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晨
《吾國與吾民·中國人民·南方與北方》給我的最大印象是它可以被外國人閱讀。其實不論從珍惜我國的光輝燦爛的文化的角度,還是從傳播中華文化的角度考慮,擁有可以被外國人接受的作品是很重要的。以下我將詳細地分解《吾國與吾民·中國人民·南方與北方》。
“研究任何一時代的文學或任何一時代的歷史,其最終和最高之努力,往往用于覓取對該時代之‘人物'的精詳的了解。”這句話中對于歷史研究方向的描述,非常貼合實際。但我認為,僅僅是對“該時代之‘人物'”有“精詳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但對于擁有現代的歷史的研究的視角的西方人來說,這句話是十分悅耳的。“因為只稍提醒約翰遜的一生行事:他所常出入的倫敦四法學院怎樣,他所常與交談的友儕怎樣,整個時代便覺得生動而充實起來了”,使我感到現在的人持有的對歷史研究的誤區:用人物來標榜時代。果然,林語堂在以下的篇幅中通過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總結了由于地域差異引起的人文差異。進而總結出人物與歷史的社會規律。“他們吸收一切所可吸收之事物,而反射以最優美最有力之敏感。”在這里,林語堂點出并明確了偉人身上的一般的特點,這確實是好的一面,但也同時因為這樣的特點,我們似乎無法從這個時代出發,去探索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民,更談不上所謂的“總結規律”了。“吾人于此更可進而了解何以具有兩千年磕頭歷史,習于戶內生活,缺乏普遍運動,而能不追蹤埃及、羅馬、希臘之后塵而退化、而崩潰。”在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林語堂對于我國的命運的擔憂和害怕,并在體式上和下文形成了有機的銜接,不過對于讀者中的西方人群體,又似乎顯得另其很好地接受這樣的表達的方式。“然則中國果何以能免此厄運乎?”在這里,我似乎隱隱地感到林語堂在回應西方的善意。前文提到,國際聯盟非常努力地幫助中國,也無力挽回頹勢。用這樣的發問,是在回應國際上的關切。我國究竟要用什么東西來力挽狂瀾呢?讓我深深地感到無盡的憂思。
在本文的最后,我仍然沒有分解完《吾國與吾民·中國人民·南方與北方》。其中的精華部分,我希望有人去詳細地分解它。
參考文獻
[1]《吾國與吾民》,林語堂,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