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梅
摘 要:三明市博物館收藏有一套江西宋墓出土的墓志銘、買地券,通過解讀墓志銘、買地券了解志主人姓名、籍貫、生平事略,尤其對于研究宋代女性形象、地方喪葬禮儀習俗、宗教信仰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江西;南宋;墓志銘;買地券
三明市位于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之間,地處閩中和閩西北結合部,西北與江西省的石城、廣昌、南豐、黎川交界。三明市博物館收藏有江西宋黃氏夫人墓出土的一套墓志銘、買地券,碑文較為清晰,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現將淺見現于下文,以求證于方家。
1 墓志銘
《宋黃氏夫人墓志銘》(圖1)縱63.0厘米,橫46.5厘米,厚7.8厘米。楷刻豎式8字額,正文連款21行,滿行32字,共815字,楷書直寫。由聶嵩孫編撰、吳文容書寫。
1.1 墓志錄文
宋黃氏夫人墓志銘
忝眷 奉議郎新差知袁州軍州事 聶 嵩孫 撰
姻生 承議郎新差通判贛州軍州事 吳 文容 書
夫人姓黃諱慧柔,家新邑之石城,直學黃夢應姐也。一日,其孤捧夢應狀來告。曰:吾母于景定甲子十二月二十二日就木。窆窆伊邇,碩銘焉尋。乃知夫人生于紹熙壬子二月十六日午時,越二十有六年,歲屬丁丑,嬪于監山清隱張公。公之母,夫人之姑,因親出配也。其初,夫人來歸,清隱父母俱逝,棲然一身,不事家人生產作業,故財力還未見裕。夫人助之,經理籌劃,罔不究心。往往量入為出,飲散得宜。自后,月進而歲倍增,視初曷燃猴如也。中更忽毀,儲藏悉為一空,人莫不以為憾。夫人曰:有敬存焉,何必憂。今日之損,焉知不為他日之益。乃補之緝之,不數載生理復增其舊,夫人力也。由是,貫朽粟腐,陳陳相因。清隱于此得以充廣舊規,普散社倉,接濟里閭鄉井。雖鄰邑異境,亦皆沐一切之仁。緊夫人是類,茲亦夫人運為之細耳,尤有德可稱焉!早誦詩賦,曉之身行己之教,是以持守端莊、粹矣無瑕,此其善于己者然也。教子以文,方未嘗少縱。待婢變以恩,意略不妒忌,歡然撫愛。中有凜然,緹尺存此,其善于處家者然也。咸孝敬,厚人倫,睦族屬,皆所優為。凡鄰里親疏,有貧乏者,饑則食之,寒則衣之。其善于處宗族鄰里者,然也。區處家務,極有條理。每遇閑暇,徜徉自樂。良辰美景,必合飲戲虞,女佐陪樽,姐與家人,燕笑盡歡。其善于處世,不虛度時日者,然也。尤喜佗善為施,經度納應,遠近神祠寺觀,樂舍不倦。種種良因,未易盡述。宜享七十有三,不疾而終也。子三俊,繼夫人而逝。囦道公溥,克終大事。女一端婉,適承務郎溫州支監聶泰孫君孫,曰琰。衍老序翁,吝老女孫,四:棣娘、細娘、定娘,□娘。女曾孫一,順娘。咸淳丙寅十二月朔己未,葬新邑東奐之盧油。其地清隱公選也。夢應乃夫人同元弟,知夫人生平最悉,具還實行。懇懇來求,予托葭莩,不容默于。是為之銘曰:皎皎夫人 夙遵姆儀 因親出配 家室相宜 善相其天 仁聲四馳 教子四扶 恩愛周回 為德積善 功行巍巍 歸窆盧油 百世昧思
1.2 相關內容考釋
1.2.1 墓志主要內容
志主黃慧柔,江西石城人,史書無載。生于宋紹熙壬子二月(1192年2月),于26歲(1217年)嫁給表親張清隱(清隱為古時對隱士的尊稱,具體名字無法從碑文得知),嫁時公婆均已過世,剩張公一人,家庭不是十分富裕。夫人出謀劃策,并根據收入的多少來定開支的限度。不多時,日漸富裕。然而一場大火把家庭積蓄毀于一旦,大家皆以為憾事。夫人卻認為今日的損失未嘗不是他日的福氣。于是帶領大家整理補救生產,不出幾年,財力漸豐,實力恢復到前幾年的水平,這是夫人的功勞。也正如此,張公才有能力普散社會、接濟鄉鄰,乃至隔壁鄉鎮的人們都受到恩惠。夫人熱愛詩賦,言傳身教,處事公正,做人純粹無瑕。以文教育子女,不縱容。對待下人仁慈有愛,孝敬老人,厚人倫,與族人和睦,善于處理家事,這都是她的優點。夫人尤其喜歡樂善好施,經常前往神祠寺觀進行施舍,她所做善事難以盡述。73歲時(景定甲子年,即1264年)無疾而終。三子俊在夫人去世不久去世。其子囦道、公溥,處理后事。夫人之女,名端婉,嫁給承務郎溫州支監聶泰孫之孫,曰琰。夫人于咸淳丙寅十二月(1266年12月)葬于盧油。縱觀其一生“家室相宜,善相其天,仁聲四馳,教子四扶,恩愛周回,為德積善”。具有溫婉、賢良、善于持家,積德行善等優良品質,碑文多溢美之詞。
1.2.2 志主世系及人名考
據志文可知志主世系如下:
聶嵩孫,《宋史》有記:“亂定歸里,時袁守聶嵩孫,希洎內姻也,勉之內款,不能屈。文天祥兵敗,以失言與必向俱被囚,辭節愈房,家人饋食,則碎器覆諸地,俱不食,據榻而死。”①其曾任袁州軍州事,為志主弟弟主婚人。
吳文容,史書無載,故其生平事跡不詳。僅據志文知其與志主之弟黃夢應有婚姻關系而形成的親戚關系。曾任贛州軍州事。
黃夢應,史書無載,故其生平事跡不詳。僅據志文知其為志主弟弟。墓志分別由其主婚人聶嵩孫和親戚吳文容編撰、書寫。
張清隱,史書無載,故其生平事跡不詳。僅據志文知其為志主表親亦為配偶,據地券“孤哀子張囦道公溥、孫琰”知其已在墓志刻制前逝世(孤哀子指父母俱亡)。
張囦道、張公溥、張俊,史書無載,故其生平事跡不詳,僅據志文知他們為志主三子。
張琰,史書無載,故其生平事跡不詳,僅據志文知其為志主之孫。
1.2.3 志文所反映的宋代女性特質及女性觀
北宋末南宋初,理學剛剛萌芽尚未成熟,并未在社會上形成一股普遍影響的浪潮,對女性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并未捆上倫理的枷鎖,對女性的境遇實際上產生的影響甚弱。②女性的活動范圍未被限制,思想較為自由,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同時宋代還受到了唐朝尊重女性、女性地位較高的社會習俗和觀念的影響。“胡族文化的侵入對傳統性別制度與文化造成了另一場大地震”。③志文“經理籌劃、量入為出……視初曷燃猴如也。中更忽毀,儲藏悉為一空……乃補之緝之,不數載生理復增其舊,夫人力也”,可以看出志主在家庭經濟復興中起著關鍵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財觀念與商業意識,同時反映出宋朝較為寬厚的女性觀。范志明在《岳陽風土記中》提到“江西婦人皆習男事,采薪負重,往往力勝男子”。宋代女性可以投入商業經營,助推社會經濟發展,出賣勞力,充實家計。在周密的《武林舊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袁采的《楓窗小牘》等記載風俗的作品里就曾出現不少像王媽媽茶肆、王小姑酒店等女性操辦經營的商業店鋪。甚至在明城墻江西造的城磚上還出現了女性的稱呼,如銘文“窯匠彭氏”“吉安府廬陵縣人夫劉芷娘”。除此之外,宋代女性在與政、外出活動和婚戀中都表現出自主性,女性身上呈現出一些有別于傳統女性形象的特點,如心系大義、氣節過人、氣度不凡、情感奔放及富有才情等特質。
1.2.4 宋代女性晚婚現象探討
據志文“乃知夫人生于紹熙壬子二月十六日午時,越二十有六年,歲屬丁丑,嬪于監山清隱張公”,可知志主于26歲嫁給張公。按宋朝官方的法定成婚年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④,司馬光談及婚姻年齡時,曾經指出“男不過三十,女不過二十耳,過此則為失時矣”⑤,可見在宋代女子在二十以后出嫁即被認為是婚姻失時,屬于晚婚,可知墓主屬于晚婚。其實晚婚在宋朝并不少見,在鄭麗萍的《宋代婦女婚姻生活研究》文中,她以墓志銘為主要史料來源,統計出20歲以上(不含20歲)結婚的宋代女性占總比比例的24.6%。⑥與其他朝代相比,宋代女性初婚婚齡明顯滯后。據統計,16歲以后出嫁的,北朝占26.3%,唐朝占74.2%,宋朝占90.7%。⑦宋女子晚婚的原因很多,主要與經濟貧困、孤弱無依、慎選其婿、戰爭與災荒、宗教信仰、法律禁令、職業因素等有關。①
2 地券
地券為隨葬明器,又稱“買地券”。買地券附有一定的儀式,作為斬草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祭祀后土儀式的一種,在墓葬中主要發揮防衛和鎮壓作用。②地券(圖2)縱53.5厘米,橫39厘米,厚8.0厘米。楷刻“地券”二字于正中,“地券”二字左右刻有祥云銅錢紋飾,紋飾中陽刻“月”“日”兩字。正文連款15行,滿行17字,共269字,楷書直寫。
校正文如下:
地券
青烏子曰:“按鬼神律:葬不斬草,地不立券,謂之盜葬。”乃作券文曰:維□皇宋咸淳二年丙寅十二月朔己未,孤哀子張囦道公溥、孫琰,奉先妣夫人黃氏葬于新城東奐鄉三十九都盧游之古洞嶺,以兊山甲向為之宅兆。謹以冥貨幣帛臨于石上,陰宮買地一區。東止青龍,西拒白虎,南極朱雀,北止玄武。內方勾陳,外治五土。彼疆此界,有知其所。神禹之績,堅亥所步。丘丞墓柏,禁切明護。驅彼罔象,投畀兕虎。千齡萬年,基業孔固。天光顯靈,地德陰助。子子孫孫,有開仕路。乾坤毓秀,鼎來福助。山川炳靈,永積斯墓。太上靈符 鎮護罔極 幽冥圣安 子孫千億 奉勅如右 符到奉行 初一日□時下
2.1 買地券所見信仰
此地券具有鮮明的道教文化特征,券文中提到的東王母、西王公、皇天后土、四靈等神仙都屬于道教的神仙體系,結尾處的太上靈符等都是典型的道教咒語,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宋代江西民間信仰道教的發展情況,以及道教對喪葬文化的影響。據《元豐九域志》《輿地紀勝》、光緒《江西通志》、弘治《徽州府志》等資料記載統計,江西各地道觀、府衙共340所。道教的發展與朝廷的支持密不可分。尤其在真宗、徽宗二朝,宋真宗于大宗祥符二年(1009)詔令各地州縣建立道觀,五年(1012)命張君房專修道教,編成《大宋天宮寶藏》七藏。徽宗時更甚,其自稱神霄帝君,“教主道君皇帝”。③正是由于道教的影響,江西地區的墓葬風俗自唐宋以來有所變化,形成了一套神秘色彩的儀式,諸如擇風水寶地、選黃道吉日、殉地券、殉冥途路引等。④
2.2 買地券所見葬俗
黃夫人雖于景定甲子十二月(1264年12月)逝世,但下葬時間卻是咸淳二年丙寅十二月朔己未(公元1266年12月初一下午1:00-3:00),死亡時間與下葬時間間隔兩年。《禮記》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⑤后來各朝統治階級逐漸將這種葬期視為定制,《舊唐書》《葬書》中都有詳細記載。到了宋代,葬期于理不合者較多,死亡時間與下葬時間間隔1~36個月及以上時間不等。究其原因,與服喪守孝、外地歸葬、占卜葬日及避尊長之兇有關。除此之外,喪葬程序煩瑣、操辦喪事隆重、政府監管不力也是葬期超長的原因。⑥而墓志為何間隔兩年才葬,是否是上述原因,我們無法從券文得知,是否與其夫合葬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通過解讀墓志銘與買地券,墓志生平、詳細事跡躍然紙上,一覽無余,對于研究宋代南方女性形象、女性特質,江西本地喪葬習俗與民間信仰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①脫脫等.宋史:卷四五四:趙希洎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0:13342.
②陳陽.論宋代女性地位[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③杜芳琴,王政.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85.
④佚名.名公書判清明集:卷七[M].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⑤司馬光.司馬光:書儀:卷三[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⑥鄭麗萍.宋代婦女婚姻生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⑦王曉.唐代嫁妝消費考[J].宜賓學院學報,2014,14(4):56-61.
①陳偉慶.宋代女性晚婚原因探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4(6):95-98.
②郭莉.宋代買地券儀式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3.
③劉錫濤.宋代江西道教發展狀況[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7(1):35-38.
④彭明翰.道教對江西唐宋以來葬俗的影響[J].南方文物,1998(3):64.
⑤孫希旦.禮記集解:卷十三:王制第五之二[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340.
⑥吳敬.南方地區宋代墓葬的區域性及相關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