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丹 任奕霖
精細化管理是20世紀50年代源于國際上的一種企業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種思想和管理模式。在幼兒園園所管理實踐中,教師入職后的第一至兩年所接受的信息最為重要,是堅定其職業信念、明確發展路徑、奠定發展基礎的關鍵時期。將精細化管理作為文化管理中行為識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文化理念物化到具體、可操作的管理實踐中,可以推動實現以文治園、以文育人的目的。
一、培訓內容設計與考量的精細化
1.注重整體性原則
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具有整體性,需要教育者具有系統而完整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以及必備的職業素養做支撐。
(1)從師德教育及專業理念兩個維度入手,增強新教師對職業的理解與認識。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提出“做導師的人自己應當具有良好的教養。”新任教師入職第一課必須從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開始。我們對照相關職業標準來強化新教師對職業的理解與認識: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堅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既是工作信條,又是職業操守,明確幼兒教育的初衷是潤澤幼兒的心靈,啟迪孩童的智慧。
(2)從理解園所文化理念開始,對新教師進行園所文化與園所精神的浸潤。新任教師家庭和學校教育背景以及思想理念不同,有必要在入職前對她們進行園所文化的熏陶,既包括理念識別層面的園所文化、辦園理念、教育理念、辦園目標等,又包括行為識別層面的規章制度、教師行為規范、園訓等內容,使她們對園所文化從認知到產生認同感,融入團隊,找到歸屬感。
(3)從幼兒學習與發展需要出發,建構完整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體系,將學校所學理論和概念具象化、實踐化。專業知識體系包括: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教育知識以及通識性知識。宏觀層面上從培養職業道德入手,為新教師做到知行合一、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握教育規律、科學施教奠定基礎。微觀層面上,包括以幼兒為主體的幼兒發展知識,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保育與教育知識,以及教師個人發展所需要的藝術欣賞、信息化技術等應用通識性知識。專業能力體系包括:環境的創設與利用、幼兒一日生活的組織與開展、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組織與評價、游戲活動的引發與支持以及溝通與合作等。
2.注重層次性與針對性
新教師培訓內容要針對每一名教師的興趣與專長,結合教師個體的發展需求,強調培訓內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讓每一名新教師都能夠盡快找準發展方向,明確專業發展定位。另外,新教師的受教育程度、課程設置、知識結構等不盡相同,還要體現出培訓的層次性。學歷較高的新教師具有較為扎實的學前教育理論基礎,但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實踐能力卻有所不足,應有意識地增加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實踐,幫助他們在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找到契合點。低層次學歷教師的繪畫、彈唱、舞蹈等教育技能是優勢,但教育理論基礎相對薄弱,突出問題是不能舉一反三,尋找教育規律。所以,需要帶教老師既要告訴“怎么做”,還要說明“為什么這樣做”,說明教育行為背后的教育目標。
二、培訓目標確立與制定的精細化
1.適宜性原則
對于新教師的培訓舊標不宜過高。比如,入職一周內的工作目標設置為“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能夠記住本班幼兒的名字,了解并熟悉教師一日工作流程,熟悉幼兒一日生活常規,了解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即可。如果提出“掌握不同年齡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律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策略和方法”這樣的工作要求,明顯超出新教師的能力范疇,難以實現,會影響新教師的自信心。
2.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原則
制定目標時既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評價觀等宏觀目標,又能夠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細化到教師一日工作的各個環節,包括教師站位,活動中何時換位、補位,幼兒游戲時適宜的提示語等,讓新教師在開展工作時每一個細節都能夠有明確的目標做指引,有教育價值做支撐。
3.循序漸進性原則
第一階段,知曉“做什么”:明確教師崗位職責,熟悉教師一日工作流程,掌握幼兒一日作息時間,了解幼兒一日生活的組織與管理等,得到孩子們的認可與喜愛。入門實戰能力:學會微笑。發自內心的微笑是與孩子們建立溫馨愉快的師幼關系的敲門磚,也是營造良好工作氛圍,保持和諧同事關系的潤滑劑。
第二階段,知道“怎么做”:關鍵在于給標準給規則。當新教師熟悉了幼兒一日生活組織與開展的流程后,需要從環節人手,就某一環節的組織與實施給出標準,并提供具有支持性的組織策略與實用的方法。實戰能力進階:提高談話能力。談話是教師與幼兒交流,了解、引導幼兒的重要途徑,可以是集體談話,比如區域活動后的點評環節,也可以是個別談話。
第三階段,逐漸學會“怎么做好”。關鍵在于給思路。比如對本班幼兒基本特點的準確把握,并設計出適合本班幼兒興趣與發展需要的教育活動等。實戰能力進階:提高觀察能力。逐漸學會在教育情境中,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觀察,提取出有價值的教育信息。
四、培訓方法的精細化與系統化
1.各部門聯動培訓
管理部門多方聯動,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有針對性地對新教師進行培訓。綜合部重點從園所文化、規章制度等方面進行培訓,通過對勞動紀律執行情況、工作表現、同事關系等方面的觀察與指導,考察新教師的政治素質、職業素養及個性氣質特征;教學部重點從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教育技能等方面進行指導與培訓,加強跟進式檢查與指導,并及時做出有效的評價;后勤部則重點從保教配合的意識及能力,對幼兒生活習慣的滲透性養成、安全意識、安全教育等方面進行檢查與指導,并予以評價。
2.推行導師制與指導小組制
導師制也叫帶教教師負責制。園內經驗豐富且綜合素質高的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承擔帶教工作,按照帶教要求、考核標準以及考核時間,從做人、做事、為師、專業成長等維度全方位帶教,將目標細化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指導小組制是由業務園長、教學主任、后勤主任、年級組長等組成的指導小組。通過半日活動觀摩、隨機抽查、教育活動展示等,從各自不同的側面,對新教師的工作情況、骨干教師的帶教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新教師入職培訓是一項非常重要而又細致的工作,科學的入職培訓不僅是為新教師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是為園所未來的發展增加了新的保證和動力。愿我們每一個幼教人都能夠始于精心,行于精細,成于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