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萌
摘要:本文運用管理學基本理論,結合自身學業管理實際,依次從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四個層面分析了現存問題的原因,并探討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計劃;組織;領導;控制
管理指管理者為了實現組織目標,通過實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合理分配、有效整合組織內外相關資源的動態創造性活動。[1]管理學具有鮮明的應用性,它的理論對實踐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計劃
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指為了實現目標而事先制定工作的步驟和內容。一項完整的計劃通常包括做什么、為什么做、何時何地做、誰去做和怎么做等。我在實施計劃職能時的薄弱點是“怎么做”。
“怎么做”指制定實施計劃的步驟。對于完成作業這種常規性和超短期計劃,我可以制定出比較好的完成步驟,但對于中長期計劃(如職業規劃),我卻缺乏明確的目標。
(一)原因分析
經過分析,我認為這是由于計劃過程中的前兩個環節做得不好:
第一,沒有正確地估量機會。估量機會是計劃工作的起點,需分析內外部條件。內部條件是指自身條件。我對自己的了解還不充分,沒有弄清以后想做什么。外部條件指環境因素,包括考研和就業環境。平時我對這方面未給予足夠的關注。
第二,目標不清。確定目標是計劃工作的第二步。沒有明確的目標,也就沒有可努力的方向,更別提計劃的具體步驟了。
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不應將確定目標放在第一位,而要把估量機會作為計劃工作的起點,認真分析內外部條件。
(二)對策選擇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要進一步觀察和認識自己;同時關注宏觀環境,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目標。
從計劃職能出發,確定目標并制定方案;為保證實施方案和實現目標,要對內外部資源進行整合再加以運用。這時就要運用到組織職能。
二、組織
組織是指管理者根據既定目標合理配置和整合各種資源的過程。在學業管理中,組織職能的體現就是對時間和精力的分配。這是我較薄弱的一點。
(一)原因分析
組織職能具體可分為對工作任務的組合與協調。
任務的組合指組織任務順序及規劃時間,也就是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安排。時間管理很能體現管理的藝術性,需要管理者以基本理論為指導,根據自身所處環境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我來說,任務組合做得不好是因為作業排序不當,沒有在精力最好的時間段完成最重要的作業;同時也缺乏時間管理方面的理論知識。
任務的協調就是化解時間沖突,進行重新組合規劃的過程。生活中難免有突發情況,這時就需要對組合好的任務進行協調。比如臨時接到通知開會,本來需要在該時段完成的作業就要挪到其他時間完成。這不但需要靈活運用時間,更需要保留余量,以應對緊急情況。
(二)對策選擇
美國的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將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的排列組合分成四個象限。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第一時間應該完成重要且緊急的事務;然后再將主要的精力有重點地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上,因為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準備,所以投資這類事務可以得到很大的回報;人們經常沉迷于不重要但緊急的瑣事,而這些事就需要篩選著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自然放在最后,甚至可以考慮不做。根據四象限法可以劃分出學習任務的類型,再進行排序,把最適于學習的時間優先排給重要且緊急的任務,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給重要且不緊急的任務(長期目標),剩下的兩類根據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取舍。
組織的靈活性很高,我還要根據時間管理方法,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探索學業組織管理。
完成組織職能后,管理者就要調動成員的意志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此時,領導職能得到運用。
三、領導
有效的管理離不開成功的領導。領導行為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充分發揮調動被領導者積極性的一系列活動,激勵是其最重要的作用。領導的效果由領導者、被領導者和環境三個因素決定;在自身管理中,領導者就與被領導者合二為一。我總是不能百分百地激發出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容易懈怠。
(一)原因分析
根據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滿意是激勵人工作的重要力量。導致滿意和不滿意的因素分為兩類:一類為保健因素,通常指學習環境等外在因素;另一類為激勵因素,通常與學習內容本身相聯系。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激勵因素上。
激勵因素即使人產生滿足感的因素,如個人的成就感和勝任感、努力得到認可和贊譽、學習的挑戰和興趣等。有時候,學習沒積極性是因為對該學科沒有興趣;有時是因為看不到努力的成果,覺得離成功還很遙遠。
(二)對策選擇
激勵因素是核心問題,它的滿足可以直接激發積極性。首先,可以豐富學習內容,選修一些非本專業但又感興趣的課程,體驗不同學科的樂趣和挑戰性。其次,要看到并強化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增加完成任務的信心和動力。最終,也要靈活運用外在激勵,如獎勵自己放松半日。激勵具有時效性,所以要通過觀察自己未滿足的需求而持續進行激勵。
實施好領導職能可以使組織活力最大化,高效地實現目標。在管理過程中,控制職能也必不可少。管理者要根據預先制定的標準對實際工作進行衡量,并及時糾正偏差。
四、控制
控制是指管理者運用事先確定的標準,衡量實際工作績效,尋找偏差及其產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糾正的過程。[2]控制活動可以確保工作按計劃進行,還可以檢驗控制標準的合理性,為下一步的調整行動提供依據,進而保證目標的有效實現。按照位置點的不同,控制分為前饋、同期和反饋控制。我在學業管理方面很少用到前饋控制,往往都是在學習過程中或結束后才發現問題并嘗試修正。從控制指標方面看,我的指標也較為單一,基本以成績為主。
(一)原因分析
前饋控制需要搜集信息,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在理想狀態下,前饋控制比同期和反饋控制更為有效,但這需要及時準確的信息。現實中,預測某一課程的學習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往往很難,因為初學者對課程不太了解,通常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識別困難。其次,人有惰性。問題出現后再解決比事先預測問題要更簡單,針對性也更突出。因此,我較少運用前饋控制。
成績是老師廣泛采用的考核指標,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便于橫向比較且容易測量。從小學到高中,成績幾乎就是唯一的考核標準,所以我也習慣性地將它當成了我的主要控制指標。
(二)對策選擇
首先,提高前饋控制的占比。采取預防措施比發生問題后再尋求解決方案更有效。具體到行動上,我可以預習課程,提前發現難點,有重點地聽課,避免上課時一頭霧水。
其次,使控制指標多元化。管理中的平衡計分卡體系不僅衡量企業的財務指標,同時考慮內部運營過程等非財務指標。相似地,我也不應將成績作為單一指標,還應該關注思辨力、創新力等方面,力求實現學業控制的多元化。
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項管理職能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任何一項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其他職能的執行乃至目標的實現。[3]因此,每項職能都應得到重視。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也將繼續運用管理學知識發現并解決問題,以更好地實現目標。
參考文獻
趙麗芬,劉小元.管理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