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社會符號學作為符號學的一個分支,目的是研究人類在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的意指實踐活動。韓禮德(1978)首次把社會符號學這一概念運用于語言學,受韓禮德先生社會符號學理論的影響,多模態的意義建構被廣泛關注,因此誕生了“多模態符號學”,即社會符號學視角下的多模態研究。本文以四川外國語大學70周年校慶徽標為例,闡明數字,色彩,構圖等非文字形式的社會符號如何實現校慶徽標這一模態話語的意義構建,同時探究校慶徽標這一類模態所傳達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社會符號學;多模態;校慶徽標
Abstract:As a branch of semiotics, social semiotics aims to study human's ideographic practice in a specific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Halliday (1978) first applied the concept of social semiotics to lingu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alliday's social semiotics theory,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was widely concerned. Therefore, "multimodal semiotics" was born, that is, multimodal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miotics.Taking the logo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llustrates how non-literal social symbols such as numbers, colors and composition realize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modal dis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anniversary logo, and explores the social meaning conveyed by such modes of the university anniversary logos.
Key Words:Social semiotics;Multimodal notation;University annniversary logo
About the Author: Xie xinyu was born in 1998 in Mianyang, China. She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Her research interests lie in Chinese multimodal, Mechanisms of adult implicit theory of mind.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以及大數據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人類的社會生活和交流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社會活動的信息傳遞越來越多元化、數字化、多模態化。張德祿(2009)指出“多模態話語指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文字、語音、圖像、色彩、音樂動作等多種符號資源進行社會交際的現象”。西方的一些學者從圖像、數字、手勢、電影等各個方面構建了語法語義系統,搭建了模態的研究框架。
圖像作為重要的傳達信息的非語言手段,廣泛運用于社會,由于文字本身特點所導致的非簡潔性,各類標志設計通常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如品牌商標、大型活動的徽標、公司標志等,能更清晰地傳遞意義。本文以四川外國語大學(簡稱“川外”)70周年校慶徽標為例,考察其所傳遞的模態意義,對多模態話語有進一步的認識。
一、多模態話語的理論內涵
韓禮德(1978)認為:“語言是社會符號”,首次把社會符號學的概念引入語言學,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語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Kress & Van Leeuwen(1996)在韓禮德劃分出的語言三大功能的基礎上,將語言的功能延伸到視覺層面,區分了多模態意義系統的三種意義:再現、互動和構圖意義,并一一對應語言的三大元功能。
二、以川外校慶徽標為例的多模態話語構建
如圖1所示,川外70周年校慶徽標以眼睛和船帆造型為主要形象,融合了“70”“SISU”“1950-2020”等元素,底部配有中英文以點明徽標的主題。徽標整體含義為“放眼世界、揚帆遠航”,數字“70”與上下兩條緞帶結合,緞帶由細變粗,形成了眼睛的形象,有一定的延展性,契合“放眼世界”之意、“7”不是一筆寫就,而是兩筆構成展開的船帆形狀,蘊意“揚帆遠航”;同時,數字“70”整體剛勁與包容并蓄,表明了學校建校70載,風雨兼程,體現川外人始終秉承的“守責、求實、開放、包容”的川外精神,寓意七十年銳意進取,開拓創新;“1950-2020”不但包含了對過去的回顧,也隱含了對未來的期望,表明這不是終點之意;“SISU”是學校英文名“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y University”的縮寫,顏色為大紅色,代表了熱情又充滿斗志的學鳳,也烘托了校慶的喜慶熱烈的氣氛?;諛苏w的顏色是橙紅色,像日出之時天空云彩的顏色,表明了川外像早晨剛剛升起的太陽,充滿朝氣,氣勢蓬勃,哪怕歷經70年,前進的步伐依舊輕快活潑,代表著全體川外人拼搏進取,砥礪前行的精神。
(一)徽標的再現意義
根據Kress & Van Leeuwen(1996)的觀點,再現意義分為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校慶徽標屬圖像一類,通過圖像來傳遞象征意義,整體布局以及文字意義,是一種概念再現。
從整體來看,圖1校慶徽標的布局非常簡潔大方,以白色為底色,使得整個徽標都非常清晰,每個元素得到凸顯。徽標上半部分的眼睛和船帆造型是整個徽標的中心所在,承擔了多重的象征意義,再現了校慶的主題概念。下半部分則是郭沫若先生提寫的校名,與徽標主題和英文相輔相成,莊重而喜慶,體現了學校開放包容的精神。整體圖像、文字和色彩搭配相得益彰,再現了所要傳達的客觀內容和客觀事物。
(二)徽標的互動意義
觀看者能通過圖像對圖像里的客觀事物建立特定聯系,來產生與圖像的互動。
首先從兩者之間的接觸來看:川外校慶徽標提供了一定的信息,當觀看者接觸到圖像時,就會自動接收到校慶徽標傳達的含義(70是川外建校到現在的時間),兩者是輸出和接收的關系。
其次從視角來看:視角可以表示觀看者看向圖像的角度。一般平視代表平等,仰視代表觀看對象地位較高。這個徽標采用的是平視角度,說明學校和學生之間是平等的,也表明了學校希望學生能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的拳拳之心。
再者從社會距離來看:圖像與觀看者之間的關系的遠近代表社會距離的遠近。我們能從徽標中看到眼睛,沒有除眼睛之外的其他感官,說明兩者之間社會距離很近,表達了學校關懷學生,學生心系母校的感情。
(三)徽標的構圖意義
徽標的構圖意義按Kress & Van Leeuwen(1996)的觀點,可大致分為信息值、顯著性和取景。這里從徽標的顯著性入手,說明校慶徽標的構圖意義。
顯著性指的是圖像元素有多大程度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一般可通過元素尺寸、色調值大小、前景背景放置來實現。川外校慶徽標以簡潔為主,以白色為背景,來突出前方的主體意象,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整體徽標又以紅色為主色調,與白色形成鮮明對比,更加體現出喜慶熱烈的氛圍,兩條弧形緞帶交匯的地方嵌入“SISU”“1950-2020”,數字與圖像融為一體,使整個構圖自然流暢。圖像的三種意義巧妙聯合,共同形成了有機整體,最大程度地表達設計者的情感意圖。
三、結語
在多模態話語背景下,單是文字形式難以傳達豐富的內涵,校慶徽標作為圖像的一個部分,主要運用于慶祝學校創立的周年,用布局、色彩、構圖、數字等元素表達特定的含義。從社會符號學視角下分析川外70周年校慶徽標,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除文字外的社會符號的重要性,是我們進行社會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這些社會符號的研究,可以提高我們對其的識讀能力。
注釋:
[1]Halliday,M.A.K.(1978).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
[2]]Kress,G.,&Van Leeuwen,T. (1996).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
[3]韋琴紅,蘭藝婧.多模態符號學視角下音樂話語與城市身份構建———以杭州 G20 晚會《美麗的愛情故事》為例[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0(15):65-69
[4]李戰子,陸丹云. 多模態符號學: 理論基礎,研究途徑與發展前景[J].外語研究,2012( 2):1-8.
[5]王振華,瞿桃.多模態語篇的評價研究: 過去、現在與未來[J].外國語,2020(6):42-51
[6]社會符號學視角下多模態話語的意義構建——以隴東學院 40 周年校慶徽標為例[J].智庫時代,145-146
[7]胡壯麟,張德祿,朱永生,李戰子. 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 [M]. 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8]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9]胡慧慧.社會符號學視角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以2014年南京青奧會會徽為例[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05):109-110.
[10]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 2007(5):82-86.
作者簡介:謝心雨(1998-),女,四川綿陽人,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多模態、成人內隱心理理論機制