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菲



樂律學作為中國古代研究音樂基本原理與基礎技術理論的科學,包含“樂學”與“律學”兩個方面。樂、律二者的理論來自“共生”這一概念。樂學,主要從音樂藝術實踐中所使用的音調的相關組合形式或技術規律入手,運用邏輯方法從形態學的角度研究音調之間的關系; 律學,主要建立在一個自成一體的樂理體系之上,以樂音組為對象,從發出聲音的振動體的自然規律出發,從聲學的角度,用數學方法研究樂音之間的關系。樂學、律學的理論形成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假設傳統樂理被視為中國的“基本樂理”,那么樂律學就是這個基本理論的重要基礎。 我國古代對樂律的研究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本文將就其發展的基本脈絡以及重要節點進行梳理。
一、上古時期的律學成果包括:十二律理論、五度相生律以及三分損益法。
十二律理論由周代的宮廷樂師始創,自此之后,中國音樂的宮調理論都以十二律體系為基礎。從標準音黃鐘律起,按照一定的規則方法,在一個八度內連續生出十一律,使相鄰兩律之間都成半音關系,稱為十二律。與中國傳統樂理一樣,歐洲樂理也采用十二律。
十二律中處于奇數位置的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各律,稱為律、六律或六陽律;十二律中處于偶數位置的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各律稱為呂、六呂、六同或六陰律。所以,十二律又叫十二律呂。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十二律不僅分為陰陽,而且十二律像四季一樣重復出現,并且像四季一樣基本均勻分布。 因此,古人將十二法與十二月、十二時四時聯系起來,建立了相應的一套關系。
繼《管子·地員》之后,又有《呂氏春秋 ·音律》用三分損益法由五律增加到十二律,并可以在十二律上進行“旋宮”,構成各種調式。這種律制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類似于歐洲古希臘時期以畢達哥拉斯為代表的“五度相生律”的生律原理,這一律制在我國沿用了數千年。
二、中古時期的樂律發展:
中古時期的的樂律學有了進一步發展。《準南子·天文訓》對以聲、律、調為主的樂律理論作了進一步探索。司馬遷的《史記·樂書》與《律書》開創了正史樂、律分別設志的先河。歷代正史《律書》中保存了許多古代律學成果。還有研究樂律時專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史料。這一時期的律學成果包括:京房發現三分損益法“黃鐘不能還原”,并創造“京房六十律”和“十三弦律準”;荀勖創造“荀勖笛律”以及古代對管率的探求;“何承天新律”;
從律學上看,此時期的律學集中在解決這樣一個難題:三分損益法生律十一次后,不能回到出發律上,即“黃鐘不能還原”,給“旋相為宮”造成了很大障礙。
三、近古時期的律學成果主要包括:蔡元定十八律、朱載堉新法密率。
(1)南宋時期的蔡元定,在繼承傳統十二正律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六個變律構成了一種新的律制。在《律呂新書》中,蔡元定在羅列了三分損益十二律以后的六變律的比數、尺寸和它們的半律尺寸之后,十八律的六個變律,采用的是京房六十律中的前十八律,即執始、去滅、時息、結躬、變虞、遲內六律。 十八律的另一規范是,前十二正律可以為宮,而后六個變律“不以為宮”。
十八律的獨特之處在于,在以十二正律為宮時,能夠在所有的十二均中依然保持三分損益律七聲音階的中的特性音程,保證十二均上音階結構統一。限用十二正律為宮,使得十八律具有了十二律體系的屬性,并能夠控制律數。 這有別于京房的“旋用五十三律為宮”的多于十二律體系,這一特點是十八律的一個新的創造。十八律的不足之處在于,三分損益律的黃鐘律仍不能還原。因此,它不能具備循環反復的旋宮性能。從相反的方面看,十八律的產生,實際上更為鮮明地揭示了三分損益十二律條件下,旋宮轉調的局限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2)朱載堉“新法密率”
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中記錄了新法密率的計算方法和結果,朱載堉利用了“開立方術”、“開平方術”、“勾股術”等計算方式來完成律學的計算。巴赫作為平均律制的堅定倡導者,這一作曲技法直接影響了后世無數音樂家。雖然朱載堉的新法密率是否被傳教士帶回歐洲的歷史,已不再為后人所知,但是在半個多世紀以來,很多人都提出認為朱載堉的從某種程度上啟發了歐洲十二平均律的產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