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曼
摘要:圖式是認知的基礎,圖式理論是認知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通過建立圖式加工的心理模式,往往可以構建出文章的翻譯過程。本文在翻譯圖式加工理論指導下,通過分析了原文作者、源語文本、圖式加工理論介紹、翻譯理解中的圖式加工、翻譯表達中的圖式加工,淺析譯本的翻譯過程,希望自己能夠充分理解并正確表達所選譯本。
關鍵詞:圖式加工;翻譯理解;翻譯表達;翻譯過程
一、背景介紹
1、原文作者背景介紹
林巍,暨南大學翻譯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是漢英翻譯,先后于澳大利亞自然療法學院 (Academy of Natural Therapies)、邦德大學(Bond University)、南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獲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林教授著有多篇優美散文,如《道德判斷》《語言的局限》《失衡的代價》等,本文中的源語文本選自于他的散文《知識與智慧》,全文700余字,語言優美、結構精巧、意境深邃。文章中運用了對應的類比手法,娓娓道來,且用語簡括,概念現成,有較強的表現力。
二、正文
1、圖式加工理論介紹
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發展至今已有兩百余年。圖式的概念最早來自19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1,他把圖式(schema)看成是“原發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種特定形式或規則,藉此,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疇(categories)”應用到實現知識或體驗的過程中的多種感知中。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認知心理學家魯墨哈特(Rumelhart)對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作出了杰出貢獻,他指出“圖式理論基本上是一種關于人的知識理論,也就是說,它是關于知識是怎樣被表征出來的,以及關于這種對于知識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識的應用之理論”,從而把圖式理論發展成了一種系統完整的理論。
進入八十年代,心理語言學家把圖式理論運用到外語教學上來,從而形成了翻譯圖式加工理論。圖式一般分成三種類型: 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修辭圖式。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原文語言的掌握程度,如詞匯和語法的知識等。語言圖式是理解原文的基礎,沒有語言圖式,讀者就無法利用文章中提供的語言信息激發頭腦中已有的內容圖式、形式圖式等。
2、翻譯理解中的圖式加工
翻譯的本質就是將源語圖式轉換成目標語圖式的的一種過程。而翻譯的最終目的也是引進外國文化,促進本國與外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借鑒,因此對源語文本的理解是翻譯的基礎。如果頭腦中沒有相應的文化背景,是無法對源語文本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解釋。只有依靠儲存在大腦里的已知信息,才能對輸入新信息解碼,從而再次編碼,輸出信息。
2.1、語言圖式
在翻譯進行階段,譯者應具備并激活大腦中已存的與源語相關的圖式,也就是確認自己的語言圖式,跟源語作品保持溝通和交流。譯(讀)者對文本的內容越熟悉,對文本的理解越容易。若對所閱讀的文本的內容毫不了解或了解極少,在閱讀過程中就無圖式可供調用,從而導致閱讀困難,也就是翻譯中容易犯的錯誤:沒有正確理解原作者意思。
語言圖式是指詞匯、語法和習慣用法等方面的語言知識。譯者能夠具備一定的語言水平是進行翻譯的前提,對詞匯知識掌握不夠、對句法結構了解不清、對慣用法知識少用混用錯用等都會造成閱讀理解上的困難,從而直接導致翻譯的瑕疵。
2.2、內容圖式
內容圖式是指有關文章內容所涉及的背景知識。圖式,作為人腦中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和脈絡,承載了個人所經歷的文化和教育,包括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風俗、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譯者關于源語國家的知識儲備越豐富,更能正確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并將其轉換成目的語的圖式。譯者作為中間傳達者,擁有讀者譯者的雙重身份,作為源語文本的讀者,如果譯者理解有誤差,務必也會錯誤傳達作者的原意。例證如下:
源語文本:作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所以使出“借東風”的計謀,是因他有著豐富的天文地理知識;“塞翁失馬”所以復得,是因他熟知馬的習性。
此處所涉及到的內容圖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說和典故,人物分別取自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和成語故事“塞翁失馬”。諸葛亮因為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高深智慧在中國家喻戶曉,“借東風”就是他發揮聰明才智,巧妙利用長江大霧而戰勝敵人。“借東風”后來在中國文化中意思是:巧用天時。但是翻譯中面臨的問題是,諸葛亮在中國文化里知名度極高,但是外國讀者不一定知曉。
2.3、修辭圖式
修辭圖式也叫形式圖式或者結構圖式,是關于不同類型文章的篇章結構和體裁等的知識。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遇到的主要困難是,該類形式、體裁分別用漢語和目標語表達時組織過程的差異。中國的英語譯者容易出現形式一成不變照字翻譯的問題。因為譯者已形成了漢語閱讀和寫作的定式思維,所以難免翻譯時會有代入感。但是兩種不同語言思維模式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必定會導致翻譯中語篇結構和模式的不同。
3、翻譯表達中的圖式加工
3.1、語言圖式的反作用
圖式是人的頭腦中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的組織形式,是人們賴以認識和理解周圍事物的基礎。翻譯是譯者利用知識圖式對源語文本意義進行認知并且形成概念,用目標語圖式對譯語的表述進行干預的過程。整個過程可以簡略如下:獲取信息-形成圖式-干預加工-重建圖式-輸出信息。在此過程中,源語文本的知識同時對知識圖式進行強化、添加和刷新,即文本對圖式產生反作用。解讀一旦完成,概念就從原語文本中剝離,重新獲得巨大的表達空間。譯者由于雙重的身份,知識儲備的不同,習慣表達的各異,詞匯和篇章的選擇不一樣,總會有不同的語言圖式,也就會不自覺地影響譯文的表達,從而形成不同特色和風格的譯文。當然,源語文本的表述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翻譯人員的遣詞造句,這實質上就是源語文本對翻譯人員知識圖式的反作用(王立弟,2001:3)。
3.2、知識圖式的制約
關于翻譯表達中的圖式加工中,知識圖式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重要性首先體現在文體圖式上,既根據不同文體的不同風格,源語文本要求譯文文本整體風格一致,同時在體裁和結構上保持一致,詞語的選擇,句式的排列也要保持高度一致。本文總所選的是散文,合計九段;譯文也保持了九段,并且體裁也是盡量保證傾向于散文;詞語的選擇上貼近原文意義,在查閱辭典后再做出選擇;中英文中句式的排列有較大差異,此譯本中傾向于貼近目標語的讀者。
三、結語
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輸入、認知、理解、記憶、實踐的過程。圖式在整個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翻譯圖式加工理論指導下做出了嘗試,從多個角度淺析譯本的翻譯過程,希望自己能夠對自己所選譯本有一個更好的認識,并且在解剖論文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種種缺點,從一個新的角度對翻譯進行重新審視和修改。翻譯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對譯者來說,這條路道長且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深刻的鉆研。
參考文獻
[1]顏林海. 翻譯認知心理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73-75.
[2]陳亞杰. 圖式理論在提高語言認知能力中的重要意義[A]. 內蒙古大學學報,2003(1).
[3]劉明東,劉寬平. 圖式翻譯漫談[A].外語教學,200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