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晶
摘要:聽障人士也有享受博物館的藝術氛圍、吸收博物館傳遞文化知識的權利,因此開展手語視頻是必要的。手語攝影是以講解員為拍攝對象,通過手語翻譯講解的介紹,再現文物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手語視頻是傳播、介紹的一種手段。制作處理在保證手語攝影真實翻譯的前提下,提升了網絡視頻上的傳播力和教育力,起到聽障人士能夠無障礙吸收博物館傳達知識信息的作用。
關鍵詞:前期準備 手語攝影 制作視頻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聽障人士作為一支特殊的社會群體,手語視頻是他們接受信息的一個主要傳播媒介。所以在前期準備、錄制過程和后期制作幾個環節中,可以邀請聾人或翻譯老師參與一二,以聾人的角度制作屬于他們的節目,才可以達到看懂的效果,并更好完成制作手語講解視頻的服務初衷。
1.前期準備
手語講解員的任務更重,翻譯講解歷史的難度也更大。如果想要減少信息傳遞的流失并保證翻譯質量,則需要掌握嫻熟手語語法的同時,能靈活運用翻譯技法,才能在錄制手語講解過程中迅速把漢語轉換成手語,還能確保信息傳達得完整、準確、清晰,減少找不到對應詞匯而產生卡殼、講解失誤、翻譯失誤等存在問題的現象。
做好手語講解之前的準備工作是很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翻譯質量和拍攝時間。首先,跟專業講解員進行多溝通,對背后的歷史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可以多去展覽看文物,也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其次,跟中聾協手語委老師進行多溝通多學習,還可以查國家通用手語APP。如果碰到不常用的詞匯打法或APP上沒有搜到想要的手語詞語,也可以找各地一二聾人朋友中進行調查并選取認可度較高的打法。根據這些溝通和調查的結果,形成手語打法。最后,確保熟悉講解,嫻熟手語,盡量表達廣大聾人都比較看懂的“手語普通話”。
2.攝影時取景、背景和燈光
在《淺談文物攝影和文物照片的后期處理》中我提到過,和這里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我再簡單說一二。
拍攝中為了畫面的高清效果,使用專業攝影機。取景時要突出講解員的畫面簡潔,光線的角度和調整,以保證觀眾能看清講解員的手指打法。背景采用綠幕布或藍幕布,綠幕布效果最佳,便于剪輯。專業燈光是影棚室的靈魂,因此要使用專業燈光控制環境,為達到畫中物的立體感和光線效果,可以利用柔光板的投射方向和角度進行制造出想要的層次效果,也可以再加上黑旗板配合使用,能提升視頻畫面的質感和亮度調節。人物動作、畫面立體效果等處理,為后期制作傳達提供保障,便于制作者以攝影畫面為制作基礎,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剪輯之間的“碰撞交流”。
3.制作視頻
由于光線受到周圍環境、時間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光色差異,而在剪輯視頻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光色差異會造成畫面不連續、穿幫等問題,因此對視頻圖像進行色彩調節和控制,可以有效改善光比和色彩差異問題,也能有效彌補鏡頭內部圖像與實際場景之間的差異與瑕疵,并保證視頻圖像的整體效果。還要對畫面的長度和位置的一般剪切控制,要充分吸收以往剪輯的經驗,進行合理排序不同場景,調整排序,還需要將音頻,文字等進行配套,需要個人獨立進行操作或者分工配合的協同方式,確保畫面,聲音,動作等的一致性和和諧性。
制作視頻時,首先把講解員摳出來,并注意周圍有沒有綠幕布留下的痕跡,再次,放上對應的背景圖或背景視頻,并調整講解員的站位,以免擋住文物畫面,最后加上對應的字幕和配音。
視頻畫面是能幫助聾人理解信息的重要因素,不同畫面順序的組接產生的畫面效果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畫面和畫面的組接順序和停留速度,還要注意字幕、手語對應的畫面,選擇表現力較強的畫面或者分辨清楚的畫面,便于聽障人士看懂畫面。
加配字幕和配音,是因為聽障人士使用輔助方式的習慣不同,有的人看雙語模式(手語和字幕),有的人一邊看字幕或手語一邊聽配音。
如果能加點動態特效,效果也許會更好,更能幫助無法理解講解內容的聽障人士根據特效指示去了解含義,還能激發聽障兒童的興趣性和集中性。
因此,手語翻譯的嫻熟影響了手語攝影的時間,手語攝影的技術決定了手語視頻的效果,后期處理的手段提升了手語視頻的效果。開展手語視頻的服務讓聽障人士能無障礙接收到博物館傳達的文化知識,并能身臨其境地欣賞畫面上傳達的文物氣息和背景意境。
參考文獻
[1]周改麗:《手語翻譯的預測技能在聾人大學生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以攝影專業為例》,中國知網,《現代特殊教育》2019年3月20日。
[2]王歡:《手語電視節目“非標準化”問題研究》,中國知網,《綏化學院學報》2015年。
[3]熊筱:《基于多媒體技術的影視后期制作分析》,中國知網,《西部廣播電視》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