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怡
摘要:國內國外雙循環戰略既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當前時代發展的要求。當前,國內面臨城鄉二元格局發展不平衡的發展現狀,國際上也面臨新的經濟全球化挑戰,轉危為機的關鍵在于“雙循環”戰略。本文梳理了“雙循環”戰略的歷史邏輯與發展背景,并探討了將區域協同發展作為抓手,從挖掘內需潛力、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三個方面實現國內、國外“雙循壞”的具體實踐路徑。
關鍵詞:區域協同發展;雙循環;一帶一路
一、“雙循環”戰略的歷史邏輯與背景
將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有機結合并相互促進,以更開放的姿態促進改革,通過改革擴大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的重要歷史經驗。自新中國成立之初到上世紀 80 年代,我國一直處于外部軍事包圍與經濟封鎖中,國家通過限制城鄉流動與工農產品交換的剪刀差使得軍事重工業快速發展,但遺留下許多城鄉二元格局發展不平衡的弊端。[1]
在長期的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當前中國的區域發展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強北弱、東南強西北弱”的空間構局,中西部地區在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劣勢嚴重制約了其在經濟外循環的生產力提高。在“十四五時期”惡劣的外部環境下,“雙循環發展格局”的一大關鍵即為對失衡和不可持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收入分配、區域產業結構、城鄉關系以及產業部門的再平衡。
在全球經濟兩個長周期的交替期,世界各國宏觀經濟呈現低增長、低通脹、高波動的經濟特征。美國當局采取向“冷戰”回擺的全球戰略,挑起國際社會的撕裂傾向。在全球性的貿易保護政策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競爭日益激烈,全球債務危機持續惡化,舊產業工人等失落群體得到轉移支付減少,民粹主義出現抬頭趨勢,進一步促進了逆全球化趨勢,使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被破壞,經濟與貿易活動受到進一步沖擊。
中國是世界唯一的深度融入了全球價值鏈之中的全要素全產業鏈工業國,核心競爭力在于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然而從產業結構轉型的角度看,我國關鍵創新仍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在諸如精密儀器、芯片等高精尖領域同發達國家仍存在較高差距。盡管建設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到尖端科技的全產業鏈從單純的經濟角度來看是低效率的。
面對嚴峻的外部形勢變化,如何從發展戰略的角度實現破局?由于建國以來的優先發展重工業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沿海優先開放發展等諸多歷史原因,中西部和北部地區經濟略微落后。“區域協同發展”不僅是落實雙循環的一種解法,從社會發展公平的角度來說,這一政策亦有著非凡的人文關懷意義。
二、從“區域協同發展”政策角度落實“雙循環”
(一)通過區域協同發展挖掘內需潛力
雙循環戰略的核心在于確立國內經濟循環的主導地位,完善內需體系,實現國內市場供給需求的有效循環。目前中西部、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可以從區域協同、城鄉融合等領域入手,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發展戰略中挖掘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與市場。原有的空間規劃難以滿足原有需求,應當進一步采用頂層設計,拓展諸如北部灣等中西部區域化大規模城市群。此外,應當大力推動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融合發展,聚焦東西全面開放格局建設,挖掘區位資源優勢,破解城鄉間、區域之間存在的流通環節障礙,盡快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讓廣大的中西部人民可以享受到安全、放心的消費市場,實現海、陸雙向,東西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以外循環反哺內循環的功能互相促進發展新格局。
(二)通過區域協同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在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重構與外部勢力封鎖的外部環境下,我國應著重強調本地化,通過政策因勢利導,推動產業部門復雜化、全面化,通過產業部門的復雜化帶動區域經濟協調、層次化發展,建立健全完整的產業鏈以及由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再到高科技產業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將更多的產業鏈環節與終端留在或靠近本國市場,加強對產業鏈的控制力,從區域高質量協同發展的角度進行頂層設計,形成多增長極、多支點的內陸城市經濟帶,通過產業鏈關聯的方式使讓中國東、中、西部資源與技術上的流動更加頻繁。
(三)通過區域協同發展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以內循環為核心的“雙循環”戰略布局并不代表著以內循環完全替代外需,自給自足,將“三鏈”與外界完全脫鉤,而是在不斷完善自身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基礎上,利用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內需優勢,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發揮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核心增長引擎的優勢。在全球疫情影響下,迫切需要實現中國制造業的騰飛,以創新技術與中國制造作為世界經濟循環的催化劑,保持開放、包容的對外開放格局。在區域協同發展的政策下,中西部和北部地區可以發揮其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產業配套能力等方面的投資潛力,承接東部制造業等產業的轉移,形成諸多產業樞紐,盤活國內各區域的內循環。從外循環的角度來看,繼續大力支持中部振興、西部大開發等政策有利于促進“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經濟循環,通過暢通的經濟循環實現落后地區的經濟騰飛[2]。“雙循環”戰略將與“一帶一路”互相促進,“雙循環”戰略為“一帶一路”的進一步實施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與推動,而“一帶一路”實現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也為“雙循環”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3]。在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經濟低迷的外部局勢下,以“區域協同發展”作為擴大開放的抓手,在振興偏遠地區經濟的同時進一步發揮我國與周邊國家與地區睦鄰友好的地緣優勢,以更自信的姿態實現“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振興。
參考文獻
[1]黃群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刻內涵、時代背景與形成建議[J/OL].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2020-10-17].
[2]宋維玉,李曉華.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實現區域教育協同發展——“一帶一路”教育與區域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綜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1): 155-159.
[3]溫灝.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對策思考[J].經濟導刊,2020,(0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