是在審題的過程中對材料所涉及的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導致觀點模棱兩可、含糊其詞,甚至偏離主旨。二是思維僵化,無法透過現象看本質。三是傳統語文教學中強調整體感悟和把握,導致學生缺乏對材料進行理性分析的能力。
(三)論證說理不足
形成對文本的清晰理解,確立了關于命題的觀點后,需要借助有力的論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佐證其合理性。對于高中生來說,寫作中論證無力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是因為學生普遍缺乏論證的意識與能力,未厘清論證方式與表達技巧的界線。二是因為缺乏作文整體布局的習慣,寫作過程中無內在的論述邏輯,思維跳躍。
三、以分析性寫作模式提高思辨素養
(一)以理解分析提高思維清晰度
1.了解文章的標題、引言、介紹,概括這篇文章的主題、內容。思考對于文章涉及的主題,自己此前是否接觸過?作者想要傳遞哪些新信息?
2.了解作者、出版物、創作的背景信息以及存在的問題或爭議的來源。這些信息對判斷文章內容真實性、可靠性和論證評估的全面性很有必要。
3.識別、區分、比較以上這些事件、現象、對象的類型、意義是對原文寫作對象宏觀歸類的基礎,是分層解讀文本的前提。
(二)以評估判斷論證提升學生思辨性能力
在前面理解分析的基礎上,可直接進入評估判斷論證的階段,深究論證的整個結構或推理鏈,確認原文“前提—推理—結論”之間的邏輯,探究其他相關因素對作者論證的影響,讓后續分析性寫作內容的主體體系以及觀點體系的建立嚴密、緊湊。
評估判斷的工作,需圍繞批判性思維過程圖展開,從概念、證據、推理、假設和辯證五個方面入手,審查、質疑、論證這些方面是否存在缺漏,最后形成對論證的整體判斷。
1.文中的關鍵概念清楚嗎?
2.他舉了什么例子或證據?
3.這些證據可信嗎?相關和充足嗎?
4.作者的推導合理嗎?
5.作者有隱含假設嗎?假設可辯、可靠嗎?
6.有反例或者不同的觀點嗎?
持續性的反思行為,是修補論證的有效方法,也是進一步論證,或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的方法。這樣,學生對問題、現象、事物的立論點就高于他人,在后續寫作練習階段,也能夠進行有序、合理的論證,做具體、深入的敘述分析。
可見,學習分析性寫作的目標就是學習如何利用理解、論證、寫作練習來促進思辨能力。而論證的語言質量,則以能有效說理和具體闡釋為標準,要以客觀分析為主,不能以情緒感染力替代論證說服力。
(三)以三種分析性寫作方法彰顯思辨力
1.先敘述后評估。如前所述,分析性文章的策略首先是進行批判性閱讀,包括理解分析、評估發展等階段。參照批判性閱讀的流程,先準確、有條理地把批判性閱讀的結果表達出來,然后敘述論證要素,接著依據批判性思維路線圖對論證給予評估,在此基礎上或是質疑原文觀點或是得出新的結論。
2.夾敘夾議。敘述是議論的基礎,夾敘夾議首先要夯實敘述這個基礎,敘述一定要求實,要引用原文的事件來支持你的見解、解釋和評估。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展開分析性寫作,要注意處理好“敘”與“議”之間的關系。
首先對論點論證做簡略、概括性的“釋義”,然后按照原文寫作進程,邊敘述邊評估論證各要素,最后對文章整體的質量和效果做判斷和總結。夾敘夾議,可達到事理交錯印證、情理彼此補充、清晰鮮明、可感可信的表現效果。
3.選擇性的敘述分析。選擇性的敘述分析異于前兩種寫作手法,并不需要對全文進行全面、詳細、系統的理解、評估、敘述,只需瞄準一個“點”,然后通過這個點散開來連成片,最后成為文章。
或只針對文章的主要論點,或聚焦于爭議的矛盾現象、觀點、思潮以及戲劇化的沖突,從正反兩方面予以敘述評估,邊寫作、邊探究、邊思考,最終提出駁論性的觀點及觀點體系以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董毓.批判性思維十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05):58.
[2]余黨緒 .判斷折射見識,思辨孕育創意——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建議[J].語文教學通訊,2020(07):67-70.
[3]徐向陽,龍文靜 .語文學科教育與批判性思維構建[J].語文建設,2018(2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