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摘 要:新課標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成了教學設計的重要落腳點。本文嘗試通過案例教學中“一案到底”的分析,促使課堂教學規避誤區,以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案例教學;“一案到底”;深度學習;問題探究
自2017年版新課標頒布以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面鋪開,高中地理教學革新向縱深方向推進。新課標要求教學需從地理學的本質出發,盡力挖掘地理課程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科教育價值。新課標的實施效果如何取決于一線教學,作為教學的實施者,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理念需隨時代而進步,教學方式也應適時作出調整,朝著注重培養學生地理核心能力的方向努力。本文嘗試淺談案例教學中為何要努力做到“一案到底”,如何做到“一案到底”,以及“一案到底”對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要求。
一、為何要“一案到底”
所謂案例,就是敘述發生在一個真實教育情境中的蘊涵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啟發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教育疑難問題或矛盾沖突,并且有不同的解決辦法。[1]案例教學將各種知識融合在案例中,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形成各種能力。案例教學的鮮明優勢使得其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得到普遍使用,但真正要把案例教學用好卻極其不易,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常見問題:一是案例選取不典型,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難以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二是案例本身不完整,難以由案例引發學生思考與本課有關的相關問題;三是案例缺乏時代性,難以激起學生深入探討的興趣。部分案例教學缺乏深度,教師僅以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在后續教學中沒有任何與案例呼應的問題,使案例教學有“為情境而情境”之嫌,案例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如何做到“一案到底”
案例選擇非常考驗教師的教學素養,需要其擁有大量背景知識,進行大量閱讀與思考。局限于知識面的有限性,個人往往對案例的剖析很難做到全面而準確,這就要求教師團隊協作,發揮集體的智慧,以備課組的力量去篩選、整合案例。案例的選擇要有典型性,要能通過一個案例的學習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案例的選取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其愿意主動參與到案例的討論中來,并通過與其他同學的探討,理解案例背后的道理。“一案到底”的案例成功與否,還與教師對案例的挖掘程度有關,對材料的使用要有創造性,能通過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串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學生在討論之后,一定會形成對問題的看法,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表達觀點的時候,教師要注意聆聽和辨別,并引導其他同學思考其結論合理與否,有沒有補充的必要。問題鏈的設計要有一定的開放性,為學生多維思考留余地,讓課堂在討論中展現思維碰撞的魅力,也讓課堂更具生發性。
三、“一案到底”的課堂實踐
以“基于特定地形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一課為例,這是一節市級優質課比賽的課題,選自新課標人教版必修一《地貌》這一章的問題研究部分。筆者拿到課題后,首先思考的是到底選擇哪種地形區作為載體來闡述地形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在具體地形的選擇當中,又萌生了幾個思路,如以學生生活的長三角地區為依托,闡述平原地形與防洪防澇之間的關系,具體可以以里下河平原的垛田為例,闡述垛田是適應低洼地形的選擇,垛田在不同年代對里下河經濟發展的貢獻。但是經過一番思考之后,筆者發現學生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要在一節課當中完成教學,難度實在不小。筆者再次仔細研讀課標,結合單元教學實際,確定以喀斯特地區為例,研究地形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確定這一課題的原因在于學生在本單元已經重點學習過喀斯特地貌,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為問題研究奠定了知識基礎;喀斯特地貌作為典型的流水地貌,在世界范圍廣泛分布,而我國西南地區也非常典型;在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西南地區因獨特的地形地貌,成為我國能否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的關鍵地區,深刻反映了地形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基于喀斯特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課題確定之后,筆者嘗試采用“一案到底”的形式,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喀斯特地區面臨的發展問題以及當地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擺脫貧困,以此來闡述地形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筆者根據所搜集材料的典型性,選擇貴州省關嶺布衣縣的花江示范區為例,將本課的課題細化為《“花椒”生 ,“花江”盛 ——貴州花江的脫貧之路》。先通過視頻展示花江地區的石漠化現象,后設計了三個問題探究,即【探究一】“憶往昔,為何說亂石縫中生存難?”【探究二】看今朝,困境中如何謀發展,試圖通過今昔對比,闡明不同發展方式產生不同影響,呼吁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經濟,提高社會經濟效益。【探究三】盼未來,對其他喀斯特地區發展有何啟示?在探究一部分,設計了四個問題:1.“花江”在何處?引導學生進行區域定位,了解花江所在的經緯度位置、省區位置、地形位置。2.“花江”為何地?通過一組圖片,呈現出喀斯特地區地表崎嶇,成土慢、土層薄,地表水短缺的狀態。3.“花江”有何問題?4.“花江”石漠化嚴重的主要原因。由此找到問題的主要矛盾,即在脆弱的自然環境下,人口壓力過大,導致不合理的生產方式,最終使得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引出探究二“看今朝,困境中如何謀發展?”并拋出子問題:1.選種什么樣的作物既能獲得高收益又能減少水土流失?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發現花江地區的板貴花椒種植歷史悠久,品質上乘,市場認可度高,可以推廣種植。2.試分析花椒林下的雜草為什么不人工除草?其有何作用?3.試想林下還能衍生出哪些經濟效益?4.除了花椒,還有其他的植物適合花江種植嗎?5.花江還能發展哪些產業呢?6.盼未來,你覺得花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有哪些?在探究三中,通過三大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思考,讓學生體會到了喀斯特地區不是不能發展種植業,而是要選擇合適的種植對象、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有效的運營策略,經濟發展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時而變。本節課案例的選取緊跟時代的步伐,是當下社會背景下學生所應關注的大問題,深刻反映了地理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也是脫貧攻堅所應堅持的理念——發展的方式要因地制宜。在案例的挖掘上,問題鏈層層深入,在不斷的認知沖突中尋找突破,達到引思啟智的目的,讓“一案到底”的課堂充滿了思辨的魅力。
四、“一案到底”,呼吁課堂變革
欲使“一案到底”真正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還得呼吁一線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和學生觀。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應該通過廣泛閱讀,深入思考,博觀而約取,整合教學資源,自主編撰合適的案例,將鮮活的素材引入課堂,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研究意識、信息意識與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自主活動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努力規避“以講代導”“以灌代啟”。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對地理案例深入探究,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求結論,讓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師生互動性,注重課堂的生成性。
參考文獻
[1]汪曉嵐.中學地理案例教學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