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華
摘 要:“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課改下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將語文課堂還給學生的理論依據。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課堂參與度,也為了確保語文課程價值最大化實現(xiàn),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通過交換師生課堂的地位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生課堂主體性的重要作用,并通過組織多種活動來有效地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同時也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性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體;自主;問題探究;對比閱讀
小學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決定了其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也決定了其在高效課堂中的作用。但如何確保課程價值的最大化呢?通過對課改基本理念的學習,筆者認為只有將課堂的主體性歸還給學生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才能確保課程價值的最大化實現(xiàn)。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進行論述,以確保高質量語文課堂的順利實現(xiàn)。
一、搭建自主學習平臺
所謂的自主學習平臺是組織學生帶著目標,結合相關的問題對教材進行自主學習,這樣一來能夠改變以師為本的教學模式,二來能夠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閱讀中理解文本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同時也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做出相應的貢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搭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平臺,引導學生在主動求知中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進而也逐步幫助學生樹立起自學意識。
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更為了有效地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時,我給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平臺,引導學生帶著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以及“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中心思想?”鼓勵學生結合教材進行主動求知,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也能確保高效語文課堂順利實現(xiàn)。
二、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情境
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情境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鍛煉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活動之一,也是歸還學生課堂主體性的重要活動。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引導學生在發(fā)表自己觀點和看法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同時也能確保學生在師生互相交流中樹立起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在教學《月光曲》時,為了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也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在教學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相關的問題情境進行思考:
(1)貝多芬為什么會給兄妹彈琴,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
(2)小姑娘為什么能夠斷定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
(3)文本中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組織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交流,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組織對比閱讀活動
對比閱讀活動的組織是為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為了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使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更好地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以及文本中所表達的含義,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而且對學生課堂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對學生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文本來組織學生進行對比閱讀,以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做好鋪墊工作。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閱讀時,我組織學生將《草船借箭》《桃園結義》《三氣周瑜》《火燒赤壁》等故事放在一起進行閱讀,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比較和思考中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并組織學生用語言對這些人物的性格特點、人物形象進行概括,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而且,學生自主的對比閱讀對高效語文課堂的實現(xiàn),對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進而對學生終身閱讀意識的形成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當然,除了上述幾種活動外,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嘗試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對相關練習題來自主對文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一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二來能夠促使學生在嘗試練習、自主學習、自主閱讀中更好地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進而為學生健全的發(fā)展做出相應的貢獻。總之,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通過組織多種活動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進而也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朱永萍.孩子,你是課堂的主人: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學習,2013(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