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措
摘要:翻覽張岱的小品文,常有一種文中有畫的審美體驗,其透過文字展現出的畫面在色彩上均有凸顯白色意象的共同點。本文梳理了張岱小品文中頻繁、巧妙運用白色色彩意象的現象,并分析了其以此創造獨特藝術感受的方法及深層原因。
關鍵詞:張岱;小品文;白色;意象;易代之悲
一、白色意象的具體呈現
張岱好著書,其中《一卷冰雪文》是他“獨取冰雪”所成。他認為:“故知世間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聲、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氣;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盡者,莫深于詩文?!痹趶堘房磥?,“文之冰雪,在骨在神”,這是他取“冰雪之氣”作為衡文鵠的內在依據。對此裘新江《冰雪性情張岱》,李圣華《論張岱的遺民心態和他的“冰雪之詩”》,已有詳細論述。張岱《一卷冰雪文》中的文章在大量運用“冰”、“雪”意象的同時,白色色彩意象也頻繁地出現在張岱的小品文中,使文章的色彩運用變得獨具一格。
除“冰”、“雪”外,他還偏愛白色的食物,在描寫食物時也愛用白色,如筍“形如象牙,白如雪”;柿“大如瓜,生脆如咀冰嚼雪”;是什么原因讓白色色彩意象在他的生活和文章中無處不見呢?
張岱書畫兼長,還曾論述詩和畫的界限。可以推想張岱在創作小品文時不可能不注重到作品的色彩美。其運用白色色彩之技巧高超亦是苦心經營所致。
二、白色意象的表現手法
色彩是造成藝術美感的重要因素,是一項高超的語言技巧,但是色彩豐富、直觀,文字有限、間接。想要利用色彩這“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并不簡單。張岱卻僅選用一種顏色,甚至是所有顏色中最為單調的白色,而通過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塑造畫面。
(一)注重以物代色
在白色色彩營造上,張岱從不直接用白色,雪色這樣的色詞來直接描寫物品,而是善于通過描寫有這一色彩特征的事物來“以物代色”。具體分為:
1.借物顯色
最為彰顯這一手法的,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弊髡哂诤锌囱鑼懷┖蟮你y白世界并不直接用色詞“白色”,而是借助蒼白的天、高邈的云、覆雪的山、冰凍的水、這些本身就是白色的物體來寫。正是這些白色的物體組成了這個白色的畫面。這幅畫中的所有事物由不同的白色物體組成,因此濃淡疏密不同,質感不同。
2.巧用比喻
巧設“色喻”是將“以物代色”進一步發展為取譬設喻。 如《白洋湖》:“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冰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后先?!扒О偃盒※Z”,白如鵝毛,輕盈靈動?!鞍偃f雪獅”,白如雪獅,雄壯剛勁。同樣是白色的潮水,在兩種不同的比喻下,特點與差別立刻顯現出來。潮水前后的變化,立刻鮮明起來。
(二)講究色彩結構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中說:“凡摘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所以語言色彩的運用還要注重結構,使其布局合理和濃淡疏密相宜。
1.構圖奇妙
依舊以《湖心亭看雪》為例,“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掛滿冰霜的松柏和空氣中漂浮的冰雪在前,僅僅四字,作者就將近處景物的“白”描寫得真實、鮮活。作者用“上下一白”來寫水天一色,將遠處景物的“白”賦予了混沌、朦朧的特點。
2.點彩巧妙
如果將點彩的這種寫法轉換到文學作品上,有兩層含義。
從第一層角度來看,張岱的小品文,注重物體色彩描寫,尤其是白色色彩。而在物體形狀,質地等其他方面則常用比喻一語帶過,形成簡省文風的同時,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
第二層將色彩散落到文中,如《天鏡園》中寫筍“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藕花,甜如蔗霜?!弊髡哌x用象牙,雪,藕,糖這四種白色物品來比喻筍,讓白色在文中反復出現,更加突出了筍雪白的特征。
三、喜用白色意象的深層原因
藝術品的色彩,既包含客觀性又包含主觀性,色彩的主觀性即自然色彩不是直接傳遞到讀者腦海中的,而是以創作者為媒介,先經過創作者心靈化的處理。這樣一來自然色彩在某種意義上就表現為創作者的心理色彩。
在張岱筆下,白色不是單純的一種色彩,他包含著作者深沉的個人情感。張岱小品文目的是描寫白色還是歌詠冰雪并不沖突。兩者一個是色彩意象一個是意象,相輔相成,共同揭示的是作者的內心世界。
從色彩的角度上來看,“白,啟也;如冰啟時之色也?!惫湃顺R詭в邪咨奈矬w來解釋白色,如“的”、“皙”、“皎”、“皚”、“素”等。白色是中華民族傳統觀念中最具有矛盾性的文化象征意義。首先白色象征賢明、清正廉潔的品格,《茍子·榮辱》:“身死而名彌白。”王先謙注:“白,彰明也?!闭妹?,即為正大光明、人品才華出眾之意。其次因白色的素絹為其本色,所以素又有質樸無華之意。再者白又常被人們忌諱談起,謹慎使用,是不祥的象征。人們把白色看作喪色,把喪禮稱為“白事”,喪服也以白色做成。由此可見白色一方面代表著高潔質樸另一方面又包含著寥落衰敗的悲觀情緒。
參考文獻
[1][明]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明]張岱,《嫏嬛文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
[3][戰國]莊周,《莊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4][梁]劉勰,《文心雕龍》[M],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5][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6]傅雷,《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7]曹利華,《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源》[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9][英]貢布里希(E.H.Gombrich).范景中譯,《著藝術的故事》[M],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