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我國新冠肺炎的防治情況得益于的疫情防控工作的宏觀調控以及及時有效的措施,國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已經進入到常態化管理模式。全國高校的體育課也已經恢復到較為正常的授課模式。本文對從疫情期間體育課程的線上授課形式折射出的問題分析,到后疫情時期如何集合學生心理心態做好高校體育課程授課做出現狀分析,旨在為疫情后高校體育工作者提供教學上的參考。
關鍵詞:高校體育;后疫情時期;心理心態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未完全解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舊持續蔓延,國內疫情則不時會零星散發出來,疫情防控進入到常態化管理形勢,未來還要持續多久的時間依然無法斷定,我們處于了后疫情時代。這對于高校體育課的教學是一場大考,也是一次隨時代變化而來的一次機遇。此次疫情使得人們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體育鍛煉就變得尤為重要。高校體育教育應當重視自身的改革與發展,以學生的心理、生理需求為出發點,以確保學生達到改善身體機能素質為基點,從而達到高校體育課的授課目標。在基于滿足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吸取疫情居家隔離線上體育課教學期間發現的問題,改變教學思路,使學生和授課教師都能在后疫情時期從心理上重視體育課程教學。畢竟疫情只是暫時性的,體育教學的未來則是持續性、深遠性的。
一、疫情期間線上體育課教學期望與現實不相符
在疫情期間,全國高校響應國家號召,相繼都展開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教學模式,信息化發達的當今社會,利用例如“釘釘、職教云、學習通、學習課堂”等網絡媒介陸續開展教學。而體育課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存在客觀因素上的弊端。體育課一直秉承著親近自然,擁抱自然的教育理念,教師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寢室、自習室,在室外操場上進行各項身體鍛煉才是體育課教學的核心。但是在疫情發生后,體育課跟隨其他學科進行線上課程教學時,遭受到了各個方面的掣肘。居家隔離期間活動場所受限,學生普遍接受度較低,‘體育課程不適合線上教學從而讓體育教師們對于線上課程制作的相關知識學習較少,對于線上教學應用軟件知識掌握比較薄弱,另外體育項目比較繁多,每一體育項目又具有自身特點,對于體育線上教學課程的制作比較繁瑣,要讓課程與各個項目密切聯系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1]。都造成了線上體育課教學的“鏡花水月”,完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二、后疫情時期如何提升高校體育課教學質量
1、轉變教學思想,貼合時代發展
思想指導行動,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應當將信息化教學手段做為授課教學的常態“教具”。通過這次疫情可以看得出,未來線上課程將會是高校乃至除高校外其他中小學的基礎教學模式化,高校體育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探索如何改變教學思路,將體育課能很好的融入到信息化教學中,而不是單純的只是下載或者自己錄一段小視頻,發到群里讓學生“依樣畫葫蘆”的照做,或者機械的按照規定要求學生做某些特定動作,以此作為學生的考核標準。‘傳授知識和技能知識學習只是體育教學最基本的目標,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社會適應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掌握獲取學習資源的方法、學會如何思考,從而幫助我們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四個轉變“由填鴨式教育變為素質教育,由學會變為會學,由競爭性學習變為合作探究學習,由一次學習變為終身學習”,符合教學改革要求,摒棄陳舊觀念,實行信息化教學[2]。熟練掌握好信息化教學手段,才能在未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更好的開展體育課程教學。
2、融入課程思政,導入教學全過程
“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就像是教書育人的一名老師,而體育教育則好似這老師手里的教學工具。體育教學與思政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而達到學生‘德、‘體協調發展的目標。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從引入女排不屈不撓的精神,為國爭光的精神,引到學生勇于面對挑戰,不懼艱辛,無形中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在高校各項體育活動在大學生中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二級學院的黨團活動,大多都圍繞著運動會、陽光長跑、各項球類項目展開。在高校各學科與思政教育結合緊密的時候,體育課一直疏離在外,并沒有過多的交流。我們體育教師這時候要主動尋求合作,相互協同,為學生思政教育與體育教育的延伸做出改革變新,定期的給出教學反饋,讓學生們注重體育鍛煉的同時,也能明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疏導學生心理,做其他學科教學的粘合劑
高校體育課應當發揮出獨特的作用,來疏導當前大學生獨特的“疫情心理”。在疫情居家隔離不可外出期間,大學生很多都處于恐懼、緊張、焦慮、失眠等情緒下,導致身體素質降低,免疫力低下。而體育課正是改善這一現象的“前線主戰場”,有效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也能有效的舒緩大學生們上述一系列的負面情緒。除了幫助提升大學生健康的體魄,同時也提高大學生有一個健全的品格及心理素質。在后疫情時期,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現在,學生們心理健康、心態平和、身心愉悅,才能使大學生更好的進行其他各學科研究。
三、體育課從邊緣走向中心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體育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扮演重要角色,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對于體育又有了新的認識。運動增強免疫力已經成為共識,對健康的渴求是當前的重要訴求。大學體育經過多年的實踐在此大環境的改變下已逐漸從邊緣學科走向中心,讓學生懂體育、愛體育到形成終生體育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體育一線工作者的重任。
結語
新冠疫情帶給我們太多的沖擊,在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后疫情時期,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將會發展成為一種常態,但這種體育術科教學還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后疫情時期高校體育課在教學中應當把“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全過程,轉變教學思路,利用高度的信息化資源,結合大學生生理心理需求,配合各學科進行探索,不斷創新出新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適應時代發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璐,孫平,蔡繼云,馬虎.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實踐研究——質性研究的視角[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1,35(03):70-75.
[2]王順興.后疫情時代中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思考[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01):91-93.
[3]臧帥,張博.疫情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面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20(06):111-112+118.
[4]林武森,楊芳.后疫情時代高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對策的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32):144-145
作者簡介:李秋艷(1980.08-)女,漢族,遼寧,碩士,武漢紡織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